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0741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很多初中的学生都害怕学习语文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不是很难学,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你也可以轻松学习文言文。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

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

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

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目的是什么?

  虚景:

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

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语

  【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望岳》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