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11.docx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1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答案11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为什么说经济学根源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答:
经济学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资源的
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的产生。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能生产出白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而只能生产那些
在当前人们最需要的产品。
但是,什么是当前最需要的产品呢?
这些产品生产多少最适当呢?
这就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2)如何生产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就必须考虑选择最有效的生产方法,使有限的资
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果。
但是,什么样的生产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
是多用
劳动少用资本还是相反?
是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
是使用A种技术还是使用B种技术?
是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
这就是如何 生产的问题
(3)为谁生产
产品在进入消费之前,先必须进行分配,以确定每个社会成员所能得到的份额。
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产品的有限性,使得产品不能按照人们的需要或欲望来分配。
那么,社会产品应该按照哪种方式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呢?
这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4)经济增长
资源稀缺性带来的产品的有限性,使得人们目前的生活水平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必须谋求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
2.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假定前提、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等三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即通过个量分析,研究资源如何合理配置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
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产品价格的高低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问题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收入的分配过程。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
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在长期则不断增长。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并为减轻国民收入波动,促进国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将对方的研究对象当作自己研究的假定前提。
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经济学。
第二,由于总量分析必须建立在个量分析基础之上,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为什么说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
答: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解释“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即收入如何分配等问题,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稀缺资源如何在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实际上,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
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产品价格的高低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收入的分配过程。
因此,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
由于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市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4.运用机会成本说明资源的有效配置。
答:
资源配置应以最小的投人而获得最大的产出,即实现最大的市场利润。
流行的企业决策大都仅着眼于较小的会计成本(固定资产+变动成本)。
这种决策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机会成本的比较。
使企业决策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脱钩。
例如:
某企业投资生产A产品,年投入50万元,收入70万元,仅从投人—产出角度分析,净收益20万元,此投资是经济可行的。
但如果生产B产品,年净收益30万元,那么用机会成本标准分析,生产A产品的投资是无效的,这项投资使企业净损失了10万元。
这种损失就是资源配置的损失。
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
在经济活动中,对每一种资源的使用都必须充分考虑机会成本,以最有效的利用替代其他用途,力争获得最大的资源配置利润(本例为10万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5.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商品需求的?
答:
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
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相反,当消费者的收人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关于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6.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
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均衡的状态会逐渐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的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下面分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2)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面对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数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
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为止。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面对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数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由此可见,当时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使实际价格变动的力量,使其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价格。
7.试分析市场供给过剩和供给短缺对价格走势的影响。
8.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9.如何运用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种现象
答: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
“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10.基数效用论者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11.短期生产函数中,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如何?
答:
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APL)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分摊的总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MPL)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导致的总产苗量的增加量。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边际产量曲线必定通过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
即当MPL=APL时,APL达到最大值。
因为APL=TP/L正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之间的连接线的斜率
12.试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成立的原因。
13.运用短期生产的三阶段理论,说明我国国企实行减员增效改革的意义。
答:
积极: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社会的一个行政机构,冗员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实施“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的改革方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减员的实质是企业生产力内部要素结构调整和整体功能优化。
国企减员只是一种手段,改善绩效才是一种目的。
有企业减员的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使其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 境,力争有一个大的发展。
(二).机制减员是“方向”
企业减员增效,一是精干主体,分流辅助,即将企业将非生产部分和间接辅助部分从企业主体分离出去,面向社会,创收节支,独立核算,自付盈亏。
二是下岗分流,转岗就业即按合理用工定额,确定主体职工编制,通过竞争上岗,裁剪富余人员,使多数下岗职工向非工业转移。
(四)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
国企减员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社会资源可以配置在需要的行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五)经济理论中有一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说:
随着投入的某一要素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
以此推出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是随着产量的上升而先下降后上升的。
国企冗员太多,企业的成本曲线都是处于上升阶段。
减员是为了提高边际产量,从而降低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消极
(一)由于裁员需依法支付被裁人员相应补偿和替代其工作的各种成本,从而丧失了已在被裁员工发生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投资。
(二)许多国有企业的裁员行为着眼于企业财务资产、资源、技术效率、利润率等硬实力的提升,到头来却往往由于损伤其形象、影响力、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心理契约等“软”实力而无助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三).1.国企职工多年来为国家作了不少贡献。
一下子不少人就下岗了。
作为企业把这些人全部推向了社会。
但是无论怎么推,国家这么多人,也不可能推倒国外去。
结论:
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国企减员增效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自身资源,提高总产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更多社会压力,更严重者将企业自身搞垮以致最终破产。
因此企业进行减员增效时需要慎重考虑,以找到更好的均衡点,做到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自身经济效益的达到最大化。
14.为什么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
答: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在要素价格不变时,在存在两种以上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中生产者在其成本既定时使产量最大化或者产量既定时使成本最小化所需要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的组合。
一.成本既定时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把企业的等产量曲线和相应的等成本线画在同一个平面坐标系中,就可以确定企业在既定成本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点。
当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相切时,其切点即为生产的均衡点。
二.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如果,生产者在既定的产量条件下力求最小的成本,那么,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的组合呢?
同样的,把企业的等产量曲线和相应的等成本线画在同一个平面坐标系中,就可以确定企业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的最优要素组合点,
15.试述理性的生产厂商应该如何组织生产。
答:
厂商组织生产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厂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应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
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如果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理性的生产者自然不会停留在该阶段;而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如果减少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地增加,所以理想的生产者也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
至于生产者在第二阶段中何处达到收益最大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