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演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307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开复的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开复的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开复的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开复的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开复的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开复的演讲.docx

《李开复的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开复的演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开复的演讲.docx

李开复的演讲

李开复对大一新生的演讲

我在后台正好跟俞敏洪老师碰面,也交流了一下。

我问俞老师:

你是北大英文系的,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他的回答是,海明威。

非常有档次。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

他是狄更斯。

比较通俗一点(大家笑),容易看得懂,《双城记》什么的。

但是我今天开场想跟大家谈他写的另外一本书,叫做AChristmasCarol,有人翻译成《圣诞欢歌》,你们读过吗?

电影看过吗?

电影是讲一个小气财神的故事。

因为环境的影响,让主人公变成了一个自私的、小气的、苛刻的财神。

圣诞节的前一晚,有三个灵魂来拜访他。

最后一个灵魂叫未来,带着主人公去看他个人在人生结束时发生的一些事情。

主人公看到后,觉得如果再这么下去,人生结局不幸。

他醒来之后就下定决心,决定刚才发生的事情那个是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从此之后,他决定改过自新,做个善人。

今天分享这个故事,是“给未来的你”,希望你能看到未来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人可能会说,我未来称为什么养的人,开复怎么会知道呢?

其实我不是确切地知道每个人未来会怎么样,但是你们要相信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和大学生的交流,在创新工场,Google、微软这三个地方我们所雇佣的每个员工,我们招聘的每个毕业生,来申请项目希望得到投资的每位年轻的创业者,在微薄上留言的每位求助者,他们都是二十来岁,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你。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今天是9月2日,2015年,我跟在座的各位会谈什么事情,你们心中的困惑又是什么,你们要发展成为的人在2011年的今天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探讨的:

2015年的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演讲一共分4个部分。

1.首先我认为,有可能2015年你会成为一个迷茫困惑的人。

在创新工场去年做校招的时候,我们去了15所高校,找到了顶尖的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发出了200份offer,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他们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来学习创业。

在说服他们之前,我不想误导任何的学生,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会问: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想做的一件事情。

当时我的想法是,既然是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这个问题总应该想透宗应该知道答案吧?

如果你不想创业,我可能就不希望你太努力地来创新工场,因为也许你会在一个大企业或者政府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但是,我们还是得到了许多回答。

常见的回答有:

——啊?

你真的是开复吗?

是真的开复吗?

——是的,我想跟你谈谈创新工场对你的邀请。

在谈offer前,我想先知道,你是否想过创业的事情?

——这时80%的回答是,不知道,没想过。

其实这就是一种迷茫。

80%来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offer的人都没有想过创业是否是你自己的道路,这一点就是一种迷茫。

这个数据还是顶尖学生的迷茫,我在网上看到更多的同学的发问,比如专业不对口,不知道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

今天我想跟大家将的是,你们这大学四年,有一件事要做好,就是认清你自己,要弄清楚你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且特别要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天赋在哪里。

在你考虑这个事情之前,首先要知道你要清空的过去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就是:

这个事情跟别人认为你是谁,或别人想要你成为谁,丝毫没有关系。

你周围的人,无论是同学、老师、家长,他们都不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他们想要你成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所以大学四年,其他都可以再学,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天赋。

为什么天赋如此重要?

你想,如果我们非要把比尔·盖茨硬变成一个音乐家,硬要他去作曲,他能去成就微软吗?

如果你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人硬要他去编程,他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吗?

肯定不是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你至少亏欠你自己的是让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

这样你才能够把你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另外我深深相信,找到自己的兴趣也一样重要。

甚至更重要。

因为一个人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他吃饭、睡觉、洗澡都在想着这个事情,最后他不成功都会很奇怪。

那该怎么去找兴趣和天赋呢?

我给你们的建议也很简单:

多尝试。

多尝试那些自己可能有兴趣的东西,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习工作,无论是参加社团或者去网上求知。

重点是你要给自己分配时间,努力去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可能存在的地方。

还有,不要很刻意地去说,我未来要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我要很功利地去学某一个知识系统,因为这样做的话你可能就错失了你心中真正最爱做的事情。

乔布斯曾经说,我们人生面临各种选择,应该追随我们的心。

乔布斯还说,人生中的一些经历都像是一个个点,在人生未来某个阶段,我们都有机会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当你还没有画出你的曲线的时候,不要苛求每个点都在正确的位置,否则你可能就没有真正追随你的心。

我来演讲前,看了下我大学里选的课,发现有三种:

一是选之前觉得可能有兴趣的,选了以后发现非常枯燥,上课都在睡觉,实际没有兴趣的,包括经济学,美国政治,欧洲文学,欧美文学,艺术经典,音乐经典,这几个都是我发现原来自己没有兴趣的。

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花了时间选这些课,因为选之前以为自己有兴趣,选之后明白自己没兴趣,就让人生的选择划掉了一个,能多划掉些选择,这样的elimination也是一件好的事情。

第二种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发现你爱上了它,这个感觉特别好,而且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发现自己不喜欢的课,才发现撞上了自己喜欢的课,也就是计算机。

还有第三种可能发生的是,学完以后发现很有意思,但是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

这没有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个个的点,也许你的人生未来有一天会把这些点串起来。

比如当时我发现,我对哲学很有兴趣,学了没用,又不可能做哲学家,但我今天写的书和文章,如果有丝毫的哲理在里面,还是要感谢当时学的哲学。

当时还学了中国文学,听起来也很荒谬,这个学计算机的人学文学干什么,就是有兴趣嘛,那毕业了有用吗?

没用,但是我这几年出了5本书,至少还有两本非常畅销。

如果没有学中国文学,很可能也不会有成为业余作家的李开复。

另外也有一些其他课程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英语写作、国际关系,这些在Google的四年确实蛮用得上的。

这些选课的决定,当时做的时候并不是刻意的。

当时就觉得上一上。

第一种发现不喜欢的,就扔掉,第二种是爱上的,就马上去追随它,第三种是喜欢但是没用的,那就先留着,以后终于会把它串起来。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同学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要疼,你在美国换专业选课之类都很轻松,我们在中国可不是这样的,很多是被限制的。

确实中国有很多限制。

但我跟你分享一个创新工场工友的故事。

有一个很能干的工友名字叫尚若辉(音),他毕业于一个排名非常靠后的大学,几乎最后,没人听过那所大学的名字,因为父母亲说你学会计吧这个好找工作。

但他学了才发现,没有兴趣,挂课,但他在网上浏览时发现,居然有一个方向叫用户体验设计,他特别感兴趣,怎么父母没告诉,怎么高考时没这么一个选择。

但他没想这么多,就在网上交了各种相关的朋友,在网上上了各种课程,在论坛里发问,跟国内外的朋友交流,然后就发现自己原来有这方面的热情,也有这方面的天赋。

然后居然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打工,半年之内赚了4万块,他的设计让人赞不绝口。

但就在他发现非常开心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以前只挂一两科,这个学期他挂了4科,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兴趣。

他跟父母做了沟通,他毕业以后不做会计,但他也尽力提升成绩,至少达到毕业的标准。

父母看到这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还是不错的,就没有要求他了。

他也就一边读书把成绩提起来,一边在新浪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之后又在创新工场找到了一个兼职的工作。

然后一毕业就在创新工场投资的知乎团队哩,成为了整个团队的用户体验负责人。

所以当你找到自己的最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想魔术一样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再次分享一下乔布斯的一段名言:

2005年斯坦福说:

不要被信条所束缚,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和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一个人。

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要的。

如果你对未来迷茫,希望你能把我时间,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这样才不会迷茫。

2.成为应试机器的人。

知道自己的迷茫还是有希望找到兴趣的,但成为应试机器的人就更严重了。

在创新工场每年收到几万份简历。

常常,打开一份简历我都不得不摇头。

比如,某人,男,英语四六级平均成绩80分,刻苦努力,三好学生,等等,几乎每一个简历千篇一律地都是用这些成绩数字来描述一个人,而且是用在应试体系里的数字来描述一个人。

这样的人是没有一点吸引力的。

难道你在大学四年教育之后,只能给我这些数字吗?

你是否成为了应试教育培训出来的一台机器?

你的特点在什么地方?

除了你的分数之外,你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你学懂了什么?

你在学到的地方有没有好的创意,你是否知道你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

你在课堂学的东西能发挥出来吗?

所以,第二点我想建议的就是,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你们经过了12年的应试教育,今天应该划上一个句点。

我希望你们能逆转过去教育对你们所做的一切迫害,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有关思考方面,一共有三种大学四年里你必须学会的学习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可以帮助你从应试的壳里飞出来:

第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这个特别重要,这点做不到,一切其他的大学教育都是白学了。

读中学的时候,老师会一次一次重复当时上课的内容,但是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能充当引路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

在这四年中你一定要从一个被告知知识的人,到一个能学会自己学习知识的人。

要能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不能只有背诵的能力。

这包括了举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无师自通,给你一本课本,你能把它看懂,做到这些,你就拥有自学的能力了。

那你可能要说,我从何开始才能具备自学的能力呢?

唯一一件必须学会的事情,就是学会问为什么。

因为在应试教育里面,只要学了“什么”就可以及格了,就可以背诵了,就可以考试了,但是在大学里面,你不能只学“什么”,一定要学“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一件事情为什么是如此的,你才能再次把它推出来,你才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

随时都要问为什么,上课问,去论坛问,上网问,问同学……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懂了,学到了。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你学的每样知识,不要知识知道这个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真实的工作中有什么用。

因为你进入社会才会知道,以前学的会计、统计、哲学、文学之类,可能都不是你老板认为你最需要的知识。

有人说:

其实在大学里学到的真的有用的知识,只是你一生中要用的5%而已。

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这些知识怎么能够应用起来。

老师教了你怎么写英文,你要知道怎么把这个英文应用到比如说写一个公关稿上。

再比如,老师教了你怎么编程,你要理解这个编程怎么转换成商业价值,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

这些都需要你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就是“有什么用”。

我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非常反对学数学,认为像指数之类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

直到有一天,我告诉她会用指数,你就可以计算你的银行有多少钱。

我问他,你如果有100块钱,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

答案居然不是200块钱的时候,她就突然有兴趣了。

她说,哇,怎么会有这么多钱?

她想知道为什么。

这时我就告诉她,指数是有用的,要学会融会贯通,知道怎么实践。

第三种能力叫做criticalthinking,就是批判式思维。

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一个意见都值得了解,都值得珍惜。

不要被教条锁住,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

这里我也想讲一个创新工场的工友王俊煜的故事,他是北大元培班的高材生,然后进入了google,google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这个公司是非常强烈的工程师文化,每做一个产品都想着这个技术能够多酷,能够多困难,能够多难让竞争对手抄袭,但是比较少去想,用户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王俊煜也是一个特别喜欢做用户体验的人,特别在乎用户的感觉,而且深深地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