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5415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docx

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复习

教育学原理

考试题型:

简答题、观点分析、论述题、案例题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一)对“教育”不同角度的理解

1、“教育”的日常用法

大体分为三种:

作为过程的教育;作为方法的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

其中第一种是基础。

2、“教育”的词源考察

在中文背景下对教育进行词源考察发现:

在中国古代主要使用“教”和“学”这两个词述说教育。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教”的左下方表示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左上方表示作为教的内容的占卜活动,右下方表示手,右上方表示鞭子或棍子,是教的过程和手段,整个字就像有人在旁执鞭督促小孩学习。

“学”的左上方和右上方表示两只手,上方中间表示占卜的活动,中间表示学习地方的房间,下方表示孩子,整个字就是孩子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知识。

“教”和“学”是从不同角度对教育进行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一词取代了“教”和“学”。

在西方,”教育”拉丁文而来,表示“引出”的意思。

教育一词的意思就是把某种本来就存在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

教育以尊重学生的天性为基础

3、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定义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梁启超: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巴格莱:

“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斯普朗格:

“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雅斯贝尔斯: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

从社会角度看,教育的广义和狭义涵义如下

(1)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看,教育是个体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本书对教育的定义试图纠正过去偏于社会和偏于个体两种教育定义方式的偏差,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

(1)教育具有实践特性,有明确目的;

(2)教育是两个过程的耦合过程,它不是机械灌输,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生活,而是包含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3)教育活动具有动力性,对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起加速作用;(4)教育行为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2、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a.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b.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c.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d.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e.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与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局限:

像教育目的这样的设计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的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评。

(2)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

a.教育家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了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b.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c.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d.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e.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f.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辫的教育学学表达。

局限: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哪些促进作用)

(1)促进个体社会化(思想意识、行为、职业意识和角色)

(2)促进个体个性化(主体意识、独特性、创造性)

(3)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2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简言之,教育目的集中或最终体现在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上,旨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两个问题。

1.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是要根据社会的文化传统。

2.人的依据:

一是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是从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现实的和未来、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

2自由主义价值取向:

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方式(郝老师书上)

自由教育是在政治、经济自由规定范围内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是唤醒、解放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形成人的自有本质,提高人的自由能力的教育。

教育自由的条件和方式:

树立自由理想的追求是实施自由教育和实现自由目的的首要条件。

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是实现自由教育的具体保证。

教学自由必须减少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

教学自由必须实现师生主体间的自由。

教育自由必须形成学生和教师的自由学习、自由思考、自由研究的素质和教学方式。

3我国的教育目的: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

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涉及绝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人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平均、均衡发展;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途径(策略)、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既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的职业素养

专业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公正对待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专业知识:

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而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专业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

专业心理品质:

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兴趣广泛;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

3、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发展:

首先是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

(3)专业能力的发展:

a.设计教学的能力;b.表达能力;c.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d.教育教学交往能力;e.教育教学机智;f.反思能力;g.教育教学研究能力;h.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

具体包括:

a.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b.积极的自我体验;c.正确的职业动机;d.对职业状况的满意;e.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醒认识;f.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g.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等途径来实现。

这些环节和阶段当前被整合于开放型、立体型、专业型的教师教育之中。

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与一体化、教师教育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教师教育的实践化与灵活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策略:

关心与责任、学习与反思、研究与实践、分享与合作、提升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

2学生本质的特点,如何影响教学

学生主要指学校中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者。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和主体,教育的最终效果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可以对学习目标和活动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选择和调控。

学生是有血有肉、具有思想感情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的人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在可能的人(学生的成长以人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是个性化和社会化同时展开的过程;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学生是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需要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习的内容主要为间接经验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的依赖性)。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

学生主要系统地学习间接经验(学习的间接性)。

学生的学习具有系统全面性和基础性。

3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和建构策略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