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9207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docx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

008——唐代羁縻州述论

关于唐代的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卷末列有专篇,篇首有序,序的前半段是: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这几句话说得不够清楚、全面,需要略予阐述:

1.除羁縻州县和都督府外,还有比都督府更高一级的都护府,那就是屡见于史传,高宗显庆时平西突厥后置于西突厥本国的濛池、昆陵二都护府;两府各押领碎叶川以西、以东若干以西突厥部落及所役属诸胡所置的都督府和州,初隶安西都护府,长安后改隶北庭都护府。

两府皆由西突厥汗族阿史那氏作都护,仍兼可汗称号,传子及孙,至则天时以本蕃地为突骑施部西突厥所占据,乃绝。

故羁糜州实际共有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习惯上总称羁縻州,又称蕃州。

又,唐初置折冲府以统府兵,贞观时天下共置府六百三十四,这种制度也曾推行于羁縻州地区。

新、旧《唐书·地理志》载,高宗龙朔元年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除置都督府、州、县各若干外,又置“军府一百二十六”,《法苑珠林》卷三八引《西国志》作“折冲府一百四十七所”。

2.四夷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这种办法,并非创自太宗时代。

高祖武德年间,已在幽(治今北京市)、营(治今辽宁朝阳市)二州境内设以奚部落所置饶乐都督府及鲜、崇二州,以契丹部落所置咸、玄二州,以秣鞴部落所置燕、慎二州;又在四川、云南和贵州境内设置了约三四十个这一类性质的州县,分隶于茂州、南宁州、姚州、黔州等都督府。

但其时可能还未将这些州县与普通州县予以区别。

至太宗贞观时,由于大量设置了这种州县,才定制称为“羁縻州”,用以区别于普通州县;以此普通州县对羁縻州而言,即被称为“正州”。

3.“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前一句的实质是说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就是该部落原来的首领(包括国王、可汗、叶护、俟斤等各色名目的君长),羁縻府州的辖境就是原来的部落(包括部落联盟或国)的领域,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仍然是原来的部落首领,保持他原有的称号与权力,而“都督”、“刺史”等则是唐朝所授予的一个称号。

后一句的实质是说由于部落首领通常是世袭的,所以首领的兼衔都督、刺史等也是世袭的。

应该补充说明的是:

①要是遇到部落首领的更代不是由于世袭而是由于篡夺,按惯例唐朝也就承认篡夺成功者的首领地位,并即由此人接替都督、刺史的职位。

这虽不是通常所谓世袭,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世袭;总之,部落首领由部落內部产生,唐朝例不干预,首领又例兼羁縻州长官的称号。

②地方官得世袭在唐代并不限于羁縻州,少数边远正州也有采用世袭制的,这是由于这些正州本来也是以归附的边族部落设置的,如剑南道茂州以西北的松、翼、维、当、悉等州。

4.“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这是说大多数羁縻州只是有一个府、州、县的名义而已,其版籍并不向唐朝呈报,也并不承担一定的贡赋。

但也并不是凡羁縻州都是如此。

《唐会要》卷七三开成三年安南都护马植奏当管羁縻州诸首领“愿纳赋税”;《寰宇记》卷七九戎州所领马湖江羁縻州四,中有商州一州,管县五,“供纳税赋”。

《寰宇记》虽纂修于宋初,所记当为唐时情况。

据此,则个别羁縻州可能纳税。

当然所纳总要比正州为轻,也不一定有定额。

至于羁縻州对朝廷有所贡献,则相当普遍,不过接受贡献的是大唐天子而不是户部,既不定期,又无定额,又有回赐,自不能与正州的“上贡”混为一谈。

5.“声教所暨”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虚辞,唐朝四周的邻族邻邦,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唐朝声教的影响,不能作为设不设羁縻州的标志。

“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是一句最关紧要的话,说明凡羁縻州在“令式”上都隶属于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

可是这份令式现在已看不到。

今所见以载于《新唐书·地理志》这一篇的为最详,《旧唐书·地理志》分载于各道,较略;《唐会要》、《太平寰宇记》也有部分记载。

但《新志》此篇所载也并不齐备,如见于两《唐书·西域传》昭武九姓国的康居、大宛等都督府,安息、沙等州;见于《新罗传》、《室韦传》的鸡林、室韦等都督府;见于《新志》卷末所录贾耽“从边州入四夷道里”“安南通天竺道”峰州西北的忠城等生僚州、汤泉等爨蛮州, 州西南的棠唐(《寰宇记》)骥州四至八作裳)州,即为此篇所不载。

又,篇中所载某府领州县若干,往往不著州县之名。

序的后半段是:

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

其后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

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

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林揭、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

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阆、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

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

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

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

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靡云。

序文之后分关内、河北、陇右、剑南、江南、岭南六道列举羁縻州名目。

每道先分列突厥、回纥、党项等族名,标明以该族部落置羁縻州若干,府若干;次列府州名,按所隶属边州都督府或都护府排列,标明右隶××都×府。

所举设有羁縻州的各族族名与序文相符。

所隶属的是关内道的夏州、灵州、庆州、延州四都督府,单于、安北二都护府;河北道的幽州都督府、安东都护府;陇右道的凉、秦、临三州都督府,北庭、安西二都护府;剑南道的松、茂、、雅、黎、戎、姚、泸八州都督府;江南道的黔州都督府;岭南道的桂、邕、峰三州都督府和安南都护府。

诸道所举府州数目与序中稍有出入。

府州下载有所领县名的只是少数,多数不载。

府州下载有“招降开置之目”的也只是一部分,不载者甚多。

又有在开置之目下载有后来沿革的,包括废置、分并、临设、收复及迁徙,也只是少数。

“或臣或叛”则基本不载,也有个别例外。

诸边羁縻州建置的盛衰因时而异,《新志》此篇所著录,一方面西北许多太宗、高宗时开置,开元、天宝时已归废弃的,如安北都护府所领突厥、回纥,北庭都护府所领突厥诸府州仍被列入,一方面又录有以后永泰、大历、贞元,迟至开成年间才设置的一些剑南戎州都督府所领、岭南安南都护府、峰州都督府所领的“诸蛮”、“爨蛮”州,可见这八百五十多个府州(序作八百五十六,以序中各道府州数相加则为八百五十七,以诸道各族下所记府州数相加亦为八百五十七,诸道实列府州数为八百五十五。

)并不是某一时期同时实际存在的名数,而是不同时期的羁縻州凑在一起的总目。

再者,除上文已提到的有些见于四夷传和贾耽“从边州入四夷道里”的羁縻州不见于本篇外,《元和志》载安南州管羁縻州六,峰州管羁縻州二十八(皆未载州名),本篇不及州领有羁縻州,峰州下只说领“蜀爨蛮州十八”;又可见唐代曾设置过的羁縻州而为本篇所不载者,为数是相当不少的。

羁縻州又有不隶于边州都督府、都护府而隶于不置都督府的边州的,如关内道羁縻党项,归德州隶于银州;又静边州都督府本篇隶灵州都督府,《旧志》亦隶银州。

羁縻县有不隶于羁縻州而隶于正州的,如陇右道洮州领羁縻密恭县。

又,设过羁縻州的四边部落和国,亦有为序言及诸道列举所不及者,如河北道曾在百济故地设过五府一州,又曾以内迁新罗户设归义州,列入契丹州的师州除契丹部落外又杂有室韦部落;剑南道的保宁都护府“领柯吐蕃”,柯可包括于所谓“蛮族”中,吐蕃则应在“羌”“蛮”之外。

又曾在新罗、室韦本土设府,见两《唐书》、《唐会要》新罗、室韦传。

序文“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实即下文误列于陇右道党项州之末的乾封等九州和永定等十五州。

原文以列举乾封、归义、顺化、和宁、和义、保善、宁定、罗云、朝凤九州,注“以上宝应元年内附”为一行;第二行为永定州,注永泰元年以永定等十二州部落内附,析置州十五,下列“宜芳州”,注“余阙”。

其第三行低三格起为“右阙”二字。

此二十四州应属山南西道,可由读两《唐书》、《唐会要》、《党项传》及《册府元龟》卷九七七知之。

此诸州皆为山南西道所招降,自当隶属此道。

《传》载宝应元年诣山南西道请州印者本为十州,除上列乾封等九州外,又有归顺州。

归顺州见本篇关内道灵州都督府所领党项州,下注“本在山南之西,宝应元年诣梁州刺史内附”。

盖本与乾封等九州同诣梁州而隶于山南西道,其后又迁关内道,故留于山南者但为九州。

欧阳修著《新唐书》时所见簿籍在“右”下已阙所隶都督府,永叔未暇详考,故序中遂作“不知其隶属”,列表时误植于陇右道下。

又,归顺、乾封等十州《元龟》称为羌浑部落,盖除党项外又杂有吐谷浑部落。

本篇虽将全部羁縻州分列于关内、河北、陇右、剑南、江南、岭南六道下,实则唐一代领过羁縻州的不止此六道。

贞观中曾在河东道的并州、忻州境内侨置突厥部落的县,旋省(见河北道突厥顺州注)。

万岁通天中,契丹攻陷营州,原为营州所领突厥、奚、契丹十一州曾徙置于河南道的宋、徐、淄、青等州,神龙初又北移侨寄于幽州境内(见河北道)。

再加上文提到的宝应、永泰中内属山南道的党项二十四州,故唐分天下为十道,九道都设过羁縻州,只有淮南一道没有设过。

根据序言,羁縻州的特点应为:

1.设置于内附蕃夷部落;2.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包括都护、县令);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可是,稍事推究,就可以发现:

1.以内附部落设置的州,不一定是羁糜州,也有列为正州的,尽管为数甚少。

例如:

关内道的丰州,为贞观初以降突厥所置。

又有宥州,本为调露中以降突厥所置鲁、丽、含、塞、依、契“六胡州”,“以唐人为刺史”,几经分并迁移,开元末乃定为宥州。

丰、宥二州都是正州。

又,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各有一些正州系“开山洞”、“开夷僚”、“招慰”蛮夷所置。

2.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的,也不一定是羁縻州,也有少数是正州。

例如:

剑南道茂州都督府所领雍州和松州都督府所领当、悉、奉三州,《旧唐志》载明系以内附羌人部落置州,即以其首领为刺史。

此外,茂领的冀州和松领的静、柘、恭、真、霸等州,虽史无明文,其地皆在羌族区域内,亦当以其部落首领为州官。

至广德元年松州设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柘、恭、保(奉州改名)、真、霸、乾(大历增置)、维翼二州等为行州(治所不固定,经常迁移的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则明见《新志》松州条,但这些州两《唐书》都列入正州。

3.上文已提到羁縻州也有纳赋的,是否以版籍即户口册上诸户部,似应为判别是正州抑羁縻州的标准。

但序言就在“不上户部”上加了一个“多”字,可见并不是凡羁縻州即不以户籍上报户部。

检两《唐书》,则《新志》本篇剑南松州都督府所领党项丛、崛等十三州及轨州都督府下注云“以上有版”,另五十八州下注云“以上无版”,则松领党项州有将近五分之一是有版的。

《旧志》河北道侨寄于幽州界内的十九个羁縻州,每州皆载有户口数;陇右道侨寄在宗州界内的八个羁糜府,有合计户数;剑南道戎蝌都督府所领羁縻州十六,每州皆有户数;松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二十五,其中六州有户数。

唯《新志》一概不载。

由上述情况看来,唐代正州与羁縻州的区别在法制上可能并未作出过明确的规定,所以有些州在《旧志》里是正州,而《新志》则列入羁縻。

以上专就《新唐书·羁縻州》篇予以阐释补证。

另有两个必须澄清解答的问题是:

一、羁縻州和未设羁縻州的称臣纳贡的部族或国家有无明确区别?

二、羁縻州地区是不是唐朝的版图所届?

即,羁縻州是不是唐朝的领土?

看来,前一问题的答案,只能和上文所讲的正州和羁縻州的区别一样,没有明确的规定。

有人提出过,唐朝对羁縻州是实行了有效的管理的;理由是:

1.都督、刺史都由唐朝任命或册封,接受唐朝的官职和俸禄;2.唐朝也向他们征发军队和贡献,他们必须定期向唐朝进贡。

前面一条,关于任命、册封和官职的说法都符合历史事实,但唐朝对许多不设羁縻州的藩属朝贡国的国王、可汗等君长也经常进行册封和命官,并不能作为羁縻州长官所具的特点,并不能以此把羁縻州和一般藩守区别开来。

关于俸禄,《唐会要》卷一00“归降官位”章有二条记载:

其一,显庆三年八月,“置怀德(应作化)大将军,正三品,归化(应作德)将军,从三品,以授初投首领,仍隶属诸卫。

不置贡数及月俸料”。

其二,贞元十一年正月,“置怀化大将军,正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