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3430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docx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和答案文字版

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

古代越瓷贸易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

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

完成1、2题

                                                                           第1、2题图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①缩短路程                           ②增加运量

③减少货物破损                       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1、C   

2、B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与陆陆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部地区,增强贸易灵活性,④对;轮船运量比车马运量大,可增加运量,②对;海运的路程长,①错;海上风浪大,不能减少货物破损,③错。

C对。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甲处临近赤道,北极星高度太低,不易被看到,不能利用北极星定向,A错;乙处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可借助船后方风作动力,B对;丙处为热带沙漠气候,很难见到河水的暴涨,C错;丁处半岛受离岸风及季风影响,沿岸多沙漠分布,看不到大片的草地,D错。

 

【考点定位】: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大气环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

【名师点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应能判断出海运的路程远了,同时学生要熟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也应知道古代陆路运输的工具以车、马、骆驼等为主,运量比轮船要小的多。

陆路运输的颠簸是硬性碰撞,瓷器易损坏。

海运中船只的摇晃是和缓的,可以减少碰撞损失。

古代航海晚上只有靠北极星定向,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纬度太低,不易看到北极星。

利用风力和洋流行驶,所以要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知识。

乙处是季风洋流,航向西行,东北季风在右后方。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

下图中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3、4题

                                                                           第3、4题图

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3、D  

4、D 

【解析】

试题分析:

3、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部分区域降水少,中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或者地中海气候

,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图,更加气温和降水量特征,甲图周围一片荒凉,湖泊处可能是绿洲,①地降水丰富,②、③地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甲地,A错;甲与④对应。

乙地景观以草地为主,植被分别较广,但是矮小稀疏,说明降水较少,热量较少,最可能是③地,所以D对。

4、根据甲乙两图景观分析对比,两地纬度相同,甲地湖泊边有热带植被分布,说明热量充足,海拔较低。

乙地景观植株矮小,体现出热量不足的特征,可能是高原景观,所以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D对;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不是主要因素,A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距离海洋远近影响不大,B错;两地不临海,临海的两端分别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洋流性质影响小,C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不同气候类型特征差异,影响陆地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此题关键是注意位于30°N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中西部多干旱区,大量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然后在根据甲图中只有水边有植物,判断是沙漠气候区,乙图植被分布范围较大,但植被稀疏,应该是降水较少地区域,山区地形,温度较低,对应选项中气温、降水资料,不可能是①、②两图,甲乙两图景观差异明显,两地纬度相同,甲中有热带植被,应该海拔低,乙图植被矮小的草地为主,应该是海拔高,热量不足。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5、6题

                                                                           第5、6题图

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   大理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灰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5、C   

6、A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①——⑧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A错;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B错;乙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疏松被侵蚀成谷,C对,D错。

6、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石不同。

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地表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等沉积岩,或是石灰岩变质成的大理岩,A对。

不可能是岩浆岩,B、C、D错。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名师点睛】图中岩层序号代表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

根据不同地质构造岩层年龄新老关系,判断出背斜、向斜构造。

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岩层易受张力,岩层较松散,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根据丙处岩层序号,判断出为沉积岩,如是岩浆岩,会把原来沉积岩层切断。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7、8题。

                                                                           第7、8题图

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在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B  

8、B

【解析】

试题分析:

7、读图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较低,A错。

丙地耕地出现的早,说明开发条件好于乙地,B对;丁地地势低平,以林地为主,耕地开发条件差,D错。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①对。

增加耕地面积,可能性小,不利于环境保护,②错。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对。

改变耕作制度,与大规模生产经营无关,④错。

所以B对。

考点: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条件,区域农业发展的措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条件,区域农业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与地形环境密切相关,湿地分布区海拔相对较低,河流源头的海拔较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生产力水平、土地政策相关,容易开发的地区开垦为耕地的时间早。

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只有依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让少数人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

所以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9、10题

                                                                           第9、10题图

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9、A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9、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考点定位】:

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通过读图,要注意到图中下面曲线表示强逆温,相对来说,上面的曲线逆温较弱。

对流层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的大气结构。

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

温,逆温逐渐消失。

所以逆温最强的时在日出前后。

地面辐射时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离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到达峰值。

11、右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A、47°                     B、43°

C、2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