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4505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cx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一、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文字信息中构建意义。

DayandBamford(1998:

12)

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涉及:

1.从文本中有效地获取有关信息。

2.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将文本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作者的目的是让读者读,而不是听。

因此,阅读是一种安静的个人的活动。

阅读严格来讲是默读(SilentReading)。

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通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递所需信息;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阅读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接收性技能(Itisareceptiveskillbutnotapassiveone.),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进行广泛而高效的阅读,因而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1)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

2)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

3)阅读是学习和巩固知识(如:

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的有效途径。

4)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拓展跨文化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5)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

(三)阅读的模式

阅读有以下三种模式:

• 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Approach

(Decodeandunderstandwords,phrasesandsentencesinthetextinordertounderstandthetext.)

• 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Approach

(Useourexpectations,previousknowledgetounderstandthegeneralideasofthetextfirst.)

• 互动模式InteractiveApproach

(Usetheabovetwoapproachestogether,thetwoapproachesinteractwitheachotherinunderstandingthetext.Thereadermayshiftfromonefocustoanotherduringtheprocess.)

1.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Approach

根据这个模式,阅读首先被认为是对文本的识别,阅读也因此被视为解码的过程。

也就是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语篇逐级辨认解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综合运用一切语言数据,逐步弄懂短语、句子直至段落篇章的意义。

信息处理是自下而上直线进行的,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

因此,这种模式没有文本的识别也就没有阅读;认为影响学生理解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文本;是构成文本的字母、单词、短语、句法;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动解码,词汇量缺乏,语法结构不清。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

自下而上模式对于读者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BottomUpApproach是最传统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解词,再解词组,然后解句,最后才通篇理解。

因此,使用这种阅读模式,教师常常是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生词和短语放在最前面来单独进行教学。

它具有以下的问题:

1)过分关注文章细节,而忽视了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

2)限制了阅读量

事实上,阅读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而自下而上的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阅读者看作是信息的积极处理者。

2.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Approach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人们试图找到能够揭示阅读过程的阅读模式。

Goodman在1970年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APsycholinguisticGuessingGame)。

到了80年代初期,人们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

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按照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符号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图。

这个背景知识指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知策略、生活经验及情感因素等,即所谓“图式”(Schema)。

阅读者调动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信息译码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种模式是以图式驱动论作为基础的。

认为缺乏必要的图式往往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

阅读不是文本解码的过程,而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图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验证、修正的过程。

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会重视背景知识对理解的作用,例如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入对材料的理解。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非视觉信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视觉信息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的总和。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自上而下地得到处理。

读者不再是被动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根据阅读材料去预(猜)测、创造意义。

其解码方式不是直线的成序列状的(notalinearprocess),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之前或之中不断形成对意义的期待,然后用这种期待去试读文章。

3.互动模式InteractiveApproach

这种模式是以交互补偿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受教育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同。

阅读不仅包括对文本的识别,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

阅读不只是一个解码过程,也不只是一个猜测过程,而是语言与图式交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模式认为阅读是语言与图式的相互补偿,是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

TriciaHedge指出:

“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是读者与文本,甚至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同时也是阅读者头脑中各种知识之间的互动。

在以上三种模式中,哪种相对比较好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成功的阅读是两种模式(高、低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意义,获取信息,进行交际。

(四)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有字面阅读、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之分,有readthelines,readbetweenthelines和readbeyondthelines。

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也表现为:

信息识别、信息转述、推理判断、大意理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和分析六个不同的层次。

1.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属于字面理解,指能够识别文字所表达的信息,比如年龄、职业、爱好、经历、时间、地点等直接信息。

信息识别属于最低层次的理解。

信息识别的练习形式包括:

文本识别、图片识别和行为识别。

其中文本识别的层次最低。

2.信息转述

信息转述以信息识别为前提,要求读者不仅能够辨认具体信息,并且能够表达所识别的信息。

转述可以是控制性转述,也可以是自由转述。

信息转述的练习形式包括:

完成图表的填充和回答问题。

3.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属于高层次理解。

需要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

既是readbetweenthelines。

与信息识别不同,推理判断的结论在文章中不会明示,需要读者通过对事件、逻辑关系、句法结构的分析才能判断,需要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等。

推理判断是一种猜测、理解活动,基于作者给出的事实做出判断,可以以下的形式出现:

匹配、选择、正误判断和讨论问题。

4.大意理解

文章的大意主题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内容或某一个段落的内容加以合理的归纳,目的是检查对短文整体或某一段落的概括理解能力。

它既可以是文章或段落中心的归纳与陈述,也可以是文章标题的判定与选择。

主旨大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如首尾段、首尾句等。

大意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出现:

话题判断、标题判断、标题拟定、大意识别和回答问题。

5.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对作者观点意图的理解一般需要推理判断。

观点意图有时是整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文章的主题句、结论句表达,有时通过so,therefore,forexample等信息词表达。

练习的形式包括:

对作者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可以表现为识别或表述,识别可以是观点意图的匹配、选择,而表述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回答。

6.分析

分析指能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同样包含文章的篇章结构的分析。

分析能力要求相对高,尤其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五)影响阅读的因素

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必要了解、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

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

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语言因素和策略因素。

1.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缺乏动机,阅读可能是视而不见。

要取得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指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图式,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话题、知识、文化知识等。

3.语言因素

学生的句法意识、词汇知识和篇章结构意识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

缺乏必要的语言基础往往是不能自动解码的主要因素,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回避语言教学、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教学。

4.策略因素

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目标对理解的认知要求不同,学生有必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

学生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如Skimming,Scanning,Word-Guessing,Inferring等。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普通初中在规划初中阶段的总体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参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对初中阶段阅读目标的规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级别

相对年级

目标描述

五级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从以上的目标描述可以看出,初中英语阅读的目标包含:

理解层次、分析层次和元认知层次。

1.理解层次

理解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除细节理解之外,还包括大意理解,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等。

2.分析层次

分析也是理解的一部分,有的把分析归入理解层次,属于逻辑关系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属于分析层次的阅读目标。

3.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