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2533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3-1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

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

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xx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1、甲类传染病:

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

(不发病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气、飞沫、尘埃 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

2、水、食物、苍蝇  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4、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

5、体液:

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疫水  又称接触传播

7、母婴传播  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四、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隔离治疗,尽可能做到就近就地医疗。

治疗方法:

(1)一般支持疗法

(2)病原疗法(3)对症疗法(4)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首先对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病原携带者首先应早期发现,同时对病原携带者需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其尽可能减少传播机会.

2、切断传播途径:

应采取一般卫生措施、消毒和杀虫。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要做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

通过增强非特异免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等综合措施加强个人防护.

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肠道传染病:

甲肝、手足口病等。

(一)肺结核

肺结核: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

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

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

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2)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辅助检查:

1.结核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可靠依据。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能够确定病灶性质、部位、范围。

3.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皮肤试验  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

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

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

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

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

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

(三)风疹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

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

(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

临床表现:

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

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于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四)水痘

水痘:

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

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

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

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

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

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

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

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

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重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

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

整个病程10-14日。

(六)猩红热

猩红热:

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小时达高峰,然后依出疹顺序消退,2-4日褪尽。

疹褪后一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持续2-4周,呈糠屑状、片状、大片状。

(七)麻疹

麻疹: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

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

3、4月为高峰。

儿童多见。

临床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

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

经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