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0318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ocx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于群: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

于群来源:

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数:

47时间:

-3-21录入:

何冰]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一定成就。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理念及战略构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经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我们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以及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任务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要求把农村文化作为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求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这些政策措施对推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

“十一五”时期,全国农村文化事业费总计369.7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5倍,年均增幅超过20%。

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费投入是的3.2倍,是的6.9倍。

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十五”末,中国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截至底,全国共有县以下公共图书馆2512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2890个,文化站40118个,村文化活动室20余万个,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

近年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系列直接面向农村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丰富和整合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

截止到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县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网点,建成2867个县级分中心,2.3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资源总量达到108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小时视频节目),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

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系列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的实施,也从不同方面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为开展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立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进服务”的改革方针。

近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了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工作。

,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实施免费开放。

,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经过实施免费开放,中国初步建立了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同时,各级地方文化部门也积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比如,辽宁省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广东省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流动文化设施,使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浙江台州经过建立文化共建机制、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制等制度,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快建立,公共文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统筹机制,一方面,经过组织召开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和村级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总结推广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发挥典型经验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立工作,强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责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同时,各级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也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统筹机制。

比如,浙江嘉兴建立行政推动、多元投入、城乡互动、文化共享和文化激励五大机制,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川省成都市以城乡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等“五项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水平。

  总体来看,“十一五”以来,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依然“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自觉意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总量少、比重低,城乡结构仍不合理;县乡公共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以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等。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几个新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置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下加以认识和推进。

当前,中国已经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急剧变革,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着急剧的社会变革:

一方面,农村人口的跨区域、跨城乡大规模流动以及现代传媒技术在农村社会的广泛应用,使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计划经济时代封闭的农村社区日益走向开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村社会内部的分层日趋复杂,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日益多样化。

当前,农村文化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织的复杂形态,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趋向多样化,从单纯的娱乐需要转变为综合的“求知、求乐、求富”。

这些变化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供给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随着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逐渐从“文化福利”转向“文化权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以村民自治为主的基层民主制度在农村的广泛实施,农民群众的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逐渐由国家提供的“文化福利”转变为个人的“文化权利”。

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认识上的转变对文化工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文化上的公平与正义;二是要求建立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机制,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文化产品的政府单一供给结构逐渐分化为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分化程度较低,没有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功能区分,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经过计划手段实行部门化的供给,文化管办不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整体性社会组织结构逐渐分化为政府、市场、社会三个领域,除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以外,企业和一些社会文化组织也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重要主体。

这种分化必然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角色和定位,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四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

当前,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极大地改变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而且还带来数字化、智能化、及时性的文化传播方式,扩展着文化的传播边界。

信息技术发展所催生的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平台,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和完善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公共文化需求的判断与满足、公共文化权力的行使等环节。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营造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是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创立文化先进单位、乡镇和创立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保障和监管职责。

二是要明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好、管好、用好”责任,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各部门开展的公共文化建设工程和项目,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对基层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发活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二)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要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基层延伸覆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

要建立城市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城市的文化单位面对农村开展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机制。

一是要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上的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建立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明确县乡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标准,逐步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注重发挥民间文化人才的积极作用,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