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0320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

石家庄地质概况

第一章地质

 

第一节构造及演变

 

石家庄地区大地构造,属山西地台和勃海凹陷之间的接触地带。

西部山区为山西地台太行山背复斜之东冀,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

东部平原分属于华北凹陷之西部边缘的冀中台陷和临清台陷,其上覆盖着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

太古代和早元古代,本区属下沉地区,陆表海占绝对优势,并沉积了巨厚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及火山岩系。

经过阜平运动、五台运动、特别是吕梁运动以后,太行山发生了巨大的褶皱隆起,致使本区西部平山、灵寿、行唐境内的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形成了以褶皱为主并伴有较为发育的断裂态势。

如常裕被斜、古佛向斜、蒿亭--楼底向斜及合河口--九口子断裂群等。

进入早古生代后,地壳呈缓慢升降运动,但以下沉运动为主。

到中奥陶纪,海侵达到空前规模,因而大量沉积了构成本区物质基础的砂岩、砂页岩、石灰岩。

到奥陶纪后期随华北地台整体上升,海水撤退。

受志留纪后期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全省高出海面达1亿年之久,所以本区同全省一样,普遍缺失上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下石炭纪岩系。

进入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岩浆侵入和喷出的火成岩活动比较活跃,并使以前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较为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如石家庄--元氏--临城断裂带以及现今沿山区和平原交界带的一系列小型断裂就是那时形成的。

新生代的第三纪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本区在表现以大型断裂下陷为特色的前提下,还显示了下陷与隆升并存的局面。

当时以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为界,东部平原不断凹陷,西部山区不断隆升。

至此,奠定了本区目前山区和平原的基本态势。

 

第二节地层

 

一、太古界

太古界结晶基底多出露在行唐、灵寿、平山、元氏、赞皇各县的太行山轴部一带,主要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

本区的太古界变质岩系,普遍具有厚度大,岩相变化多,混合岩化作用比较普遍等特点。

二、元古界

元古界下部为一浅变质岩系的甘陶河群,出露于太行山中段的太古界两侧,在本区主要分布于灵寿慈峪、平山回舍及赞皇等地,系由变质长石砂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及结晶灰岩、安山岩等构成,与下伏陈庄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中、上元古界与下伏甘陶河群或阜平群的太古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平山下口、刘家会、赞皇王家洞、五马山等地。

岩层自下而上分为三部:

下部为砂砾岩层,中部为含砾英岩状砂岩与板状页岩互层,上部为板状页岩、含铁石英岩状砂岩。

三、古生界

古生界广泛分布于太行山两翼。

寒武系与下伏中、上元古界分别呈微角度不整合、整合和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有一明显沉积间断。

该系地层在行唐八里庄、平山刘家会、赞皇虎头山等地均有出露。

寒武系可划分为下、中、上三统。

各统均系由不同质地的页岩、灰岩组成。

奥陶系为一套海相碳酸盐沉积,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该系地层在本区缺失上奥陶统,其余主要以白云岩、灰岩形式出露于赞皇东部。

四、新生界

第三系在石家庄地区有小面积的零星分布。

主要分布于行唐水泉南、贾南庄及口头、武庄、上坊等山麓边缘一带,皆呈独立的地堑型陆相山间盆地堆积。

该系地层主要由灰黄、粉红色各类灰质砾岩组成。

第四系在石家庄地区广泛发育,平原全部被第四系所覆盖,在山区则主要出于露于山间沟谷或盆地中。

堆积物类型复杂,主要由坡积、冲积、洪积等组成,厚度由山区的几厘米至10余米到平原的378米不等。

 

第三节岩石

 

石家庄地区火成岩很不发育,出露面积尚不到基岩面积的1%。

其中基性--超基性岩类主要分布于平山柏坡、灵寿梁前沟、赞皇许亭等地。

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本区北部,有平山槐树间花岗闪长岩、合河口云母花岗岩、秋树林闪长岩、九岭花岗闪长岩、孟家庄花岗闪长岩等。

喷出岩主要为玄武安山集块岩,分布在赞皇西部为吕梁期产物。

 

第四节地震地质

 

石家庄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上的冀中板块与晋冀板块的交界部位。

形成于燕山运动的北东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纵贯石家庄地区。

该构造带是一条重力异常带,沿此带发生过1966年邢台6.8级和7.2级等地震。

因此它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石家庄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其主要特征是在山前平原大面积沉降的基础上,沿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产生新的断陷活动。

这些新生代断陷至今活动仍很强烈。

断陷内部及附近曾发生过强震或中强地震。

对本区地震活动起控制作用,主要活动断裂有:

石家庄-临城断裂带、衡水--石家庄断裂带、辛集断裂带、高邑--赵县--晋县--深泽断裂带、保定--石家庄断裂带等。

 

 

 

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特征

 

石家庄地区西高东低差距大。

太行山大致以北东--南西向耸立于本区的西部。

由西而东,依次排列着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形成了地势上十分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特点。

地处平山西北隅的南驼,海拔2281米,为河北省第5高峰,成为本区的特高点。

山区内有不少千米以上的山峰,构成了西部山峦重叠、地势高耸的态势。

但石家庄地区东部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庞村海拔仅有28米,是本区海拔的最低点。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以及山区内的亚高山、构造断陷盆地等地貌类型一应俱全。

特别是在西部山区,几种地貌类型彼此交错分布。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主要划分依据、特征、分布、面积等,见下表:

表2-2-1

地貌类型海拔高度(米)相对高度(米)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百分比%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地区

中山1000-2000500-1000569.24.52山坡坡度大都在30o以上,山势巍峨,切割强烈,多陡壁峡谷,局部地区发育有山间盆地、宽谷,其上黄土覆盖,多为河流上源区平山西北、西南部、赞皇西、西南部

低山500-1000<500163512.98山坡坡度一般在25o左右,风化强烈,沟谷发育面宽,谷底狭窄,部分山体雄峻,谷地与盆地穿插于低山之中中山区以东,行唐鳌鱼山-灵寿寨南、平山下观-马家、元氏前仙-旷村、赞皇许亭-马峪-上麻一线以西地区

丘陵100-500<3004582.836.4山态浑圆或多呈岗状,有些地方山体不连续,有孤山存在,丘陵间盆地形态典型,黄土覆盖较厚,冲沟发育,河流两侧多发育有二级阶地低山区以东,100米等高线以西广大地区

平原<100580646.1由一系列山前冲积扇、洪积裙等组成的山麓平原,地势平坦,覆盖物巨厚,河流宽阔,有少量沙岗及波状沙地分布100米等高线以东的京广铁路、石德铁路两侧的广大地区

中山、低山、丘陵及其山间盆地,统称为山区。

本区山区面积687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580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53.9%和46.1%,山区与平原面积大致相等。

石家庄地区山区、平原面积分布

表2-2-2单位:

平方公里

县(市)面积其中

山区平原

辛集110001100

晋县7160716

深泽2860286

无极5240524

藁城8360836

赵县7140714

新乐6250625

高邑2110211

元氏849580269

赞皇12101210-

平山2951292130

灵寿15461410136

行唐1025666359

合计1259367875806

 

 

第二节地貌分布

 

太行山北段中山区:

主要分布于灵寿南营至平山秋卜洞、蛟潭庄、杀虎以西地区。

2000米以上的山峰主要耸峙于西北部的晋冀交界处。

地势嵯峨,陡峭挺拔,谷深地险,侵蚀强烈。

区内宜耕地甚少,河流发育、侵蚀切割剧烈,常形成陡崖峡谷。

区内植被覆盖率高,林业资源较丰富。

太行山北段低山丘陵区:

位于滹沱河以北,太行山北段中山区东界以东,行唐北河秦台--灵寿慈峪、马埠安--平山两河、东回舍、里庄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区内海拔100--1000米不等。

山岭形态浑圆。

丘陵区黄土覆盖较厚,冲沟与梁状高地发育。

河谷宽阔,阶地发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是区内主要农耕带。

太行山南段低山区:

包括滹沱河以南的平山县部分和元氏县前仙、旷仙--赞皇县许亭、马峪、上麻一线以西的地区。

区内山崖峭峻,略呈阶梯状,地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河床窄狭比降大。

农业生产受水土流失的一定制约。

太行山南段丘陵区:

位于太行山南低山区以东,滹沱河以南海拔100--500米的区域范围内。

区内以丘陵盆地为主,其中石灰岩丘陵坡陡,花岗岩丘陵呈浑圆状。

赞皇盆地为区内最大盆地,有厚层黄土填充。

水土流失和干旱是该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

太行山山前平原区:

该区以100米等高线与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为界。

根据河系又可分为两个地貌区:

1.太行山北段山前平原区:

由大清河水系的大沙河、磁河、郜河等所形成的众多冲积扇联合组成的,大致包括灵寿--深泽一线以北的太行山山前平原部分。

该区地面坡度平缓,冲积黄土分布广泛,地下水较为丰富。

扇顶沟谷深切,扇腰有沙质粘土和粘质沙土广泛分布。

区内河流改道频繁,有砂岗及波状沙地分布。

是本区花生的重要产区之一。

2.太行山南段山前平原区:

由滹沱河水系和滏阳河水系的槐河、河、河等河流冲积扇联合组成的,大致包括灵寿--深泽一线以北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区。

滹沱河冲积扇东西延伸70--80公里,坡缓,平均坡降为1/850,其中石家庄至辛集的坡降为1/1200--1/4000。

扇顶冲沟发育,近扇缘带保留有密集的滹沱河故道。

故道分布区伴有沙地出现。

滏阳河冲积扇的北部分布于本区,规模较小,山麓平原也相对狭窄。

 

第三节山脉

 

石家庄地区山体皆属太行山脉,分布于西部灵寿、平山、赞皇、元氏、行唐县。

北起南驼(又名驼梁2281米),南至嶂石岩(1733米)。

以山脊分,与山西省为界,山势较高,雄峻壮丽,岭峰相连,河谷有序。

山口要隘和山洞古迹甚多。

全区山地石质占20.5%。

大部为低山,千米以上中山占5.3%。

由较大河流切割,分成几个山带。

西北部以南驼为结,滹沱河以北,灵寿、平山、行唐县境内为一个较大山带。

其一支由南驼向东南沿灵寿、行唐--阜平县界展布。

有白草山、老林尖(1809米)磨子坨、大崖(大杨坡、1489米)、代王家、三孟山(1030米)。

由白蛇岭向东进入行唐县,有两界峰(大人寨,849米)、卧长顶(960米)、鳌鱼山(811米)、鸡冠峰(683米)等。

这一支在灵寿县境,展布到磁河北岸,达10个乡。

千米以上高峰有10个之多。

在行唐县境,向南展布到牛王寨(429米)、缸山(301米)等,达9个乡。

南驼向西南延伸,沿平山县与五台、孟县界,经老虎头(2017米)、寺沟尖、三县内尖(1731米)、鬼门关等山峰,高度多为千米以上。

达滹沱河北之黄毛串(泉),蜿蜒一百多公里。

由南驼向南延伸,经中台山、五岳寨(1601米)、杨岭尖、五骆驼顶,而后向东南经大坨、老虎窝(1093米)马头寨,两界峰(645米)、康经堂(987.5米)、王母观山(1250米)。

继续向东南展布至灵寿县达塔上乡,共计6个乡。

平山县展布到王陈庄、三汲乡,其余脉至突丌而起的东西灵山(488米)。

包含滹沱河以北9个乡。

这一山带从大坨起成扇面形展开,平山县境内千米以上者有50余处山峰。

如中台山(1800米)、莺嘴尖(1448米)、王岳山(1284米)、天棚尖(1263米)、红石崖(1106米)、媳妇尖(1388米)、后片(1357米)、苍蝇寨(1189米)、正坡顶(1443米)等。

形成岭梁起伏,沟岔交错。

环抱营里河、卸甲河、柳林河、文都河、郭苏河、南甸河六大河流。

平山县西部和南部山带。

山形奇特,东西向、南北向互相错落。

从蒿田河西北,与山西省孟县为界的花果山(1130米)、驴巴山(1229米)磁盆尖(1635.6米)、长城梁(1551米)、孤山(1133米)等,同瓦岔山(1494米)之2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包括饮牛池(1281米)、油堂山(1052米)等形成一个高山带,直达滹沱河谷。

从十八盘岭起向东南经黑狗尖(1426米)、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