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苏武牧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1519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苏武牧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3苏武牧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3苏武牧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3苏武牧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3苏武牧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苏武牧羊.docx

《33苏武牧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苏武牧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苏武牧羊.docx

33苏武牧羊

33苏武牧羊

33苏武牧羊

松江区泗泾小学叶俊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旌节、恭恭敬敬、气节、置之度外、依偎”等词语。

读准“旌、喝、揣”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在读懂课文,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了解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学习排比句的写法。

4、在读读议议中,理解旌节的含义,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读读议议中,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准备

1、故事背景了解。

2、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学情分析(见表格)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

配乐出示诗歌《苏武牧羊》。

师配乐朗诵。

师: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zhān),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jì),旄(máo)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听笳(jiā)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wéi),

  三更(jīng)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一、乐曲导入,了解人物

1、出示课题,了解人物

师:

刚才大家所听到的曲子就是中国古典十大金曲之一的——《苏武牧羊》。

师:

苏武,中国西汉大臣。

(出示苏武像及文字介绍)汉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后归国。

他的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据此

心坚如铁折磨气节依偎置之度外

师:

开火车读一读从你开始齐读

(出示)怒目圆睁忘恩负义无言以对羞愧

心坚如铁折磨气节依偎置之度外(依偎注意读音)

师:

气节怎么理解?

(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读出这种正义。

师:

依偎要注意它们的写法?

观察一下,发现什么了没有?

预设:

都是单人旁。

依偎就是指——

交流(依偎:

亲热地靠着,紧挨着)做出依偎的动作感受一下。

师评价:

大家都理解了依偎的感觉。

(2)我们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多音字,你读准确了吗?

(出示):

……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

指名读正音齐读。

(3)还有一个字,我们不大熟悉。

(出示)旌

指名读。

指导:

旌(后鼻音),齐读。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1、初识旌节

师:

用它组一个词语——旌节!

(板书)旌节

(1)出示图片,文字介绍:

师:

这就是旌节。

旌: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指名读。

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

指名读。

(2)了解象征意义

师:

这个旌节可不一般。

一起读读:

(出示)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师:

从这两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说话同时将“旌节”放大)

预设:

这旌节代表了国家。

(指导朗读:

将这种国家的气势读出来)

亲自——重视、慎重、庄重、隆重指名读出庄重的气氛

恭恭敬敬——郑重其事、毕恭毕敬指导读出“恭恭敬敬”的语气。

(3)想象说话,感悟人物心理

接过旌节之后,苏武手举旌节,心潮澎湃,他心想:

(帮助理解旌节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引导:

联系出使匈奴目的、任务

师小结:

旌节,是国家的象征,汉武帝、苏武都很看重,尤其是在苏武的心里,它占有不同寻常的分量。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读出庄重,读出恭恭敬敬。

齐读。

2、学习第2、3节

(1)感悟人物品质

师:

是啊,旌节,象征国家的主权尊严,苏武带着旌节出发了。

从第一、第二件事的描述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武呢?

(到文中找找)

交流相机出示: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

“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回答不出的情况下师引导:

这个问题有些难,我们先来看看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死抗辱?

交流。

他是一个——交流板书:

威武不屈(气节:

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当卫律劝他投降时,他——他是一个——交流板书:

忠诚爱国

(2)紧抓旌节,感受气势

师:

不要忘了,当他以死抗辱时,当他怒斥叛臣时,他手上所持的旌节,这是他抗辱的力量,爱国的表现。

(旌节打红)

师:

任选一段,自己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

评价预设:

你读出了他的忠诚!

你读出了他的决心!

你读出了他的愤怒!

师:

让我们站起来,一起读出他的威武不屈,忠诚爱国。

齐读。

过渡:

看来,这两次斗争,匈奴王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于是他又生一计。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件事情:

荒漠牧羊。

3、学习第4、5重点节

(1)谈话导入,感受苏武19年生活至之艰难

师:

默读第4、5两节,思考:

课文明明写了三件事,作者为什么要以苏武牧羊作为题目,而且用了2个小节来描述?

预设:

苏武牧羊19年,时间长,受的苦多——

师:

是呀,19年,这是最能体现他精神的地方。

(2)读读议议

师:

这19年里,苏武接受的是一个怎样的任务?

这19年里,苏武呆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这19年里,苏武过的是一种怎样的日子?

(预设:

读读议议或进行说话训练或朗读文中句子,了解19年的艰辛):

这19年里,苏武接受的是一个怎样的任务?

预设: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用心险恶、阴险的任务。

因为——

师:

不能生出小羊,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回国

或者:

匈奴王这样做,就是不想——

这19年里,苏武呆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预设:

“千里之外的北海”,“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师适当补充资料。

这19年里,苏武过的是一种怎样的日子?

交流出示:

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预设:

他过的是艰苦的日子。

(3)切入重点,学习语言,深入体会苏武生活的艰辛

A师:

看看这段文字描写,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受尽折磨的?

预设:

先概括写折磨,再从饿了、渴了、冷了三个方面把折磨写具体了。

师评价:

你发现了,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它把什么写具体了?

回答不出时的引导:

师:

现在,我来读第一句,你们读其余的句子。

我为什么要这么读呀?

发现什么了没有?

预设:

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预设:

他是从吃的、喝的、穿的三个方面来写的?

B、发挥想象,感受艰辛,体验内容安排巧妙

师:

苏武所经历的,就这些磨难吗?

想一想,他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折磨呢?

(出示):

生病了,他就;想家了,他就;

,他就。

师: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折磨,但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呢——饿了,渴了,冷了?

交流预设:

这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C回到课文,朗读体会,学习排比句式

师:

现在,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说说看,从这次读的方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

排比句式。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齐读,读出排比的气势。

师小结:

是呀,在这里,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

人,不能没有——不能没有——不能没有——,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苏武做到了。

那么,支撑苏武活下去的是什么呢?

预设:

国家信念

师:

是呀,为了他心中的国家,他整整坚持了19年。

(板书:

坚忍不拔)在那时,旌节就是他心中的国家。

一起读读——

齐读(出示)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师:

为了很多东西,他都必须活下去。

(出示):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他常常这样想:

为了,我要活下去。

为了,我要活下去。

为了,我要活下去。

生尝试写。

交流。

指导:

顺序国家放在最前或者最后

师:

活下去,就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就是这个旌节,给他带来了力量,给他带来了勇气,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

四、总结文章,感情升华

1、(出示)师: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师:

出使匈奴,险象环生。

当匈奴王污蔑他参与叛乱时——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师:

当卫律劝他投降时——

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

“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师:

看,环境这样恶劣——

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师:

看,即便环境如此恶劣——

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师:

他心中有一颗坚定的火种——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师:

让我们起立,经历了整整19年——

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

师:

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2、师小结:

正是这样,苏武的故事才会千古传颂,流传至今,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

33苏武牧羊

旌节

以死抗辱威武不屈

怒斥叛臣忠诚爱国

荒漠牧羊坚忍不拔

33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

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准备回国。

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说着抽刀自尽。

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使卫律去劝降。

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

“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骂得卫律无言以对,脸色一会儿刷白,一会儿通红,羞愧而去。

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

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

“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

”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

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

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苏武出使的时候,刚刚40岁,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阅读新体验

1课文几次写到旌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苏武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支旌节。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下面这段话,想想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苏武所受到的折磨?

然后学习它的写法写几句话(任选一)。

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