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2655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docx

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高考冲刺及答案

2022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1.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

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

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只有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M6P标志,才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最终转化为溶酶体酶,无识别过程的蛋白质则被运往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

A、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S酶在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部分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在S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溶酶体酶,该蛋白质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溶酶体酶,而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溶酶体的合成会受阻,则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C正确;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不能被识别,最终会被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溶酶体的形成过程及作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阶段: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一阶段: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

2C3H6O3(乳酸)

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阶段: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反应场所:

线粒体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反应场所:

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

A、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癌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和分析可知,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NADH,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NADH,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癌细胞的“瓦堡效应”,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阶段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3.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

C.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D.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黑藻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提取色素的原理:

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同时,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

A、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A正确;

B、黑藻成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正确;

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体积变小,绿色会加深,而随着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

D、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以黑藻为素材,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4.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f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

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cfDNA和cff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

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

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

D.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基因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

目的基因被导入到靶细胞内,他们或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或不与染色体整合而位于染色体外,但都能在细胞中得以表达,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如胎儿有无畸形,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胎儿的生化检查项目和基因等,对胎儿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做出诊断,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流产创造条件。

【详解】

A、癌症产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故可以通过检测cfDNA中相关基因来进行癌症的筛查,A正确;

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该基因并不能正常表达,不可用于治疗遗传病,B错误;

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胚胎细胞或母体胎盘细胞脱落后破碎形成,C正确;

D、提取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因其含有胎儿的遗传物质,故可通过DNA测序技术检测其是否含有某种致病基因,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cfDNA和cffDNA的产生过程,考查癌症的产生原因、人类遗传病和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准确判断各选项。

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

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

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

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开始后,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当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使细胞进入分裂期,从而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

感染BYDV的细胞中,间期DNA复制时,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后则不再降低,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间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

由此可推测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

【详解】

A、由分析可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使其磷酸化水平较高,A正确;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会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正确;

C、由分析可知,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C错误;

D、由分析可知,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通过题图信息介绍了CDK1与细胞周期的关系以及感染BYDV的细胞发生病变的原因,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判断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

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

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形成“染色体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根据以上信息答题。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

B、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

C、“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

D、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染色体桥”现象,考查染色体的变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原理,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

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

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