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738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docx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1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xM+yN=mP+nQ的说法中,正确是()

A.化学计量数x与y的和一定等于m与n的和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且在P和Q中一定有一种物质为水

C.反应物M和N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P和Q的质量比

D.若M为ag、N为ag,反应后生成的P和Q的质量总和一定不是ag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Q点B.N点C.P点D.M点

3.对于化学变化前后描述正确的是()。

A.是分子运动的过程;B.是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C.是元素种类变化的过程;D.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通过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

B.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使用可降解塑料可缓解白色污染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

2

5.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种新型火箭燃料,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NO2)3由氮、氧两个元素构成

B.N(NO2)3中含有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

C.N(NO2)3属于氧化物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2.6%

6.绿原酸(C16H18O9)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它可以从栽种较广的杜仲中提取。

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绿原酸含有43个原子B.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6∶18∶9

C.燃烧可生成CO2和H2OD.绿原酸(C16H18O9)相对分子质量为354

7.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

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分子是由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组成的

B.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

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2

D.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6

8.取一定量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50克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

A.6.4克B.3.2克C.1.6克D.0.8克

9.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①浓氨水中出现红色,说明氨分子很小且在不断运动

②既能说明甲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③既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A.1个B.2个C.3个D.4个

10.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人们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可以直接用原子来制造分子。

若能用这种方法制造葡萄糖(C6H12O6),不需要()

A、碳原子B、氢原子C、氮原子D、氧原子

11.Sb2O3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工业制取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Sb2O3+2X===Sb2O5+2H2O。

则X的化学式为()

A.H2B.O2C.H2O2D.H3SbO4

12.实验室常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

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13.2016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森林发生火灾,可用砍断树木形成隔离带

C.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14.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野炊结束用沙土覆盖燃烧后的灰烬是为了隔绝氧气

B.烧烤用的木炭内部中空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锅炉外壳装隔热层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煤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15.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少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关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B.有烟雾的地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烟雾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二、填空题

16.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

(1)釜底抽薪:

__________________。

(2)钻木取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电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2个钠原子__________;

(2)磷元素___________;

(3)铵根离子___________;

(4)两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____;

(5)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21.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小苏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进行了以下实验:

称量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质

样品

消耗稀盐酸质量

反应后溶液质量

质量(g)

9

75.4

80

试计算: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样品中的NaHCO3质量分数___________;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反应后溶液中溶质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氢钠中各种元素的粒子个数比________;钠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22.电解5.4g水生成氢气多少克?

同时生成氧气多少克?

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氢气密度为0.09g/L)

四、实验题

23.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1)在蒸发食盐水获取食盐晶体时(图A),应在蒸发皿内出现  时,即停止加热.

(2)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图B),一定要先  .

(3)某同学取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图C),向甲、乙两瓶中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两瓶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 .

(4)用坩埚坩夹持一团钢丝棉,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未见钢丝棉燃烧,然后将钢丝棉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钢丝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据此可分析得知,钢丝棉能否燃烧与  有关.

24.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如图1,用干燥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证明有水生成。

(2)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

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

、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疏松的棉花,其目的是。

、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证明猜想成立,

b处发生的反应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拓展应用】由本实验小明联想到含碳元素的燃料不充分燃烧会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为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答一条)。

参考答案

1.D

【解析】A、化学计量数反应前后不一定相等,质量守恒定律只是说质量不变,而分子个数可能会变;化学计量数x与y的和不一定等于m与n的和,故A错误;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有:

水或气体或沉淀”,也就是说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有水生成,所以在P和Q中不一定有一种物质非得为水,故B错误;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M和N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物P和Q的质量之和,反应物M和N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P和Q的质量比,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若M为ag、N为ag,反应后生成的P和Q的质量总和一定不是ag,而是大于ag,小于或等于2ag,故D正确。

2.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且氧气充足时燃烧更旺,M点温度最高没有氧气不能燃烧;N点三个条件刚好满足燃烧不旺,P点不能燃烧,没有达到着火点;Q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且氧气充足,燃烧最旺,故答案选择A

考点:

燃烧条件、物质的充分燃烧

3.D

【解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生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选D

4.A

【解析】

试题解析∶A.降低着火点,故A错误。

B.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使用可降解塑料可缓解白色污染,C.使用可降解塑料可缓解白色污染,故B,C,D均正确。

考点:

考查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

5.C

【解析】A、N(NO2)3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错误;B、一个N(NO2)3分子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错误;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N(NO2)3属于氧化物,正确;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6.8%,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A

【解析】A、由绿原酸的化学式为C16H18O9可知,一个绿原酸分子中含有43个原子,错误;B、一个绿原酸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6∶18∶9,正确;C、根据绿原酸的化学式C16H18O9,该物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正确;D、绿原酸(C16H18O9)相对分子质量=12×16+1×18+16×9=354,正确。

故选A。

7.D

【解析】A、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C6H8O6可知,该物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错误;B、一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错误;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

(1×8):

(16×6)=9︰1︰12,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