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4423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docx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

入行论的心得体会

  篇一:

入行论047

  第四十七节课

  第四十七节课

  试探题

  37五、正知与正念有什么不同?

什么缘故要有正知正念?

  37六、咱们什么缘故要护持自己的心?

请从未护心的过患、护心的功德两方面加以论述。

  377、从哪两方面明白得,调伏心能遣除一切怖畏?

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大乘窍诀《入菩萨行论》已经讲了四品,今天开始讲第五品正知正念

  本品为持戒波罗蜜多所摄。

持戒波罗蜜多用两品来宣说,前面用不放逸品已经论述了受菩萨戒后不能放逸,必然要警惕谨慎地护持。

今天这一品是以正知正念来护持戒律。

  所谓正知正念,以前也给大伙儿讲过,正念确实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确实是常经常使用聪慧来观看三门行持善法1。

有些论师将正知正见和正知

  1无著菩萨说:

“正念是指忆念自己许诺的所断与所修,正知是指精通该断该修的一切事宜。

”以前高僧盛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常常看护马。

  -1-

  第四十七节课

  正念混为一谈,这种说法不太合理。

正知正见是指正确的定解,属于观点方面,而正知正念那么是护持戒律的一种方式。

若是失去了正知正念,就像是开车失去方向盘一样,没有操纵的能力,因此应以正知正念来护持戒律,尽可能将自己的方向摆正。

  戊二(正知正念)分三:

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假设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第一品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三品讲如何受持菩萨戒,第四品讲以不放逸来护持菩萨戒,但仅仅不放逸也是不行的,还必然要有正知和正念。

什么缘故呢?

因为一个想要取得摆脱的人,在学习大乘行为的进程中,必需要守持应守的学处,正如《入菩萨行论大疏》所说,受了菩萨戒以后,要依照戒律中的开遮进行取-2-

  第四十七节课

  舍,已经开许的那么能够行持,遮止的学处万万不能违越。

而想要护持这些菩萨戒,作者在那个地址一再要求大伙儿:

应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护持自己的心。

  众生无始以来随别离念漂泊于轮回中,心散乱于色声香味等五欲,致使了现在如此的轮回痛楚。

佛在《华严经》中说:

“于自心成立一切菩萨行故……,应守护心城。

”因此凡是要行持菩萨六度万行的修行人,务必要护持自己心的城门。

固然,在护持心的进程中,确信会有一些困难,尤其对咱们初学者来讲并非是那么容易的,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说,咱们的心超级不听话,犹如闪电、云雾、暴风、海浪一样瞬息万变,随外境而转,因此必然要擅长调伏。

若是不能调伏的话,就不能护持好菩萨学处。

  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修行人,或学习大乘佛法,或学习小乘佛法,但不论是大乘小乘,都会有一些学处需要护持(如别摆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假设不违越这些学处而如理如实护持,必然会取得临时或究竟的摆脱。

相反,倘假设没

  -3-

  第四十七节课

  有调伏自心,随随意便地轻贱学处,那么会招致不行的结果。

因此大伙儿要常常观看:

“我此刻到底在做什么?

行为如不如法?

发心清不清净?

给他人说的话有无道理?

今天所做的情形对众生和自己有无利益?

”不时刻刻监督自己、护持自心。

若是没有如此,尽管你表面在上师眼前受过菩萨戒,自己也许诺“从今以后我要度化众生,调伏苦恼”,但在实际行动中能不能真正行持呢?

超级困难。

咱们也看得出来,那些没有护持自心的人,到了最后,守持戒律、利益众生的誓言全数荡然无存。

  因此一个人的修行好不行、会可不能成绩,关键是看他能不能护持自心。

尽管咱们的心就像小猴子一样霎时也不断住,但通过一段时刻的修行,心是会慢慢调伏过来的。

学院中就有个别道友,谁都没有劝他,近几年来一直在观自己的心,自觉地护持,如此确实超级好。

若是有个教师天天劝你,不断地提示你要修行,那是有必然困难的,因此佛陀告知咱们:

自己是自己的怙主,任何人也不可能代替。

许多人通过如此的修行,自己的心有了必然的调整,-4-

  第四十七节课

  刚开始时心一霎时也不断住,常常涌现恐怖的贪嗔痴,通过几年几个月的修心后,此刻的进步十分明显。

  作为一个修行人,咱们随时都要调整自心,观看他人的过失并非重要。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那个颂词时,引用过《萨迦格言》中的一句话:

“智者常常检讨自己的缺点,劣者老是挑剔他人的过错,就像孔雀喜爱观看自己的躯体,而鸱枭(猫头鹰)老是给他人带来凶兆。

”以那个比喻来警告咱们,不要总看他人的过失,口中说些无聊的话语,躯体做些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的情形。

一个人做事应该有选择,要么对自己的摆脱有利益,要么对众生有利益,若是像疯狂者那样没有选择性,世间上乱七八糟的事那么多,怎么做也做不完,而且做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因此,咱们作为修行人,做情形时应该详细观看,修行时应该调伏自心,这是极为重要的!

  庚二(广说)分四:

一、需护心之理由;

  二、护持方式;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5-

  篇二:

入行论039

  第三十九节课

  第三十九节课

  试探题

  343、有些人以为:

“我此刻躯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因此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迟,终归自己无病无灾,时刻还长着呢!

”这种方式对吗?

什么缘故?

  344、什么缘故说咱们的躯体只是一种借用品?

对此你能产生定解吗?

  34五、若是咱们没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恶业,来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你真的相信吗?

  34六、请认真观看你周围的旁生,它们有机遇行持善法吗?

平常是如何造恶业的?

若是咱们是它们的话,会怎么样?

  347、有些人想:

“佛经中说取得人身犹如盲龟值轭一样困难,但此刻世界上人口这么多,国家还要实行打算生育,怎么可能宝贵呢?

”对此你是如何以为的?

  -1-

  第四品不放逸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聪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万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伙儿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已经讲了暇满宝贵,今天继续宣说未得暇满人身的过患。

  咱们的暇满人身确实超级宝贵,不管从闲暇仍是圆满来进行观看,凡有聪慧的人都会感觉到,得人身并非是那么容易。

有些人如此想:

“没关系吧,终归我已经取得了人身,修法能够慢慢来。

”尤其是有些在家人,动不动就以为“再过几十年后,我退休了再好勤学法落发”、“等小孩念书、成家、找工作以后,我再修持”、“把生意做完以后,或把这件情形做圆满后,我才开始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修行一直往后拖,事实上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什么缘故呢?

因为咱们做任何一件情形,第一都是做最重要的,不过重要的后面做,-2-

  第三十九节课

  这是稍有聪慧的人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此刻很多人却恰恰相反,最重要的学法修行全数拖到后头,而没成心义的世间八法、各类杂事当下就做,这一点从现今社会上也能够看得出来。

因此有时候我感觉落发人真的不错,超级伟大,什么缘故呢?

因为落发人的所有情形当中,学佛始终是放在第一名,不管你刚开始落发的动机是什么,此刻除修学佛法之外,一样来讲,将世间法放在第一、佛法放在第二,这种方式大体上是没有的,因为世间上很多的约束和牵引差不多都断掉了,从那个角度来讲,我感觉释迦牟尼佛的后学者超级了不起。

  在家人或许是由于前世的业力吧,再加上此生的发心,很多情形都看得比较重,不能放下。

有些人对财物放不下,有些人对情感放不下,有些人对家庭父母放不下,如此一来,自己的学佛一直往后拖,始终也不能成功。

  因此在取得人身的时候,每一个人应该总结自己以往的经历,考虑以后的前途。

世间上的大多数人,短暂的人一辈子几十年都在考虑,如“我老了以后,用饭如何办,住处如何办”,可是将

  -3-

  第四品不放逸

  要紧精力放在考虑“下辈子如何办”这方面上的人,世间上又有多少呢?

你们也能够看一看。

要明白,所谓的学佛并非是光看他人的过失,而是应该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天天都在想什么?

与凡夫比起来,高僧盛德的行径完全不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常在课堂上讲:

“对我而言,来世和此生比较起来,我把要紧的精力放在来世的预备上。

”可咱们后学者是不是如此?

大伙儿也能够总结一下。

固然,作为落发人,这方面算是好一点,闻思、念经等也有必然的时刻,而很多在家人,自己在生活上没有自由,有各类条件的约束。

因此我想提示大伙儿:

短暂的几十年很重要呢?

仍是世世代代很重要?

有聪慧的人不能不考虑那个问题。

  有些人会想:

“取得人身以后,我慢慢学法没什么关系吧。

”这种方式也不对。

咱们那个人身假设能永久地留存世间却是能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年,超级短暂,因此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开示: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霎时欺,身犹须臾质。

  -4-

  第三十九节课

  咱们有幸取得暇满人身后,纵然此刻没有什么疾病,吃穿样样齐全,人和非人也没有制造违缘,可是人的寿命霎时无常,躯体犹如借用品一样,只是一种临时的物质,万万不要以为“我以后再学佛,我以后再修行……”,应当想落发就当即落发,想学法就当即学法,不能一直拖下去。

若是你一拖再拖,最后的修行机遇被业风吹走了,那是超级可惜的。

因此,一旦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就要把握当下。

  有些人可能如此想:

“我此刻的躯体超级健康,没有任何疾病,生活丰衣足食,工作超级顺利,远离各类各样的损害,在如此欢乐的时候,怎么会马上死亡呢?

不可能有这种情形的。

因此慢慢来,以后我再修行。

”假设你有这种拖延的心态,完满是一种邪见,必需要马上断除,不然,它会令咱们的修行始终无法成功。

  所谓的生命,依照《俱舍论》的观点,确实是同类持续不断地存在,比如我是人,那我在人道这一同类中一直存在的相续,确实是我的生命。

要明白,生命并非是极为稳固的东西,佛陀在佛经中说,它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一

  -5-

  篇三:

第17课学习笔记

  第17课学习笔记

  一、受戒时必需具有哪三条才能取得菩萨戒?

  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说:

受菩萨戒必需具足三条:

第一、对三宝有信心。

第二、

  对众生起悲心。

第三、自己情愿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

  法本P313第二段

  二、有了戒牒,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不必然。

若是不明白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

  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戒牒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法本P313第二段

  3、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什么缘故《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

  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因此从本质上归纳,菩萨戒律能够摄为十四条。

  法本P314第三段

  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别离是如何说明的?

二者的关

  键不同在哪里?

  依照小乘别摆脱戒的说明方式,所谓的佛法确实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

  相续。

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大体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罪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

  确实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依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摆脱就足

  够了。

因此,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确实是大小乘的不同。

  法本P314第四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