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0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

四、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学家把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都称为性状。

生物体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的现象叫做生物的遗传。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

2、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其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⑴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⑵遗传: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⑶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3、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⑴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定,一般成对出现。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

人的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

例如,当一个婴儿的体细胞中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即有47条染色体就会导致先天性裂唇。

 染色体主要是有蛋白质和DNA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⑵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包含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中。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变的。

                          

⑶遗传性状:

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⑷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最基本的遗传信息单位。

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在显性基因存在时所决定的性状表现不出来。

4、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①人的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

   

女性

男性

体细胞

 22对+XX或44条+XX

 22对+XY或44条+XY

生殖细胞

22条+X

22条+X或22条+Y

②性别决定的方式 

性别决定和受精卵携带的性染色体有关;对人类来说,子代的性别主要决定于精子。

 鱼类、两栖类和所有的哺乳类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基本一样;但鸟类与人的性别决定方式不一样。

 

③正常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分为两类:

常染色体(22对)和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1对)。

性染色体中,男性为XY,女性为XX,人的性别决定如下:

 

   亲代:

    男性           女性              

 XY            X X 

        X     Y          X                                                                                                XX             XY                                          

子代:

     女性       男性   

④遗传病:

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愚型、先天性聋哑等。

 

优生优育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

遗传咨询的目的是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近亲结婚的危害:

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近,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越大,婚后所生子女的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⑴性状:

可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⑵相对性状:

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叫相对性状 

例如:

单、双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

血型的A型、B型、AB型、O型等 

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如“a”表示 

例:

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茎)的基因组成有两种TT或Tt;表现为隐性性状(如矮茎)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tt。

遗传图解:

    亲代:

        Aa        ×      Aa  

                生殖细胞:

   A        a        A        a  

                    子代:

   AA      Aa       Aa      aa                       

子代性状:

显性性状  显性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子代性状比例:

   显性性状75%          隐性性状25% 

⑷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或最小单位是:

基因。

 

基因是遗传的最小单位,也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一种性状通常由一对基因控制。

(5)遗传物质的单位从大到小有: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生殖细胞(精子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1条染色体上有一条DNA分子,一条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6)人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

 

 

性染色

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

女性

 XX

 44+XX

22+X(一种卵细胞)

男性

 XY

 44+XY

  22+X或22+Y(两种精子) 

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决定于精子内染色体的种类

(7)遗传病:

如白化病、色盲、苯丙酮尿症、血友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

其中血友病与色盲是伴性遗传病。

 

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色盲(xby)的男孩,母亲可能是色盲(xbxb)或是色盲基因携带者(xBxb); 

色盲的女孩(xbxb),父亲一定是色盲(xby),母亲可能是色盲(xbxb)或色盲基因携带者(xBxb)。

 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8)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如太空椒、安康羊。

 

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5、变异:

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

 

①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是性状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这类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不可遗传变异是性状的变异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这类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

②变异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6、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7、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

 

8、转基因技术:

将外援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

被导入外援基因的动植物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9、应用及实例:

①1982年美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小鼠受 精卵中培育出“巨型小鼠”。

②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毒素基因成功转入烟草中。

10、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无性生殖) 

  ⑴克隆羊多利的诞生  

母羊A:

乳腺细胞(体细胞)中的细胞核           

母羊B:

卵巢中的去核卵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                            

母羊C:

胚胎发育的场所 

多利羊和A羊几乎一样是因为多利获得了母羊A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多利羊的克隆成功,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培育出这一动物几乎相同的生命体。

 

⑵克隆:

不经过受精作用(有性生殖)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

11、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五、生物的进化

1、原始大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等。

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①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地球上的闪电; 向装置内输入气体的主要作用:

模拟原始大气;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

产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②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 (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④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生物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新形成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

⑴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⑵马的进化过程:

趋势是体型由小趋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未一着地。

 

⑶鸟的进化过程:

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辽西鸟→始祖鸟→孔子鸟  

⑷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⑤生物的进化规律:

现代生物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而来的。

(八生物下 P29)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遗传和变异。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藻类;种子植物的生殖过程已经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⑵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鸟类 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爬行类   

(最早的脊椎动物)                   哺乳类 

⑶生物进化趋势: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⑷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4、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舰考察,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①家禽、家畜、农作物优良品种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②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

人类祖先的直立行走,是从古猿进化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姿态改变。

③加拉帕戈斯雀的喙的进化及原因 

 喙不变———取食昆虫; 喙尖而长——取食仙人掌  喙凿状———取食果实; 喙粗而尖——取食种子

[由于环境条件(如食物、生物空间等)的改变,地雀的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

⑤自然选择学说: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对同种生物而言,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⑥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澄江动物群”是指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泥浆中的动物化石群,被国际上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6、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①人类祖先——森林古猿(黑猩猩是与人最相似的动物)著名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人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的观点; 

②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脑容量变化最显著):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关键阶段,具有语言、会用火、狩猎、制造工具)→智人 

六、健康地生活

1、⑴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防线

名称

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阻挡病原体侵入,分泌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杀灭和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识别和吞噬病原体

第一、二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或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是非特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