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0362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docx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

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化变动与经济发展

南京审计学院09经济1班王继远09040144

摘要:

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一直是中国产业的诟病,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结构协调化,把产业由单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这样既能促进中国经济进步,也能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国的大国优势。

本文将从科技进步、体制创新、人口优化等方面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字:

全球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人口;国际分工

一、引言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在本国范围内封闭地进行,世界市场、外资的流入,都将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高科技产业的制造环节外包给中国,第四届中博会商务部部长王超的说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实现到2013年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的目标。

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09年一季度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15.8亿元,同比增长98.6%,新增就业岗位13.9万个。

截至2012年3月,全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4100家,从业人员近67万。

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更要重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高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要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

而我过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又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比如欧美和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跟我们国家相比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力和物力资源上的局限性。

比如日本,它的总面积只有377,835平方公里,总人口也就1.2亿,其中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就可以清楚看到了。

我国虽然不是一个强国,但绝对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包括了很多方面,例如中国有高质量但低价的优质劳动力,中国拥有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文化,相比之下美日等发达国家就没有这些先天的条件。

因此在调节产业结构变动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很多他们不用考虑的问题,比如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口的就业问题,还有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问题。

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只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内部运作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用,可以说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变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投资消费率作呈现一定关系比,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像这些发达国家一样一味的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我们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既要发展高端产业,同时也不能放弃我们原有的低端产业,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和要素供给条件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抓住机遇,促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加工业振兴发展,为工业制造业设备水平提高提供有力保障,使我国加快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各种文献以及论文的查阅,我发现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很多种看法,其中国外研究者几乎普遍认为产业结构应该升级到一定高度,因为他们集中于对发达国家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而国内的经济学者大多认为产业结构应该合理调整:

SriMulyaniIndrawati(2011)“…Upgradingtheindustrialstructure”willensurethatproductivitygrowthcontinuesandChinastaysawayfromthe“middleincometrap…”(China’sGrowthPath-NewDirectionsandTrendsbySriMulyaniIndrawati,ManagingDirector,TheWorldBank),他认为中国继续保持生产率增长,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手段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很明显的他是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升级一部分产业的同时也要保证一些低端产业的存在;Chenery(1989)“…Ontheotherhandtheindustrialstructur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therationalityandwillpromoteeconomicgrowth…”;(Kuznets,1966)“…Economicgrowthis10%bythechangeofindustrialstructurecause…bythedateofmorethan20countries…”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可见一斑,事实上这些国外研究者都是基于对本国的产业背景研究的,因此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就变得非常的重要,而国内的研究者的理论则要相对要具有借鉴意义。

陈华(2005)采用我国1978年至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应用处理平稳数据的方法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了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考察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次序逐步发展为二、三、一的结构将最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刘伟(2002)从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制度改革和第三产业拉动,而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因此只有通过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汪红丽(2002)对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变迁通过影响资本效率或经济规模刺激经济增长;林善炜(2006)认为,从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总量增长;二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一是大多文献是基于国家层面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由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往往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二者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关联,从而使研究结论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二是大多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测度一般按两个思路进行或是按三次产业划分法调整,或是根据产业地位划分方法来调整产业结构这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比较笼统,很难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不同产业优化升级效应的差异。

三、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200多年前亚当·斯密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精确地描绘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

斯密认为,分工的出现会使得生产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而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又会创造出更大的供给与需求,并由此推动市场贸易活动在更高的规模上进行。

而市场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就是全球化的一大表现,根据阿西墨格鲁等人的研究,正是西欧的大西洋贸易才引发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同时它也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而随之不多久,美国和德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等突出的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并运用于发明创造,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时,重工业逐渐代替轻工业,占据工业的主导地位。

80年代以来,在集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和资金的条件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又开展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至此为止,全球的产业结构呈现一种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格局。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就比如明朝时期,中国还处于传统的自耕农业。

当时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访问了环太平洋的三十多个国家。

但是这几次巡航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外交活动,旨在宣扬天国的富饶和太平,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其中的贸易,就算带回来的几件物品,也只是各国对明朝皇帝的贡品,没有更多的带来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等来促进商业的交流,要是当时的明朝能够把握参与这次太平洋贸易的机会,说不一定中国的自耕农业能提前向工业转变。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才开始有了转变。

1978年至2011年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根据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征,可分成四个阶段:

1978—1983年为第一阶段,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启动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为我国的改革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经济增长的第二阶段为1984—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带动了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发展周期;经济增长的第三阶段为1992—200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使我国进入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周期;经济增长的第四个阶段由2003年到现在,这是以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周期。

表1列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从中可看出3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提升的发展趋势,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逐步降低再重新提高的过程,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升,明显反映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兴工业化加速阶段的特征。

表1改革开放30年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单位: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

1978

1983

1991

2002

2007

28.2

33.2

24.5

13.7

11.3

47.9

44.4

41.8

44.8

48.6

23.9

22.4

33.7

41.5

40.1

100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数据推算。

四、人口数量和质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对于人口的问题,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口的数量跟劳动力资源的富裕程度相关,其决定了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人口的质量则跟科技发展有关,人口的质量好了,科技进步就越快,那么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也就越快。

因此,人口跟产业结构变动也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在人口数量方面,这其中人口结构就是人口数量的一个重要部分。

人口结构是人口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业结构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人口经济学领域争议最多的话题,凯恩斯、马尔萨斯、索维等大经济学家的观点都不一致,这其中,我一直比较赞同马尔萨斯的看法,毕竟经济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理论可以知道,人口在呈几何增长的同时,资源是呈算术增长的,因此人口的增长会慢慢超过资源的增长,之后便会导致一种绝对贫困的现状,回到原点。

人口数量的增加,必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富裕,和社会总成本的增加,那么这一个经济体就会倾向于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其廉价的劳动力和短缺的资金必定会限制其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像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庞大的人口基数成为了产业机构高度化的最大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