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118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过小孤山大孤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第一单元学过陆游的《书愤》,现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

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抱过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最终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

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

二、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解题:

1、小孤山(小姑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

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2、大孤山(大姑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

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四、内容讲解:

1、生读全文,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

(一)讲解第一段。

1、指明一学生读第一段。

2、问题一:

本段写何处之景?

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明确: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问题二:

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明确:

高峻、怪奇等特点。

问题三:

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明确:

先写远视可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

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问题四:

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3、全班齐读该段。

第二课时

(二)讲解第二段。

1、指明一学生读该段。

2、问题一:

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明确: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问题二:

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

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

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明确:

(1)烽火矶至沙夹衣段所见;

(2)小孤山和澎浪矶;

(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问题三:

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明确:

运用对比手法。

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小孤山的庙宇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问题四:

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明确:

由远及近。

3、全班齐读该段。

(三)讲解第三段。

1、指明学生读该段。

2、问题一:

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问题二:

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

重点落在哪里?

明确: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问题三:

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问题四:

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明确: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想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特点。

3、全班齐读该段。

六、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

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

(1)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2)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3)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的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惑。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和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既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东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的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齐读全文,课堂总结。

项羽之死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

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

专名。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

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

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

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

-

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

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

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

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

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

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E、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

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

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

号西楚霸王。

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

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

项羽说:

“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

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

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被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以故汉追及之

为我何渡为以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

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东城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