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0856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docx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篇一: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评课

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入课题新:

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

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

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如课件屏幕显示:

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

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

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

这节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

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

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议:

1、《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2、教学千米的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

3、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

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

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篇二: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积跬步以至“千米”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千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

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的需要。

众所周知,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是“难啃的骨头”。

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为许多老师不愿展示的“风景”。

在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时常听到“这节课很难上?

?

”,“这个很难说清楚?

?

”的声音,甚至得到“这节课的难度应该属于最高级,用英语的话加‘est’也不为过?

?

”的评价。

“千米的认识”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

在千米单位教学中,学生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是难点。

如何让“千米”离得更近,变得更实?

教师紧紧围绕“认识千米”——构建1千米的表象,通过直观感知与间接估测,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千米”、构建“千米”,了解“千米”,一步一步“走出”千米。

第一步:

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

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计量单位就像是一团纠结缠绕的毛线球,找不到头绪。

以致会出现“小丁丁家的后院面积50(平方千米)”、“小胖的书包重3(吨)”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

说明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对其实际意义的感知是最重要的,通常老师会出示具体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体验活动来强化量感的形成。

但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可提供,所以教师在学生已有的长度经验的量感上,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量,拉近千米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距离。

“你们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从回忆旧知“毫米、厘米、分米、米”引出“千米”,初步形成“千米是长度单位”的概念。

接着“比划这些单位长度”让学生立即反应出对这些单位长度的量感,“笔尖的长度、指甲盖的长度、1拃的长度和双臂展开的长度”使之更具体形象,当学生回答“1千米比不出来,要找同学帮忙”的时候,教师请10位同学上前,出示了一个“10米”的模型,学生以这一模型为标准,得出“100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和“1千米有1000个米”的结论。

对于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乃至10米,学生都是通过身上的“尺”直接感知的,通过对这些具体形象的长度延展想像,建立起1千米与10米、1米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接驳至1千米,间接形成千米的表象,向千米迈近了一步。

“大家评”的声音——

比较欣赏的环节是王老师的引入部分,老师请同学上来演示10米的长度。

学生通过对1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就能对1000米的长度有一个大概的猜测和感知。

——任雅凤

一开始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

——陆珏卉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

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陈莉第二步:

共性架起个性,构建千米的标准

表象不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表象不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

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会逐渐谈忘,当再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的概念。

因此,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1千米的表象,必需构建一个千米的参照标准。

对于1千米的参照标准是否必要统一,课前教师也有一定的思考。

在参照物的选取上,教师选择了两类参照物:

一类是共性的——老师提供的,普遍认知的参照标准;另一类则是个性的——每个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最容易感知的参照物。

教师提供的共性参照标准有“20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圈”、“2

米长的短绳,几根这样的短绳可以连接成1千米”、“5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条”、“学校大厅高约5米,1千米相当于几个大厅相叠加”等,这些标准都是统一的,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也是固定的,即()个()米就是1千米,学生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过程中可以从中选择不同标准。

在个性参照标准的上,运用了“步幅”。

通过“一步的距离是(),1000步大约走几米,1千米要走这样的几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我的1千米”。

由于每个人的步幅不同,所以1千米走的步数也不同,步数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会因人而异,标注了鲜明的个体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构建1千米。

“大家评”的声音——

不同的参照标准的选择,以学生为本,不是老师强加的标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陈蓓思

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到估计1千米长度的方法:

可以先找到一个标准。

通过各种不同素材的选择,暗示了这个“标准”是可变的。

——戚迪

第三步:

体验架起感悟,加深千米的量感

表象存在于人的脑中,体验积累于人的心里,表象与体验都不能由外界输入,都不能仅靠语言加以描述,只能发生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

虽然学生对1千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但是这种量感还是比较浅显、数量化的。

而量感的建立离不开体验过程,教师在课前和课内组织了不同的体验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量感。

活动一:

“智乐亲子行”。

作为一项课外课前的体验活动,学生要完成“我走一步()厘米;从学校弄堂口出发向左或右执行1000步,到达(),约()米,用了()分钟。

”这两项任务。

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走的步数也比较多,同时还要测出大概距离,任务有难度,教师采用了“亲子”的形式,请父母共同参与,一来可以保证数据的相对准确,二来让父母一起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兴趣。

这个体验过程对于学生建立1千米的个性标准起着决定作用,学生体验自己千步所走的长度,并了解1千米自己大约走多少分钟,从步数和时间两个纬度加深1千米的实际量感。

活动二:

“XX地图测实距”。

选取学校为中心周边地区的实景地图,让学生

找一找平时经常行走的路线,画出从学校出发约1千米的路段,教师用XX地图索引测出实距,加以修正。

活动选取学生熟悉的街区场景,在学生每天走过的路线中寻找1千米,让体验更贴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即时呈现实际数据,让体验更鲜活。

从直接估测、修正到参照他人路线再调整自己路线的估测和修正,让体验更清晰。

“生活即课堂”。

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

“大家评”的声音——

很喜欢这位教师安排的亲子作业,将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加上与家长到互动,也增进了家庭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度。

——陶佶

王佩君老师在《千米的认识》中,通过设计亲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生活实践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直观的认识。

使用XX地图的测距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估测路程长度实际有多长,从而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进一步的感官认识。

——赵祯华

千米是一个学生较难感知的长度单位,所以本课中教师精心地收集了各种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注重“体验”两字,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千米的长度。

交流“智乐亲子行调表”的环节是本课的亮点,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亲自体验,在课中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总之,在听这节课前,我想国外上这种课,可能会带着孩子出去一起体验。

听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虽然我们国内的课堂开放性不如国外,但这节课已经在朝着体验与个性化的方向不断靠拢了。

——戚迪

利用街区,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建立量感。

教师即时在网络地图上测绘学生走路的距离,十分直观、及时,用活了课件。

这一环节在电子书包学校将能更加锦上添花。

——钱文超第四步:

经验架起实践,丰富千米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

”教师要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

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学习的价值在实践。

在学生建立了千米的表象,初步形成1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