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3335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docx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作者:

————————————————————————————————日期:

 

课  题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美术·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第七课

作者及工作单位   温丽静 祁县第二中学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美术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目的。

而美术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引导、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心灵中的天生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将学生引领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

因此,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我国当前美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所倡导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在一般的美术作品鉴赏课中,特别是相对学生来说时空久远的美术作品鉴赏往往会陷入教师费力解说,学生理解困难的尴尬境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本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协调、提供资料、组织讨论、回答一些学生的疑问。

教师决不能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为“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

”、“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

鉴赏教材在外国美术鉴赏部分,是以西方美术的发展史为主要脉络。

本课印象派是欧洲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的重要过渡;而后印象派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西方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变。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针对有些美术史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不确切解释,特地将本课分成“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

”、“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先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后印象派实际上是反对印象派的主要美术主张和艺术追求的。

另外,本课也设有“相关链接”,使学生了解其他一些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及其作品。

这部分也是课程内容的延伸,以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努力探究的精神。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二是对西方现代美术感兴趣,特别是对于西方现代的作品更加感兴趣,渴望深入了解,这些都是我上好本课的有利因素。

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例如:

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所以在学习上感兴趣,抓住学生关注的作品深入的鉴赏。

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占主体,因此直观性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对本部分的内容是既好奇又陌生。

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抓住学生最关注的个别作品讲情、讲透,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鉴赏习惯、掌握鉴赏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其他作品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受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印象派绚丽多姿的色彩和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的赏析,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

(2)了解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区别,得出各自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特征,抓住印象派的艺术主张与追求,从外光条件下的创作上去理解,能够对不同风格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作品进行鉴赏。

 (3)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的表现,体会变革的精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鉴赏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美术作品,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②鉴赏相关连接部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利用艺术手段传达信息及表现情感的意识。

 3.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帮助学生逐步去理解印象派的艺术主张与追求;同时配以一定的练习和活动进行知识的巩固。

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为电教手段,使学生在感性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理性的审美思维能力。

多媒体展示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

本课重难点结合课件详略得当的讲解。

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全班分成个组,通过辩论使学生对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的特点以及优、缺点有较明确认识,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及时进行讨论对比分析,以便集思广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ﻫ1. 区分印象派绘画与传统绘画,区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作品及风格。

2.引导学生如何结合作品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3.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是,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两位画家的作品分析鉴赏3、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示意:

(一)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小结:

(四)知识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展示凡高的作品《向日葵》ﻫ师问:

这是西方那位画家的作品?

是那个画派?

学生答:

凡高,印象派

师:

看来同学们对凡高是非常熟悉的。

准确的讲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

(多媒体展示课题)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二、讲授新课:

1.        屏幕展示《印象.日出》,通过对作品的探讨,得出其艺术特

引出课题: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提出问题:

(倾听、提示)

名称?

哪国、哪位艺术家的作品?

说一说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感知、交流、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寻找并发现问题。

B、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油画,《印象.日出》,法国,莫奈

模糊,朦胧,速写的感觉,一刹那间的景象,是一幅风景画,近乎书法中的草书。

2.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并讲授。

知识要点:

莫奈(1840—1926)“印象派之父”。

他蔑视各种陈规旧习,重视对现实的观察研究,追求表现瞬间的视觉印象,根据画家的视觉感受作画。

他的一生精力主要用在外光的探索上。

《日出·印象》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港口日出时的一幅风景画,出升的太阳改变了一切景物的颜色,一片朦胧,水中反映着太阳和天空的颜色,水和天在朦胧弥漫的朝雾中融成一片。

水中的船只和远处的景色都处在若明若暗,似有似无之中,变化万千,给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感觉。

这种持续很短的独特景象,在彩色照相尚未发明之前,像莫奈这样对自然色调的如此观察入微是很令人叹服的。

风景用一种崭新的绘画风格描绘了港口太阳初升与水面的景色。

时代在发展,欧洲美术也在发生变化,也就在美术勃发之时,又酝酿着一次更大的变化,这就是印象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它是如何的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课题)。

(一)印象派:

印象派的产生及社会背景

提问 :

1.      印象派?

由来?

产生的背景是?

交流

1874.4.巴黎30位虽不知名但传统官方绘画风格不满,希望能创造出新的画风的美术家作了一次展览,西方人长期看惯了传统的画法精细的油画,乍一看这种粗放的近乎速写式的油画,感到吃惊和不解。

挖苦和嘲讽这些作品,认为是肤浅表现对象的印象而已,这在以前的官方保守古典主义的绘画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也难怪一些人会觉得不习惯。

有一个美术评论家借用这幅画得标题,《印象.日出》的题目,嘲笑年轻的画家为“印象主义”西方美术史上重要流派印象派的名称由此而来。

印象派画家们认为物体的色彩不是本身就有的,而是由光决定的,没有光就没有色。

绿的山,远看是青的山,因为中间有着空气的阻挡。

绿的山如果受到阳光的照射,也会起着变化,如高山积雪,近看是白色,在日光下呈紫铜色。

同样的色彩,在室内灯光下与在日光下看,就会成绝对不同的两种色调,我们常说的夜不观色就是这个道理。

他们还认为最暗的色彩是蓝、暗绿和深紫,而不是黑色、褐色和赭色,所以他们的画面上不用黑色、褐色和赭色,只用与太阳光谱接近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用黄色表现阳光下树叶最亮的部分,用蓝色表现阳光下的阴影部分;知道过去那种认为没有光照的阴影部分就没有色的理解是错误的。

 

2、社会透视,人文反思

提问 :

 同学们对印象派的产生还有什么见解,现实中有同样的例子吗?

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交流

类似于生活中的“另类”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在传统上的创新,崇尚人文,更具现代性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即时代先锋……

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

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

辨别这四张画,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

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中成为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看了令人目眩。

建筑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

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有其中的四幅,你们能不能将其按照某种顺序重新排列一下?

 生:

(排列顺序)

师:

你为什么这样来排列?

生:

我是按照时间来排的。

第一幅是清晨,因为是一种带蓝的冷色调,还有一些朦胧感;第二幅是白天,有阳光的感觉;第三幅是正午,觉得画面很亮,光线特别强烈;最后一幅是傍晚,有晚霞照在上面。

 师:

说的非常好!

组画的用笔看似狂放不羁,实际上是画家在长时间观察后才落笔的。

当画家完成卢昂大教堂连作时,视力几乎不能恢复。

  师:

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封信中曾经记载了他所目睹的莫奈在绘制“连作”时的情景:

“我常常跟随莫奈寻找他的印象……说实在,他不再像是画家,倒像是一个猎人。

孩子们跟在他的后面,携带五、六幅取材相同,但表现着一天中不同时间和不同效果的油画。

他根据天色的变化,把这些画布接过来轮流地画着。

画家就这样坐在对象前面,等待着阳光和阴影……。

”可见莫奈的作画方式是与众不同的。

提问: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除了莫奈还有谁?

 

马奈、毕沙罗、德加等。

播放课件:

展示有关的图片。

3.名家名作鉴赏提出鉴赏要求:

(提示:

作为创始人的莫奈最大的贡献就是的思想,户外光下写生创作,从此写生与创作的界限被取消了。

(1)感受印象派作品的整体氛围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

(2)分析印象派作品的艺术语言,体味其人文内涵;

(3)分析印象派大师的艺术风格并做阐述。

《费里—贝舍尔酒吧间》(画布油画,96×130厘米,1881年—1882年作,伦敦拓得美术研究所藏)

马奈(1832年—1883年),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

他的两幅著名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和《奥林匹亚》(1864年),曾引起激烈的争议,表现了他敢于冲破陈规旧习的勇气。

《费里—贝舍尔酒吧间》,又名《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是马奈逝世前一年完成的一幅重要作品。

不仅构图很有气魄,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光色效果真实地表现了巴黎这一著名酒吧间的气氛。

作为这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站在柜台后面正在接待顾客的女招待。

马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青年妇女青春的肤色和圆润的手臂,以及她面前质地各不相同的各种瓶子,鲜美的水果和芬芳的花卉。

有意思的是,马奈利用女招待身后的一面大镜子,将女招待与顾客在谈话,以及坐在餐桌上的许多顾客,都朦朦胧胧地表现了出来,使有限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酒吧间的开阔场景和灯光闪耀、人声嘈杂的气氛。

也正是这种富有整体感的气氛,把广阔的场面和繁杂的细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气概不凡的构图。

《红磨坊街的舞会》(油画,131×175厘米,1876年作,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

雷诺阿(1841年—1919年)是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绘画题材比较广泛,以画人物特别是青年妇女和儿童著名,尤其喜欢画女性人体。

他的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着重表现生活的欢乐气氛,且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红磨坊街的舞会》突出地表现了雷诺阿艺术的这些特色。

此画描写法国巴黎蒙马特区露天舞会的情景。

当时,蒙马特还未成为闹市区,山上到处有空地。

舞厅便利用这些空地举行露天舞会。

雷诺阿经常和朋友们到这里来描绘舞会的情景。

这一作品就是实地写生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