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41366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PPTX 页数:69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pptx

汇报内容,1.环境有机污染物概况2.POPs的初步认识3.POPs的污染状况及迁移变化4.POPs环境预测模型5.POPs检测6.POPs的污染防治7.后期POPs控制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1,1.无处不在的化学品污染环境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的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气、交通废气固体废弃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室内空气)土壤、沉积物、植物造成一定的食品污染动物饲料人类食品,2,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初步认识,3,2.1POPs定义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能够在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土壤和沉淀物等)中长期存在,并能通过有关环境介质(特别是大气、水、生物体)远距离迁移以及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及高毒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到地球上,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2.2POPs的特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长期残留性,或持久性。

POPs半衰期较长,同时具有高脂溶性和低水溶性,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而难于排出体外。

它们在环境中对于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将很难被分解,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时间。

二噁英系列物质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年。

研究表明即使15年内停止使用POPs,最早也要在未来第7代人体内才不会检出这些物质。

4,

(2)生物蓄积性。

POPs是亲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积累性。

在水和土壤系统中,POPs会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代谢缓慢而在食物链中蓄积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5,(3)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

由于POPs具有半挥发性,它们易从土壤、生物体和水体中挥发到大气中并以蒸气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又由于它们在气相中很难发生降解反应,所以会在大气环境中不断地挥发、沉降、再挥发,进行远距离迁移后而沉积到地球上。

见第四部分,图2(4)高毒性。

POPs一般都具有高毒性,对人和生物体易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其毒害效应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等作用。

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二噁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1pg=10-12g)。

6,2.3POPs分类2001年5月,90多个国家签署的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公约中规定了首批受控POPs物质清单,共12种。

其中,杀虫剂9种(艾氏剂、氯丹、DDT、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工业化工品1种(多氯联苯(PCBs));化学品的副产物2种(二噁英(PCDDs)、呋喃(PCDFs))。

当前一般认为,在12种POPS类物质中,以氯代联苯二噁英(PCDDS)和氯代联苯呋喃(PCDFS)的环境特性和生物毒性相对较复杂,对生物体的危害损伤可能较严重。

近十年来,受控有害化学品名单不断扩大,最终,2009年5月COP4通过的第二批POPs名单(9种)为:

杀虫剂5种(林丹、-六六六、-六六六、十氯酮)、阻燃剂3种(六溴联苯、五溴代二苯醚、八溴代二苯醚)、工业品及表面活性剂2种(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PFOs));2011年5月刚结束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将“硫丹”列入黑名单,至此,被斯德哥尔摩公约禁止或限制的化学品数量已扩增至22种。

7,8,PFOS主要用于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中,随后被清洗掉。

在大部分情况下,产品中不含PFOS。

全氟辛烷磺酸(POFS),9,3.1POPs的来源和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主要来源是人工合成的工业化学品,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氯代萘和多溴联苯醚、邻苯二甲酸酯类等,而PCDD/Fs主要是垃圾焚烧等燃烧过程、金属冶炼、氯碱工业、制浆造纸和其他含氯化工生产过程的副产物。

如下图:

3.POPs的来源和危害,10,11,3.2POPs的危害,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POPs一旦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就会在生物体内的脂肪、胚胎和肝脏等器官中积累下来,累积到一定浓度就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系统毒性作用;内分泌系统毒性作用;遗传、发育毒性;致癌性;神经毒性;其它毒性。

3.2.1免疫系统毒性POPs对生物的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抑制免疫系统正常反应的发生,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生物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等。

All12POPs、HCH(六六六)、mostEDC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12,3.2.3遗传、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生物体内脂肪组织富集的POPs可通过胎盘和哺乳影响胚胎发育,导致畸形、死胎、发育迟缓等现象。

POPs同样会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尤其会影响以至降低到孩子的智力发育。

PCBs,DDT,HCH,PCDD/Fs等,3.2.2内分泌系统毒性通过体外实验已经证实POPs中有多种物质都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某些能够模拟雌激素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发挥类雌激素作用,有些能发挥雄激素作用,比如,PCB在体内试验中就表现一定的雌激素活性。

此外,男性精子数量的减少,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女性青春期提前,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畸形等都与长期暴露于低水平的类激素物质有关。

PCBs,DDT,PCDD/Fs(二恶英类),其他EDCs,13,3.2.5神经毒性POPs中的一些物质还能引起精神心理病患症状,如焦虑、疲劳、易怒、忧郁等。

PCBs、DDT等。

3.2.6其它毒性POPs还能引起其它器官组织的病变。

比如:

TCDD暴露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升高;也可以引起肝脏纤维化以及肝功能的改变,出现黄疸、精氨酶升高、高血脂;还可以引起消化功能的障碍。

3.2.4致癌性实验表明,长期低剂量暴露于POPs环境中,导致癌症的发病率较正常情况有明显增高。

睾丸癌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都与长期暴露于低水平的类POPs有关。

国际癌症机构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及调查基础上,在1997年将2,3,7,8-TCDD定为人类级致癌物,PCBs、PCDFs定为级致癌物。

PCBs、PCDD/Fs,PAHs。

14,4.1POPs的污染现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决定了其长期滞留在环中并从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逐步向生物体内转移威胁到各物种。

自然环境和生物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POPs的污染。

4.1.1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最初是通过大气或者水体而进入整个生态环境中无论大气水体还是土壤,无论是在极地地区还是在低纬度地区,都能检测到POPs物质。

4.1.2大气/颗粒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大气中POPs或者以气体的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发生扩散和迁移导致POPs的全球性污染。

4.POPs的污染状况及迁移变化,15,4.1.3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水体悬浮物和沉积物是POPs聚集的主要场所之一。

城市水、水库、江河和湖海都存在POPs。

POPs从水和沉积物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积累并逐级放大。

检测分析水体中POPs的来源和存在形态是防治其污染的关键。

由于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城市污水不同程度地受到POPs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些水体的环境污染调查:

在长江黄石段检出有机物100多种,松花江哈尔滨段检出有机物264种,吉林段检出有机物417种,上海市黄浦江水源中检出有机污染物400多种太湖检出有机物74种。

沱江检出有机物175种。

另外,据对我国“各城市地下水的调查,有42个城市地下水己经受到污染,并检出数百种有毒有机物。

这些检出的有机物中有些是有毒有害的“三致”污染物,部分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6,4.1.4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环境中POPs大部分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主要是有机质)中。

作为疏水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环境中主要吸附于悬浮颗粒物中。

悬浮物的大量沉降,使得潮滩沉积物成了POPs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同时再悬浮作用也会引起POPs向上覆水体释放此时潮滩沉积物成为了POPs向水体迁移的源,其中悬浮物担当着释放源和迁移载体的重要角色,从而加重近岸水体的有机污染。

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土壤中的POPs无疑会导致POPs在食物链上发生传递和迁移,在世界各国土壤中都发现了POPs。

土壤和沉积物中POPs浓度的微小改变即可对“彼邻“介质,如空气和水中POPs含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POPs在土壤和沉积物中浓度的一些过程有:

POPs生物降解、挥发和老化效应,POPs经老化“会产生不可提取的残留物。

17,4.1.5生物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食物链上得到积累和富集,目前无论海洋生物还是陆地物种,无论是低等的浮游生物或动物,还是人类自身,都遭受到POPs的污染和威胁。

北极的一些动物种群体内多氯联苯等POPs的浓度很高。

北极熊、北极狐、绿灰色鸥体内的多氯联苯的浓度超过最低可见负面影响水平,其生殖系统受到了影响;水体生物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POPs的污染,欧洲拉多加湖中胡瓜鱼,白蛙鱼、梭鲈和拉多加海豹食物链中的POPs含量极高,母乳中存在POPs可能会威胁到婴儿的健康。

18,4.2POPs的迁移转化:

4.2.1迁移转化的全球效应POPs能够在生态系统的水体、土壤中以蒸汽形式进入大气介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由于难以降解,一般通过长距离的迁移后,其仍会以原化合物的形式返回地面。

正是由于该类化合物的难降解和挥发性或半挥发性特性,使其能在全球范围内迁移。

造成POPs全球范围迁移的动力学机制是存在“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

19,图2:

POPs全球迁移,20,另外,大气的稀释作用能把POPs从释放源带到很少使用POPs的清洁地方。

一部分POPs会埋于土壤、泥炭或沉积质中,这部分POPs不参与全球迁移和循环;POPs和大气中的0H自由基发生化学反应;POPs在土壤、沉积质、水、食物链中也会发生一定的生物降解、光解等作用;POPs在大气与各介质表面进行交换时,影响交换速度的因素较复杂,增加了预测POPs在全球迁移转化的难度。

研究表明,环境中的PCBs经迁移转化后的分布情况,约93.1%留存于土壤,3.5%进入海水,4.1%存在于底泥,淡水和牧草及人体内存在的量约占1.4%。

21,4.2.2各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A:

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农药为例

(1)吸附/解吸过程:

吸附是农药与土壤基质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它是制约农药在水-土体系中运动和最终归宿的重要因素。

农药被土壤吸附后,由于存在形态的改变,其迁移转化能力、生物活性和毒性也随之改变。

从这一意义上讲,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就是土壤对有毒污染物的净化和解毒作用,土壤的吸附能力越大,农药在土壤中的有效度越低,净化效果就越好,但这种净化作用是相对不稳定的,也是有限的。

一旦农药的吸附条件破坏,农药又可释放到土壤溶液中,导致土壤受到农药的再污染。

一般来说,土壤吸附是一种平衡过程,吸附速率由两个过程控制:

吸附质从溶液到土壤吸附位的运输过程和在吸附位的吸附过程。

运输过程包括到吸附位外部的运输和向微孔与毛细管的扩散;吸附过程是通过土壤固体,如有机质胶体和粘土矿物,扩散到溶液达不到的位置。

22,

(2)迁移和扩散过程农药的迁移与扩散是指农药从施药区向周围环境扩散的物理行为。

通常在田间喷洒农药时,直接粘附在农作物上的是少部分,而大部分飘落于土壤之中,并不断从施药区向四周扩散,从而导致对水体、大气及生物圈的污染和危害。

农药随水、气的流动,是农药迁移扩散的主要方式。

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有2种形式:

由于农药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农药迁移的过程;由于外力发生的结果。

土壤中的农药在流动水或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滤,并在土壤中逐层分布。

后一种形式是土壤中农药扩散的主要模式。

这个过程与吸附、降解和挥发等过程密切相关。

评定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时,农药的不可提取残留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而化合物与土壤表面的共价结合可能是形成这种残留的一个原因,不可提取的残留使部分化合物在土壤中固定下来,当土壤有机质分解时这部化合物便分离出来,对环境产生污染。

23,(3)降解过程:

土壤中农药的降解又可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种方式。

在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下发生的降解现象为非生物降解;而在动植物体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作用属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在农药降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影响降解的主要因素如下:

环境因子。

农药进入环境后,会受到一些环境因子的作用,如:

温度、湿度、pH值、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粘度及气候等。

一般来说在高温湿润、有机质含量丰富、pH偏碱性的情况下,农药易于被降解,残留低。

农药本身的因素。

农药的分子结构、农药的使用浓度及农药的用药历史等也影响农药的降解性能。

农药因其在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方面不同,对生物降解的敏感性差别很大。

微生物的影响。

由于农药降解的主要方式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因此微生物对于农药的降解具有重大的影响。

24,B:

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多氯联苯为例,25,C: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自然力作用下的大气中POPs的清除,可以分为干沉降、湿沉降和植物吸收、吸附。

(1)干沉降是吸附在颗粒物上的POPs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面并被地表物质所吸附;

(2)湿沉降是雨水或雪直接吸附或冲刷大气中的POPs,使其沉降到地面。

湿沉降可能是POPs沉降的重要机制。

POPs由于受到与雨滴间分配作用的控制,降雨对小分子的气态化合物清除能力更强。

降雪主要清除吸附在颗粒物上的大分子化合物,雪在降落过程中通过碰撞捕获大气中的颗粒物,捕获量同雪花的形状、密度和颗粒物的大小有关,同时降雪也可以将部分高蒸气压的气态POPs清除。

(3)植物可以吸收、吸附大气中的污染物,并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将这些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将其持留在体内,实现了大气污染的生物修复。

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的PAHs约有44种可被植物吸收。

26,5.POPs在环境中分布、存留的预测模型和检测,5.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时间、空间分异模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时空预测多采用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是指具有空间分辨率,能对POPs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介质归趋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类模型。

5.1.1模型特点。

这类模型的特点是可将各种不同环境介质单元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与污染物跨介质边界的过程相联系,对有害化学物环境行为的早期评价、人体暴露分析、环境的科学管理以及污染的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7,5.1.2模型参数。

建立多介质综合数学模型时Mackay采用逸度方法和应用相对简单的线性方程求解。

所谓逸度,是一热力学量,表示物质从某一相中逃逸的趋势,单位为压力单位(Pa)。

在逸度模型中,浓度和逸度F通过逸度容量z联系起来,并定义了迁移系数D,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速率N都可以写成D与F的乘积,即N=DF。

5.1.3模型分类。

(1)基于质量平衡原理,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对应于3种质量平衡方程(封闭系统,稳态方程;开放系统、稳态方程;非稳态方程)可以分为I级、II级、III级和级逸度模型4类。

近年来,逸度模型在预测化学品环境归趋和评价化学品环境风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8,级逸度模型适用于稳态平衡系统,系统内既无任何化学反应,又无物质的流入和流出;级逸度模型适用于稳态平衡系统,系统内既有化学反应,又有物质的流入和流出,但物质的总量保持不变;级逸度模型适用于稳态非平衡系统,即系统内污染源排放稳定,各介质之间处于非平衡状态(即存在逸度差);级逸度模型适用于非平衡非稳态系统,即污染源的排放不稳定,各介质之间处于非平衡状态,级逸度模型较全面地考虑了污染物在整个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其优点在于可以给出环境系统对污染物排放的响应时间。

29,

(2)根据模型机理的不同,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可分为环境多介质质量平衡空间区划模型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两类。

A:

环境多介质质量平衡空间区划模型主要基于逸度模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由多介质质量平衡箱式模型发展而来,通常假设环境介质是均质的,介质中的污染物浓度依据平均浓度、介质间的对流和扩散交换(湿沉降、干沉降和蒸发等)、区域间的对流和大尺度扩散以及降解作用来计算。

由于复杂性较小,此类模型经常被用于风险评价,如大量化学品的筛选评价。

30,B:

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的计算方法主要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大气传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土壤和海水等模块来描述大气与其他介质之间的界面过程,从而达到模拟POPs类污染物在环境多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的目的。

使用这类复杂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作为工具进行污染物多介质传输机理的识别和研究,进而更加精细地描述和模拟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

二者优缺点比较:

大气传输模型与质量平衡模型相比,空间分辨率更高,能够更加真实地描述化学品在环境中的动态迁移行为。

然而,从所需数据来看,大气传输模型对输入参数的要求也更高,在可获得的参数无法达到高精度模型的要求时,此类模型无法显示出其优势。

31,5.1.4POPs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在我国应用进展国内POPs环境多介质归趋研究开始于2001年,研究区域涵盖天津、兰州、北京、广州、杭州和粤港澳地区,以及海河、黄河、辽河、珠江、长江和松花江流域;针对的化学品包括PAHs、DDT、HCH、PCB和PCDD/F等。

如:

(1)2003年,曹红英等在稳态假设条件下研究了菲在天津市的多介质分布和相间迁移。

在探讨了废气排放、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中菲降解速率常数的空间变异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空间变异特征的多介质模型。

模型包括气、水、土和沉积物等4个主相,各主相根据情况细分为气、水和固等子相。

为表现区域分异,将气和土2相各自划分为3113个小区根据实际观测数据对平均浓度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种介质的模型误差在0.5个对数单位左右,完全符合区域多介质模型的精度要求。

土壤菲含量的空间计算结果和实际观测数据在宏观尺度上趋势一致。

32,

(2)2007年,刘振宇等即1开发出了针对辽河流域的动态多介质环境模型辽河流域多介质归趋传输模型(LRBMFTM)。

该模型在空间上将辽河流域划分为若干相互连接的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使用逸度方法探讨污染物的多介质归趋。

他们利用该模型对辽河流域-HCH、-HCH和-HCH的多介质归趋进行了模拟。

模拟结果表明3种HCHs从该流域向周围环境迁移的主要途径是大气水平对流,降解是主要的去除途径。

污染物主要的汇为土壤,且土壤中的浓度与累积量和排放呈正相关。

模型结果还表明所有过程中的物质流动都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

33,5.2不同环境介质中不同POPs的分析测试方法,5.2.1样品采集5.2.1.1大气样品采集

(1)大气POPs主动采样方法主动采样是使用机械泵提供动力使一定量的空气流通过滤膜、吸附剂、撞击式检尘器、低温捕集器等来采集目标污染物。

对于大气中POPs的采集,常常使空气先流通过玻璃纤维滤膜、石英纤维滤膜或铝箔等收集颗粒态POPs,再通过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foam,PUF)、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树脂(D-2)、固体-环糊精、Tenax多孔聚合树脂或其复合产品(如PUF/Tenax/PUF)吸附剂以吸附气态POPs。

34,主动采样器结构示意图,由于采样泵需要大量电力,该方法多局限于城市污染点源监测,却难以实现大面积范围的区域污染监测,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样品采集工作;另外,对于大气这一个动态的复杂体系,特定时间内采集的空气样品往往存在偶然性;为了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必须多次采样进行平均(尤其是进行大面积范围内的大气POPs空间分布监与评价时),从而导致了采样耗时较长、费用昂贵,同时它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最后,大流量采样器易改变采样点附近的气流而干扰污染物的分布,导致不能客观地反映大气的实际污染状况。

35,

(2)大气POPs化学被动采样方法被动采样,是指目标物不依靠外加动力,而是借助目标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化学势(或逸度)差的驱动,通过分子扩散作用沿着浓度梯度方向移动,并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富集于液态或固态吸附剂中。

被动采样器适合于长时间的采样,所得污染物浓度代表一段时间内污染物的平均浓度。

目前使用较多的被动采样器包括PUF采样器、XAD-2高分子树脂采样器、半透膜采样器(semipermeablemembranedevices,SPMDs)、有机聚合物涂层玻璃采样器(polymer-coatedglass,POGs)和基于固相微萃取(semipermeablemembraneextraction,SPME)技术的采样装置。

36,37,5.2.1.2水样的采集水样所用采样器在使用前用洗涤剂洗去油污,用自来水冲净,然后用10盐酸洗刷,再用自来水冲净。

在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以上约0.5m处采集水样,混合后作为该断面或样点的实验水样。

为了不受水面悬浮物等的影响,避免采集水表面以下1-2cm处的水样;采集到的水样一部分用于现场测定pH值、水温,盐度、溶解氧和氨氮,另一部分装入经有机溶剂洗涤并干燥过的聚四氟乙烯瓶,密封并立即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38,5.2.1.3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样品参照NY/T395-2000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梅花点法在待测土壤范围内均匀布点,每点处用竹制采0-20cm耕作层土壤,各点取2kg左右。

土壤样品用玻璃容器,带有聚四氟乙烯的瓶盖密封。

填写标签、采样记录、样品登记表,并汇总存档。

土样运回实验室后立即放入冰箱或冷藏库中在(42)温度下保存。

土样在采样后14d内完成萃取。

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包括4个部分:

首先,对采样工具进行预处理,尽可能去除空白污染;然后,设置野外空白,野外空白用来表征采样器从运出实验室到采样结束运回实验室的过程中样品可能受到的污染。

第三,设置平行样,同一采样点要设置多个平行样,最后,制定统一的采样规则并严格执行。

39,5.2.2样品前处理样品检测的前处理过程分为提取和净化、浓缩两部分;样品前处理往往是POPs分析成败的关键,常见的前处理方法有索氏提取、溶解萃取、固相(微)萃取、超生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加速溶剂萃取等。

5.2.1.1大气样品前处理参照美国EPA标准方法3540C,进行样品的索氏提取。

石英纤维滤膜和PUF/Tenax/PUF吸附剂直接置于索氏提取器(见右图)中。

萃取前,向提取器内加入13C和全氘代内标溶液。

使用100mL正己烷/二氯甲烷(1/l,V/V)溶剂(农残纯、TediaU.S.),避光条件下索氏萃取24h。

萃取后进行净化和浓缩。

40,5.2.2.2土壤样品前处理土壤中POPs提取,精确称取经处理的土样5g于研钵中,加入5g无水硫酸钠,研至均匀,转移至玻璃离心管,再加2g无水硫酸钠于研钵中,研磨,也转移至玻璃离心管中。

加入浓度为lg/ml的标准混合溶液1ml,用体积比为1:

1的丙酮和石油醚混合溶剂30ml进行合适时间和次数的超声提取。

提取后进行净化和浓缩。

41,清洗层析柱,填料、活化层析柱,预淋洗,样品转移,分级洗脱,收集浓缩各级分,溶剂转换,分级洗脱,5.2.2.3净化和浓缩处理净化和浓缩处理主要包括有硅胶柱层析法(标准柱层析法、固相萃取柱法)和硅酸镁载体柱净化法。

其流程如下:

42,图PAHs分析流程图,5.2.3以PAHs为例说明POPs前处理及检测过程,如右图,提取,浓缩,层析净化,浓缩、定容,进样测定,43,5.2.4POPs的检测,当前,POPs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化学分析:

气相色谱法-GC;气质联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毛细管电泳法-CE;

(2)生物分析:

是利用生物对POPs的某些特征反应以实现对环境中POPs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检测法、表面胞质团共振检测法和以Ah受体为基础的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