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44578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docx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

2007-8-16

  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

并以此统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局,将农民所关注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突出“为民”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成都的进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保证了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严重滞后。

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质量,已成为危及社会公平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为此,成都市坚持人财物“三管齐下”,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城乡教育硬件的均衡配置。

从2004年开始,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规范管理”的原则,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成都市打破过去教育投资、规划和建设的传统机制,将标准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上移,由市政府投入10亿元负责学校的主体工程,按照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个统一”要求统一实施;14个郊区(市)县政府筹措亿元配套资金,负责提供建设用地和“三通一平”、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

截止2006年底,成都全市41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365所。

教育均衡发展之花正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春风,盛开在每一个村镇和每一所学校。

  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关键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为此,成都市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校校通”。

二是加快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通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了1500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了相应标准。

同时,全市还将晋职、评优政策向农村教师和支教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城乡教师互动机制。

2004年初,成都市作出三项决定,即城里教师“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名师“会诊”。

这三项决定实施以来,成都城区(镇)学校共选派1093名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到332所农村中小学任教,城区75位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与农村学校定点结对,有效地带动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

四是实施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在实际的工作中,成都市探索出了“一所城区示范品牌学校和一所郊区薄弱村校‘捆绑’在一起,两个法人单位,一套领导班子,领导互派,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的教育发展模式,有力地提升了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

  完善教育惠民制度。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此,成都市采取农村教育“杂费”分步减免、帮困助学等一系列惠及广大农村学生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全市80余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或辍学。

同时,成都市还制定出台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从政府财政经费、统筹规划、收费办法和管理扶持等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确保了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力。

  加快发展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

  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科技和文化的支撑。

为此,成都市大力加强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文化进村人户,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成都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计划,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跨越。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成都市共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

科技资源不断向农业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明显增强,彭州蔬菜、大邑金堂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成都市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有关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低成本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用信息引领农民致富,带动农村发展。

截至2006年底,成都市固定电话村通率达100%,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100%,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部、接人移动电话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8%。

电子政务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市辖19个区(市)县318个乡镇的信息网络架构。

农村经济信息网络覆盖全市每个乡镇,并延伸到189个农业企业,全市每年通过农村经济信息网实现网上交易3亿多元、网上招商引资2亿元。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为此,成都市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截止2006年底,全市每一个村(社区)都建成了具有“五室三通”(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电教室、图书室、网络培训室,通电话、通光纤、通宽带)功能的活动中心;已建成三级馆以上县级图书馆17个、各类文化馆站12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数十个,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街道)有文化站,村村(居委会社区)有文化室;已在14个郊区(市)县建成广播电视台21座,211个乡(镇)实现了县到乡(镇)的有线电视光缆联网。

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进村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得到逐步繁荣,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得到逐步满足。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

  针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技术设备仍然较差,医疗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等措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

  实施农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

从2005年开始,成都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置的原则,投人亿元,对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224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实施了标准化建设。

同时,成都市还同步启动了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每个行政村或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点都建设了一个政府支持、多元举办、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的村卫生站。

  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的状况,成都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一是严把人员人口关,非专业技术人员禁入。

凡不具备医学院校大中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乡(镇)公立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乡(镇)公立卫生院安排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实行干中学。

对全市238所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传染病主检医师和3018个村卫生站乡村医生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专业知识、技术水平。

三是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医疗全面建设。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按照分级负责、定点支援、重点实施、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实施了以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为重点支援对象,采取赠送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对口支援,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的提高。

  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

成都市在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防护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和农民工免费体检行动、少儿互助金制度、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医疗救助制度等,为农民建立起了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健康保障体系。

截止2006年底,成都新型合作医疗累计受益农民达430万人次,补偿总金额亿元;全市已有135万少年儿童参加了互助金,参加率达%,其中低保家庭儿童参加率%,残疾人家庭儿童参加率84%。

另外,成都市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均建立起了规范化的药品供应网络和群防群治的监管网络,乡(镇)、村卫生机构一律实行药品集中配送制,实现了100%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进入药品集中配送网络、100%的药品由药品集中配送供应企业供应,确保了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

2努力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成都市在实践中,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关于失地无业人员再就业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分片定责、管理服务、转移培训、扶持援助等机制体制。

  城乡一体的就业务员工作管理督查机制

  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把促进农民就业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建立促进城乡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

将新增就业岗位、控制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充分就业区(市)县等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整体合力。

二是实行就业实名管理制度。

为确切掌握城乡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基本状况,成都市全面推行了就业实名制,实行就业统计实名、培训统计实名、再就业援助实名、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实名、社会保险实名,通过建立劳动就业动态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人的_丁作机制,真实反映劳动力就业、失业和培训变化情况,科学做出决策,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社保服务。

三是建立“分片定责入户”督查机制。

从2006年开始,成都市从市级机关抽调100名机关干部,组成20个就业督导组,按照“分片、定责、人户”的要求,深入街道、社区和百姓家,检查、指导基层抓就业工作,协助做好就业工作,为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成都市着力消除“城镇就业保护”等体制性障碍,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

积极发展各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区(市)县劳动力市场为骨干,覆盖镇(街道),辐射村(社区)的四级劳动力市场网络。

二是建立了城乡就业组织网络。

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都建立了劳动就业工作机构,与各级公共职业介绍、培训机构以及已认定的民办职业介绍、培训机构等组成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网络。

三是建立了城乡就业信息网络。

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交流、传播、咨询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城乡失业统计制度、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构建了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培训机制

  成都市着力于提高农民素质,自上而下建立了农民转移就业的培训机制。

一是构建统筹城乡就业的培训平台。

通过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各级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全社会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机制。

二是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

三是完善培训机制。

对转移就业农民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办法,统筹制定培训规划和标准,建立农民培训指导、协调、考评和监控机制,确保培训实效。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见习基地。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转移农民的技能培训,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技能型劳动者。

  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服务机制

  成都市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