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9121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docx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分析论文

一、总体增长状况

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5.6%;第二产业增长9.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63.3%;第三产业增长7.3%,对GDP的增长贡献为31.2%。

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

如下表所示:

表2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

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

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

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

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

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2.1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

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

“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

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

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

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

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

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

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

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

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

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

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

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

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

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

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

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

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15.7%,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

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

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

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

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

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

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38.5%,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

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

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

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

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

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

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

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

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

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

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

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

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

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

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

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

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