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4581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docx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

第一部分:

肿瘤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最严重的肿瘤为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和淋巴瘤、白血病。

20世纪以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具有本质的区别。

非肿瘤性增生为机体生存所需,所增生的组织能够分化成熟,并且能够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且这种增生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原因去除后就不再继续。

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自主性。

即使后来致瘤因素不存在时仍能持续生长。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

(1)肿瘤的生长速度:

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

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

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

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

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

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

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

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2)转移: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1)淋巴道转移: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

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瘤、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3)种植性转移:

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4.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l)局部浸润。

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

  

(2)血行播散。

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

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5.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一般只用于恶性肿瘤。

  肿瘤的分级:

I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II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III级为分化很差,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

一般使用TNM分期系统。

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确定肿瘤发展的程期或早晚。

TNM分级分期

T0

T1

T2

T3

T4

M1

N0

0

ⅡA

ⅢA

ⅢB

N1

ⅡA

ⅡA

ⅡB

ⅢA

ⅢB

N2

ⅢA

ⅢA

ⅢA

ⅢA

ⅢB

N3

ⅢB

ⅢB

ⅢB

ⅢB

ⅢB

M1

T:

原发肿瘤大小,T1~T4表示浸润范围的递增,T0表示未发现原发灶,Tis表示原发癌,Tx表示原发病灶无法评估。

N:

区域淋巴结转移,N1~N3表示递增,N0表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x表示无法评估。

M:

远处转移,M0表示无远位转移,M1表示有远位转移,Mx表示无法评估。

临床结合组织学分期时,用G表示。

G1为高分化,G2为中分化,G3为低分化,G4为未分化。

四: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其影响主要与发生部位和继发变化有关。

若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产生严重后果。

如消化道良性肿瘤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

颅内的良性肿瘤如脑膜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相应的神经症状。

良性肿瘤的继发性改变,也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肠的腺癌性息肉、膀胱乳头状瘤等表面可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恶性肿瘤由于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影响严重。

恶性肿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肿瘤相似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有发热、顽固性疼痛,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这种肿瘤称为异位内分泌性肿瘤,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此类肿瘤多为恶性肿瘤,以癌居多,如胃癌、肝癌、结肠癌,也可见于肉瘤如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此外APUD系统(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肿瘤,也可产生生物胺或多肽激素,如类癌、嗜铬细胞瘤等

由于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产生)或异常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引起内分泌、神经、造血、消化、骨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五:

良恶性肿瘤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明显不同,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

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分化程度:

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2)核分裂像:

良性肿瘤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恶性肿瘤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3)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缓慢;恶性肿瘤较快。

  (4)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多见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恶性肿瘤为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不清楚,故通常不能推动,后者伴有浸润性生长。

  (5)继发改变:

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坏死和出血;恶性肿瘤常发生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

  (6)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7)复发:

良性肿瘤手术后很少复发;恶性肿瘤手术等治疗后经常复发。

  (8)对机体影响:

良性肿瘤较小,主要引起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的界限,某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于两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即使是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亦各不相同。

有些良性肿瘤可发生恶性变化,个别恶性肿瘤也可停止生长甚至消退。

六、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肿瘤的命名

  人的任何部位、任何组织、任何器官几乎都可发生肿瘤,因此肿瘤的种类繁多,命名也很复杂。

肿瘤的命名一般根据其组织发生即组织来源(分化方向)和生物学行为来命名。

  良性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瘤”字,如纤维瘤、腺瘤,含有腺体和纤维两种成分的肿瘤则称为纤维腺瘤。

有时还可结合形态特点来命名,如乳头状囊腺瘤。

  恶性肿瘤一般亦可根据组织来源命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

来源于间叶组织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

有少数肿瘤不按上述原则进行命名,如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

但少数情况则为良性,如肌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

有些恶性肿瘤由于成分复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如恶性畸胎瘤、恶性脑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

有些肿瘤冠以人名,如尤文瘤、何杰金淋巴瘤。

或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肺燕麦细胞癌。

  2.肿瘤的分类

  通常以组织发生为依据,每一类别又按其分化成熟程度及其对机体影响的不同而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3.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1.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转变为癌。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2.非典型性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

这种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的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难逆转而发生癌变。

癌前病变常通过这种形式转变为癌。

  3.原位癌:

  原位癌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称为原位癌。

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七、肿瘤的病因学: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

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

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

  (l)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

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

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

  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

  

(2)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