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背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042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的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题的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的背景.docx

《课题的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的背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的背景.docx

课题的背景

课题的背景

 

 

————————————————————————————————作者:

———————————————————————————————— 日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同样不能忽略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势不可挡。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 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我校选择《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初中学生美术应用能力的研究》这一子课题,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口和尝试,就是希望在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强大技术支持,使初中美术的教育模式、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逐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学校教育,是以教授学生书本知识也就是间接经验为主的教育,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样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明确了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们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多少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

因此,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和虚心学习间接经验是一致的,缺一不可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2、素质教育的课程理论

相对于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做法,素质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理念更为先进。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而是让美术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其情操,美化其生活的。

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钻研教学教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美术方面的能力,加强这些能力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构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

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正好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及课后创建良好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艺术源于生活的理论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概括艺术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一个理论观点,美术同样如此,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是在接近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才能发现美的内涵和真谛,只有再将对美的学习和认识作用于现实生活,才能实现美的价值,所以,要想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美术教育的成果,就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应用。

(二)实践依据

1、教育技术进步的推动

我市近几年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技术的提高工作,大力落实“班班通”工程,既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配备学生机房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这一系列举措都推动了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催生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要求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研究不竭的动力,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难题,才能让教育迎合时代发展的节拍,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的结合,从而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科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说教模式,进而激发老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主动性,将老师们从单纯的教学活动引向教学研究领域,从新审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处理教学过程,打造一支能够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团队。

对于在电脑下成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极大地迎合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感官体验,将信息技术声形并茂的特点与美术课的教学属性相结合,更容易成为学科整合的突破口,为初中生的美术学习提供知识的保障和应用的平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以调查法、比较法、统计法。

研究手段:

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和自如的应用环境。

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学生美术方面的整体能力,最终达到实践应用的检验。

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反思能力。

课题研究对象:

初一  班为实验班;初一班为对照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寻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美术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初中学生的美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并由此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2、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美术教师队伍。

3、培养出热爱美术学习、热爱美化生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群体。

4、取得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教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论文、优秀课堂影像资料、美术课件、实验研究报告、学生优秀作品和成功案例等。

六、实验变量的分析与操作

1.自变量:

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有效、高校整合。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美术教学置于信息技术环境中,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模式的改进,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条件。

2.因变量:

初中生美术应用能力提高。

学生的知识是否能转换为能力,或者说学生学习的东西是否会对其生活中发挥作用,与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更好地围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从生活入手,致力于解决学生身边的美术问题,让学生有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当中的能力,从而发挥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

3.无关变量:

①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选取了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师中业务能力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能够胜任课题实验任务。

②实验学生:

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级,从当年的初一年级中选取,班级的总体成绩、人数等情况都基本一致。

③师生对实验的情感倾向:

参与实验的教师积极性很高,热情饱满,对研究任务十分重视。

实验学生配合实验,兴趣较高。

④时间和精力的安排:

研究时间充足,精力投入充分。

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各方面相互沟通合作,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准确,也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做到客观公正。

七、课题研究内容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美术的课堂教学设计;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用性;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应用环境创设;

4、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作用于美术课堂和美术课程内容,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实践应用环境,推动应用能力的提高。

5、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学科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身应用能力,以及通过实践继续推动学生主动求知、尝试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6、实验课设计实例

①利用多媒体可视、可听、可动的特点,将丰富的美术资料展现在宝贵的课堂45分钟里,进行最直观、生动的演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具体操作如下:

A提出问题、引发思考B直观演示、引起共鸣C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在讨伐法西斯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一课中,涉及到了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的欣赏,这一课在书本上只有4页的篇幅,画作内容占据两页,讲解内容少之又少。

这是一幅另类的战争题材作品,学生接触课本的第一反应是困惑、不解,在老师让学生回答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时,90%的同学认为人物丑陋、莫名其妙,甚至反问教师为什么课本选了一个不会画画的人的作品,再接下来的环节中,实验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将作者毕加索的早期作品和代表作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大师的艺术风采,同时,将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关于格尔尼卡大轰炸的图片资料配以音响效果,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在大量图、文、影、音资料的帮组下,为学生们理解《格尔尼卡》创造了氛围,学生主动分析画面、形象的热情高涨,发言踊跃,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审美尝试。

②利用视频、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体验美术应用环境和理解制作过程。

动手制作是美术应用的关键环节,需要实践的指导。

视频、动画的使用,将现实的生活环境和应用环境搬到课堂,将美术应用到实际的前前后后展示给学生,将纸面设计转变为成品的过程演示给学生,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又提高了演示效率。

具体操作如下: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演示影像B学生理解C教师帮助学生知识内化,加深认识,巩固知识。

例如:

在《宣传品的设计制作》一课中,将取自生活实景中的常见宣传品集中呈现给学生,再播放宣传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完整的感受身边美术作品从设计到成型的过程,帮助其取得直观印象,减少了没有演示情况下学生理解中出现的偏差。

③利用网络、Flash的交互功能,为学生创造虚拟的应用平台。

在现实生活和实际教学中,有些很好的应用命题由于缺少空间场合,最后被迫放弃。

于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虚拟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第二空间——信息空间。

具体操作如下:

A交互动画或游戏为学生创造模拟应用环境B学生尝试、体会比较C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在《学习服装搭配》一课中,学生学习服装搭配受到诸多实际限制,如材料、工具、裁剪知识等,所以,以往制作服装并搭配只能是学生的一纸画图,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服装搭配游戏、软件和自己为学生量身订做的Flash交互游戏为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服装库,让学生不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反复尝试各种服装的搭配,在学生们的相互讨论和教师的专业点评下,总结学习经验,并最终能够指导实际生活中的服装搭配。

八、实验过程与效果

(一)实验过程分析

1、确立试验起点:

首先在届初一新生当中,选择了  、两个班级,其中为实验班, 班为对比班,两个班级在学生整体成绩、教师配备等方面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为了掌握实验第一手数据,课题组对学生做了一次美术能力摸底考察,数据如下:

 

班级

考察

项目

等次

观察能力

理解能力

表现能力

动手能力

想象能力

创造能力

对比班

较好

55%

50%

65%

20%

70%

20%

较差

45%

50%

35%

80%

30%

80%

实验班

较好

60%

45%

60%

30%

70%

30%

较差

40%

55%

40%

70%

30%

70%

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检测指标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

2、确定适合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收集资源,建立信息库,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

为了最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实现提高学生美术应用能力的目标,我们在现行教科书内寻找贴近现实生活、充分动手动脑的课程,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等特点,将生活中的知识和场景移植到课堂当中,将零散、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整体、全面的再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体会美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明确学习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验教师制作了大量的典型课件,在锡盟地区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还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