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734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全国卷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设问视角

命题分析

2012年

汉代王莽的币制改革

白寿彝《中国通史》

目的类、原因类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2)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3)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4)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较类(3次),原因类(3次),作用类(6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试题从2016年高考与选修教材内容开始有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涉及到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一道题。

2013年卷Ⅰ

晚清的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清德宗实录》

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

2013年卷Ⅱ

唐朝的两税法

白寿彝《中国通史》

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

2014年卷Ⅰ

魏晋的法律改革

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特点类、作用(影响)类

2014年卷Ⅱ

南朝的山泽管理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背景类、作用(影响)类

2015年卷Ⅰ

唐代的币制改革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2015年卷Ⅱ

清代的养廉银制度

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2016年卷Ⅰ

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内容类、作用类

2016年卷Ⅱ

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

《清史稿》

特点类、影响类

2016年卷Ⅲ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魏晋南北朝史》

内容类、意义类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

[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国家机构: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新的政府机关。

3.特点

(1)改革理念:

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

奴隶制性质的改革。

4.影响: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措施

(1)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

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政治: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思想: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性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的变法。

4.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

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4)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冗”:

分化事权形成“冗官”;“养兵”政策造成“冗兵”;“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

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

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

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

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的人民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3)新法的变质:

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视角1: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例1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1)问,依据材料从改革庙号、祭祀祖庙、突出同姓贵族、不违儒家礼制、降爵位等级等角度组织答案。

(2)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接受汉族文化、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视角2:

考查古代相似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较

例2 (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解析:

(1)问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方面分析归纳。

(2)问可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并结合两税法实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视角3: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中外改革

例3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纂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

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考点: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唐太宗谱牒改革

解析:

(1)问,从改革的标准、观念、目的等方面回答。

(2)问,从世家大族地位、民族交融、国家统治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史论归纳]

1.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

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争雄优势,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

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