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072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

(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完成1~2题。

1.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0千米,要在边长为1米的图幅中完整绘制该区域图,所选用的比例尺约为

A.1∶30000       B.1∶2000

C.1∶40000       D.1∶20000

2.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图幅面积要增大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答案】1:

A

2:

C

【解析】 

1:

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为1米,实地距离为30千米,则应选用的比例尺约为1∶30000。

2:

比例尺扩大1倍即为原来的2倍,则在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图幅面积要变为原来的4倍,即比原来增大3倍。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A.东北方        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4.A城市到D城市的距离约为                  

A.4200千米     B.5200千米    

C.72000千米    D.8200千米

【答案】

3.C

4.B

【解析】

试题分析:

3.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

所以,B点在南半球,C点在北半球,B在C的偏南方向;B、C两城市都为东经度,而B地的经度值比C地大,B在C的偏东方向。

所以,B城市在C城市的东南方向。

 

4.A、D两城市的纬度差约为44°,如果两地同在一条经线上,两地间的距离约为4884米,而两者的经度差约为30°,所以,两城市间的实际距离比4884米略大,综合四个选项,应选B.

考点:

经纬网中的方向判定和距离计算。

读“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完成5~6题。

5.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月、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③和①     B.③和②   C.④和②     D.④和①

6.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差异          ②大气环流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          ④地形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②

【答案】5:

C

6:

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东部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5.:

我国东部总体上气温南高北低,同时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据此可判断代表7月和1月的气温曲线分别是②和④;

6:

冬季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大,同时北方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而气温更低。

下图为高铁开通前、后上海市民按照去往不同旅游资源点的各时间段的比重示意图。

图中S、M、L分别为近程、中程、远程旅游;2、3、7、X、9分别为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其他时间、寒暑假。

读图完成7~8题。

7.高铁开通后,上海市民外出旅游的变化特点有

A.小长假选择近程旅游人数明显增加

B.双休日选择中程旅游的比重明显增长

C.其他时间选择远程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D.黄金周对外出旅游的吸引力变得更大

8.结合所学旅游地理知识分析,高铁开通更有利于

A.节约市民旅游经费预算                   B.游客灵活选择出游方案

C.保护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                 D.缩小客源与旅游资源距离

【答案】7.B 

8.B

【解析】

试题分析:

7.读图,虚线空点表示开通前,实线黑点表示开通后,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判断小长假选择近程旅游人数明显减少,A错。

双休日选择中程旅游的比重明显增长,B对。

其他时间选择远程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加,C错。

黄金周对中、远程外出旅游的吸引力变变化不大,D错。

8.高铁开通,市民出游增多,不能节约市民旅游经费预算,A错。

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游客灵活选择出游方案,B对。

游客增加,不利于保护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C错。

可以节约时间,不能缩小客源与旅游资源距离,D错。

考点:

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K、O、Mo、Ma、H都为火山岛,K岛形成最早,H岛形成最晚,且岛屿形成之后不再有岩浆活动。

读下图完成9~10题。

9.该群岛集散旅客主要靠航空运输,其主要原因是

A.旅游客源经济收入低                 B.岛屿间水运不发达

C.旅游客源地距离远                   D.旅客数量庞大

10.沿K岛一周,发现既有茂密的雨林,也有仙人掌广布的荒漠,荒漠最可能出现在K岛的

A.东北部       B.西南部  

C.西北部       D.东南部

【答案】9.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读图,航空运输运价高,客源经济收入高,A错。

岛屿位于太平洋中,水运发达,B错。

岛屿距客源地各大陆都较远,水运太慢,C对。

距离太远,旅客数量不大,D错。

10.读图,根据纬度分析,该岛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西南部是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受副高控制时,也干燥炎热,B对。

A、C、D错。

考点:

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

下表示意我国某区域1996—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单位:

公顷)。

读表完成11~13题。

 

耕地

园林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1996年

1268798.5

27951.8

266176.3

2467943.4

63801.4

2000年

1293944.6

71783.84

442971.3

2237528.4

66413.4

2010年

1353171.6

141685.8

691081.3

1870195.4

73019.4

11.1996—201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C.草地退化严重      D.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12.进入21世纪以来,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畜牧业发展迅速       C.林果业迅速发展    D.种植业发展迅速

13.该区域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华北地区

【答案】11:

C

12:

C

13:

A

【解析】试题分析:

11:

直接根据表格信息分析,没有关于该地区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而资料反映该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林地面积不断扩大,而草地面积不断缩小,故C项正确。

12:

根据表格信息,从2000年到2010年,园林和林地面积扩大最为明显,反映了林果业的迅速发展。

13:

根据表格信息,该地区以草地面积最为广阔,耕地比重较大,而林地比重较小,故判断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表格内容提取有效信息,并注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比重进行区域定位。

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

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是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

沟内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下限的海拔约2850米。

沟内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泉和温泉,具有大面积原始森林。

读图完成14~15题。

14.海螺沟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冰川的主要条件是

A.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低     B.沟内封闭,光照弱

C.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     D.地处阴坡,气温低

15.近几十年来,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化               B.植被破坏,降水减少

C.温泉、沸泉大量融化冰川     D.极端寒冷天气增多

【答案】14、B

15、B

【解析】

14、试题分析:

海螺沟不但纬度低,且冰川的海拔是同纬度最低,它是因为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导致积雪多,所以冰川的海拔低。

加上水系众多,充足;附近横断山使西北的寒冷气流南下容易形成降温形成冰川雪线低的主要原因。

故选D。

考点:

雪线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冰川分布的因素,也就是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冰川分布的高低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15、试题分析:

冰川堆积物的颗粒大小混杂;此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那么沟内小溪流量季节变化大;沟内原始森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此地处于构造活动带,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

故选B。

考点:

自然特征

    点评: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特征,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的自然地理特征。

读“青藏高原四季的日照时数统计图”,完成16~17题。

16.该地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的原因是

A.地形状况      B.纬度状况  C.昼夜长短        D.天气情况

17.甲、乙、丙、丁四图代表的季节,分别是

A.春季秋季冬季夏季          B.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C.秋季夏季春季冬季          D.秋季冬季春季夏季

【答案】16.D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16.青藏高原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是日照时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分析原因,青藏高原的地形没有明显变化,不会是地形状况,A错。

纬度也没有改变,不会影响日照时数,B错。

昼夜长短也水会有改变,C错。

70年代后,青藏高原上降水的增加,天空云量的增加,是影响青藏高原的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所以主要是天气状况,D对。

17.青藏高原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因素,受太阳直射点位置和天气状况影响,由多到少依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冬季是白昼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的季节,所以四图中对应日照时数最少的丁是冬季。

春季北半球白昼增长,太阳高度角增大,因为降水少,天空中云量少的,削消弱太阳辐射少,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增加,所以日照时数最多,甲是春季。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但是阴雨天较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多的,所以乙是夏季的日照时数。

秋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昼长较短,所以日照时数较少的丙是秋季。

所以选项B对。

A、C、D错。

考点:

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

下图为过M点(128°E、48°N)沿经线和纬线所做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若①、②两地处于同一山脉,则该山脉可能是

A.大兴安岭         B.阴山           C.小兴安岭        D.长白山

19.M地所在省区

A.重工业和农业发达                  B.农、牧过渡地带,土地退化严重

C.草原面积广阔,畜牧业发达           D.人口稠密,劳动力数量多

【答案】17.C   

18.A  

【解析】

试题分析:

17.若①、②两地处于同一山脉,结合M点的经纬度,可知该山位于M点东北方向,四个选项中山脉只有C项小兴安岭符合条件。

18.根据M点的经纬度可知M地所在省区为黑龙江省,重工业和农业都发达,森林面积大,土地退化不严重,林业和种植业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数量不足。

考点:

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地形和水文特征。

根据下表完成20~22题。

地点

经纬度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102°E、25°N

7.7

19.8

1000

113°E、31°N

4

29

1200

20.甲、乙两地所在地形区分别是

A.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