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630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docx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

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1、历史背景与保种缘起

大围子猪,湖南优良地方猪种之一,因原产地大托、南托等两个地域在历史上通称大围子而得名。

中心产区为大托镇的新港、桂井、大托、兴隆和暮云镇的三兴、南托、杨桥、洋塘等自然村。

除主要分布于长沙、望城等区县外,湘潭、衡东、祁阳、汨罗等县和怀化、邵阳、零陵等地区亦有分布,1981年被列为国家级地方保护品种,列入国家级家畜基因库,2006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

然而,由于国家推广普及瘦肉型猪引进品种,作为我国优良地方猪种之一的大围子猪也和其他地方猪种一样曾处于濒危状态。

是此,在长沙县畜牧水产局的具体组织规划和支持指导下,以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社、农户为载体,建设了大围子猪原种场和大围子猪保种区。

2、种质特征

2.1体型外貌

体格中等,体质偏于细致疏松,属肉脂兼用型猪种。

全身被毛为灰黑色,皮肤呈粉红色,四肢下端为白色,俗称“四脚踏雪”或称“寸子花”。

头形清秀,耳中等大,耳根硬,耳尖薄,半下垂呈八字形,胸宽而深,背腰宽而稍凹,腹大略下垂形成锅底状。

臀部宽而稍倾斜,十字部略高于髫甲部,形成前低后高体态。

大腿较丰满,飞节上部皮肤有皱褶,肢间距宽。

尾根粗,尾尖稍扁,乳房发育良好,乳头一般(6~8)对。

体型外貌遗传性稳定。

2.2遗传种质

大围子猪生长肥育性能较好,平均日增重500g左右,饲料利用率3.5~4.3:

1,瘦肉率41.4%,膘厚4.81~5.77cm,适宰期的体重为70~80kg;大围子猪肉质优良,pH值6.56,系水率90.8%,肌肉大理石纹丰富,肌纤维细,肉味香浓,多汁适口;大围子猪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有些指标与月龄及体重之问有一定相关;大围子猪抗逆性强,抗病力好;大围子猪杂交效果好,产仔数、日增重等表现优势;血型研究确定了大围子猪是一个独立育成的地方良种。

此外,根据外貌、起源、分布、自然条件、移民等社会因素综合归纳分析,大围子猪也都有其独特性。

因此,大围子猪的遗传种质独特,其保种价值高。

3、大围子猪保种选育的现状

大围子猪作为中国地方猪种,其特殊的优良性状是几百年来在中华大地这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赋予和先辈的长期选育留下的宝贵资源,是祖国的一笔财富,是培育优良品种和杂交优势利用的原始材料,是现在或将来人们对畜产品需求变化的原始自然物质基础,值得珍惜和保护。

3.1大围子猪种质性能研究

1979-1983年,在进行《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课题研究时,对大围子猪生长发育、肥育性能、繁殖性状、肉质性状、血型和染色体的组型、分带等多项内容开展了测定;2006-2007年由农业部立项的全国猪遗传资源调查项目中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子项湖南猪遗传资源调查,进一步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大围子猪种质性能和大围子猪品种资源的保存、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2大围子猪标准研究

2013年,大围子猪原种场、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几个单位协作系统整理了核心群与农村近年来的试验,调查数据近20万个,制定出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罗代黑猪》,现已通过初审。

3.3大围子猪杂种优势利用试验

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来良种公猪与当地地方品种猪杂交以发展瘦肉型猪生产的进程不断推进,大围子猪以繁殖力强、肉质好等特性保持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979年至1982年期间,长沙县畜牧水产局针对市场的变化需要,引进中约克、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种公猪多头,在全县建设牲猪人工授精站22个,全面推广杂交改良,全县牲猪生产实现了“公猪外来化,母猪本土化,商品猪杂种化”。

此后,全县生猪生产步入了以大围子猪为母本、外来良种为父本的杂交生产体系,使全县生猪生产持续发展。

3.4大围子猪的繁育推广

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和“养殖生产计划+保底价回收承诺”的生产经营开发体系,公司以纯种大围子猪和含大围子猪血缘的内二元、内三元杂种猪为猪源,开发生产腊肉、腌肉、肉丸、扣肉等适销产品,年屠宰加工大围子及其杂种猪不少于10万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

自1999年由长沙市畜牧水产局对该系列产品授牌上市以来,反应良好,购销旺盛;原产地之一的南托,因长、株、潭地域优势和民俗习惯等历史沿革及社会经济基础,其仔猪生产及交易市场远近闻名,年销售大围子种用苗猪2万多头;新保种区双江与平江、浏阳毗邻,仔猪市场交易及经纪人调运大围子及其二元仔种猪极为活跃,年交易量也在2万头以上。

4、指导思想、方法和目标

4.1指导思想

  大围子猪的保种必须以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总体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开发、推广、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资源保种场和保种区的建设,建立起完整的种质资源基因库。

同时,要严格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的基本要求,大力应用现代先进的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切实搞好大围子猪的纯繁保种和选育提高工作。

4.2选育方法

  根据我国畜禽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结合大围子猪多年来的保种经验和现有条件,采取资源场和保种区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围子猪优良性状加以保护和提高,在资源场采用开放式继代选育,实行定向保种,在保种区实行群选群育。

通过资源场和保种基地相结合,实行开放式保种,可将保种基地优秀的个体随时纳入资源场培育,将上一世代优秀的个体直接进入下一个世代培育,这样能使资源场保种有血缘更新和发展特性的来源基地,不仅增强了保种抗风险的能力,而且也使品种开发利用的实力得到增强。

4.3保种目标

⑴大围子猪特色性状的保护

①大围子猪四脚踏雪外貌特征是主要保护性状。

②大围子猪的肌肉呈鲜红或深红色,大理石纹清晰,分布均匀,PH为6.1-6.2,熟肉率高、肌内脂肪含量适中,肉的品质显著优于国外引进品种,所以肉质是大围子猪保种的重要指标。

③耐粗饲、抗病力强,也是对大围子猪要加以保护的性状。

⑵选育指标

繁殖性状:

初生总产仔数11-11.5头,经产总产仔数12-12.5头,双月断奶头数10.5-11头,双月断奶窝重140千克以上。

生长性状:

体重15-75千克阶段日增重500-550克,料肉比3.6以下。

胴体性状:

75千克体重屠宰瘦肉率42-44%,肌内脂肪:

4.8%左右,背膘厚:

3.8厘米以下。

5、保种内容

⑴核心群猪舍建设和改造。

为充分发挥大围子猪的遗传潜能,在猪舍的改造和建设上,以猪的生理、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集约化养猪生产设备的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改造。

⑵设立大围子猪保种区,搞好大围子猪保种区的存栏分布等情况调查,主要统计能繁母猪数量,年龄结构及其种公猪数量、血缘。

摸清保种区在保种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搞好良种鉴定和登记,建立和完善保种区种猪档案,并将档案数据录入微机,实行电脑化管理。

⑶种猪性能测定室的改造和仪器设备的购置。

⑷种猪的性能测定和世代选育。

⑸培训中心的改造和宣传设备购置,以加强对大围子猪保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增强农民的保种意识,以提高其养猪技能。

⑹优秀种猪的引进。

⑺着重开展以下二个方面的工作:

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精液、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为大围子猪的保种选育探索积极有效的新方法;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采用RAPD技术对大围子猪的遗传纯度监测和选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6、选种选配原则及选择方法

6.1选种原则

依据制订的选育技术路线,遵循以下选种基本原则:

⑴以性能测定为依托,以指数选择为界线,以现场选择为手段,运用大群选择法(massselection),实施多留精选,逐代次构建核心群;

 

⑵开展定向组配,以逐代检验以体型外貌为界定条件的种群结构;

⑶体貌符合品种特征、无遗传缺陷是留种的先决条件,但兼顾生长发育、繁殖哺育、胴体品质等性能;

⑷稳定饲养管理条件,严格降低环境方差,提高选种准确性。

6.2选配原则

⑴公、母猪,在繁育扩群阶段按村域组间实施交配,原种定选组群后按不同来源家系间交配,以汇集优良基因;

⑵实施开放与闭锁相结合,采用不完全随机交配制度,避开全同胞或半同胞,辅以部分级进,以分化类群和提高系群的同质性;

⑶以经产定终选,凡出现高产仔数成绩的母猪,均可世代重叠、重复选配;

⑷凡优秀的公猪,可有计划地实行近交,以累积优良基因;

⑸依据头型、毛色的表现型进行选配,以控制种群的理想结构。

6.3选种方法

⑴二月龄阶段凡体型外貌不符合品种特征、乳头数不足育种规定、自身或同胞具遗传缺陷、生长发育差者一律淘汰;

⑵四月龄阶段后备猪凡符合入选条件者均选留。

此时,若系供种需要,一般淘汰率可达30%~50%,或每窝至少留1头公猪、2~3头母猪;

⑶六月龄阶段及时测定体重、体尺(体长、胸围、体高、腿臀围)和活体背膘厚,在优先考虑血缘的前提下,依据外貌评分选留测定的后备猪;

⑷初产阶段母猪依据初情、发情、妊娠分娩、母性等表现,以及头胎繁殖成绩进行选择。

公猪则依据性欲、配种能力、精液质量,并结合肢蹄、体质等再次进行选择。

6.4世代更替

种猪的年更新率:

公猪≥75%,母猪≥50%,世代间隔为2.5~4.0年。

特别优异的公、母猪,或选不出理想后裔的家系,可适当延长亲代利用年限,允许世代重叠。

7、性能测定

7.1繁殖性能测定

记录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窝重)、21日龄体重(窝重)及仔数、60日龄断奶体重(窝重)及仔数。

对于种公猪,以后裔性能的统计分析为依据,评定其种用价值。

7.2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仔猪于保育期做好免疫接种,于70日龄进入生长后备猪性能测定期。

公、母猪分圈群饲,以栏为单元记录饲料耗量,以个体为单元,调查记录体重、日增重。

⑴入选仔猪:

体型外貌符合品种特征,生殖器官发育正常,有效乳头≥7对,自身、或同胞无隐睾、疝气、锁肛等遗传缺陷;

⑵测定群:

由专人饲养、专人管理;

⑶调查体重:

早晨空腹称重,折算60kg后备种猪标准体重日龄,计算公式:

60kg标准体重校正日龄=

实际日龄×100

实际体重

⑷体尺,用硬尺(木制游标卡尺)、或软尺(缝纫尺)紧贴方式量取,要求站姿端正:

体高:

耆甲至蹄底(地平面)的垂直距离。

体长:

枕骨脊至尾根的背中线距离。

胸围:

肩胛后沿胸部的垂直周径。

腿臀围:

左侧膝关节前缘至尾窝(肛门)中点的距离×2。

7.3生长肥育试验

以同胞测定方式,逐世代设置生长肥育试验,生长肥育体重阶段设定为15~80kg,以检测生长肥育与胴体性能。

观察生长速度、饲料报酬、胴体品质。

8、种猪档案

⑴建立种猪系谱档案;

⑵建立生产与测定记录制度:

例如,配种、产仔、生长发育、体重、饲料消耗、屠宰及肉质、临床与剖检等记录;

⑶建立数据库,实施电脑管理;

⑷测定和记录,按编制的测定项目进行现场调查、测定,力求严格、准确、真实,并按编制的表格做好现场调查、测定记录,原始数据及时整理存档。

同时,数据资料输入电脑并备份。

9、种群容量

在民间来源的引种种群容量及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分化选择,将原种场大围子原种核心群的遗传结构定位8个家系,每个代次的种群容量:

公猪16头、母猪200头。

10、饲养管理与卫生防疫

管理和防疫是猪种遗传资源保护与种群扩繁培育的基本保证,必须切实做好,具体要求和办法按种猪场生产管理规程及免疫程序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