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40704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57.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1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诊疗.ppt

,乳腺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影像科杨景震,2015-10月制作,内容,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乳腺解剖结构及影像检查表现乳腺X线平片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乳腺MRI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乳腺病变影像诊断要点乳腺常见病暨图像解读乳腺增生性疾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影像诊断报告书写问题,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断层成像(Tomosynthesis)乳腺导管造影(Galactography)乳腺超声检查(BreastUltrasound)乳腺CT检查(BreastComputedTomography)乳腺MRI检查(BreastMagneticResonanceImaging)乳腺影像学引导下活检或定位乳腺核医学检查(NuclearMedicine),乳腺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后12周,乳腺影像检查方法,X线摄影检查(DR),外侧,内侧,轴位片(头尾方向,Craniocaudal,CC位,也称正位),上,下,内侧斜位片(左右方向,Mediolateraloblique,MLO位,也称侧位),乳腺的X线检查是纯粹的形态学检查,信息单一,乳腺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费时,费劲,特别是对脂肪型大乳房,有一定的漏诊率,二维超声:

形态学检查CDFI超声容积成像超声弹力成像超声造影“第二眼超声”,超声与X线检查结合,在正确的技术下,这种组合被国际上认为是最佳的黄金组合,乳腺影像检查方法,脂肪瘤,乳腺癌,纤维腺瘤,乳腺超声与X线摄影优劣势对比,超声优势:

致密型乳腺、病变内结构优于X线小乳房检查便利无射线,X线劣势:

致密型乳房病变检出率低小乳房投照困难有射线,超声劣势:

微小钙化检出敏感性不及X线诊断准确性很大程度属经验性,X线优势:

钙化性癌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检查技术标准化(客观),乳腺MRI检查,平扫:

T2WI压脂、T1WI、DWI动态增强:

血供特征MR波谱(MRS),乳腺影像检查方法,常规检查,乳腺的MR波谱,(单体素)左侧侵润型乳腺癌:

MR波谱呈典型的Cho高耸谱线,右侧乳腺癌治疗前后的谱线变化,胆碱峰(活性代谢物,游离胆碱在血中浓度较低),该例出现了假阳性。

需要指出:

影像信息必须综合评价比对,良性还是恶性?

MR成象是作为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影像检查中重要辅助手段可评价形态、信号、血供、病变区代谢物质的含量,目前乳腺MRI与X线、超声检查一样,已成为乳腺影像检查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而且有些是X线和超声检查代替不了的。

如果说,X线与超声能够诊断和鉴别80%乳癌,那么另外20%呢?

MRI,它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与超声。

MRI局限性所在:

1、对微小钙化显示不直观;2、费时、检查费用相对较高;3、不强化、少强化灶(癌灶漏误诊),2005年美国外科协会关于MRI检查适应症,已确诊乳腺癌病变范围及侵润深度的判断新辅助化疗疗效及残余病变的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癌而原发灶不明新诊断乳腺癌,除外对侧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复发的监测乳房成形术后的乳腺检查高危病人的乳腺癌筛查乳腺临床检查和传统影像学检查均不能明确病变时的诊断,乳腺的影像学表现,首先复习乳房解剖学表现,乳腺的影像学表现,乳腺X线检查表现乳腺MRI检查表现乳腺超声检查(略),正常乳腺X线表现,1、青春期乳腺主要为腺体组织,呈均匀致密影皮下脂肪及腺体间脂肪呈磨玻璃样密度乳腺导管呈放射状分布2、成人期、哺乳期腺体增殖,脂肪增加,腺体呈结节状致密影3、老年期:

腺体萎缩主要为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低密度背景上向乳头方向集中的索条状及网状影,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致密型,美国放射学会(ACR)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将乳腺依X线上密度的不同分为4种类型(4版),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致密型,ACR1ACR2ACR3ACR4,a.脂肪型b.纤维腺体型c.不均匀致密型d.致密型,更新一、乳腺实质分类,(2012年五版),(参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周波教授对5版乳腺X线诊断解读),4版b:

少量腺体型,C:

多量腺体型,乳腺实质构成分类,将c.不均匀致密型又分为弥漫和局限两类,弥漫不均匀致密型,局限不均匀致密型,(2012年五版),脂肪型乳腺,不均匀致密型乳腺,不均匀致密型乳腺,弥漫性,致密型乳腺,(五版)更新二:

常见的重要征象,肿块钙化结构扭曲不对称致密结构,乳腺的X线基本病变表现,乳腺肿块X线表现,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到的肿块病变仅一个位置显示,应视为异常密度影不对称致密结构(Asymmetry),肿块,(2012年五版),1肿物形态2肿物边缘3肿物密度,肿物形态,不规则形,圆形,椭圆形,分叶形,卵圆形,肿物边缘,边缘整齐、锐利边缘模糊、长短不一的毛刺,肿物密度,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脂肪密度,肿物边缘,边界清楚,边界模糊,浸润、毛刺,部分边界模糊,星芒状、毛刺状,肿物边缘,肿物密度,等密度,低密度,高密度,乳腺钙化,微钙化点是乳癌的一个重要的早期表现30%50%的乳腺癌伴有微钙化410钙化是诊断乳癌的唯一依据,钙化(重点),(2012年五版),(就单纯X检查而言,仅发现可疑恶性的钙化时,应予以重视),乳腺钙化,大小;数目;形态;分布;,良性钙化:

皮肤钙化、血管钙化、粗糙钙化、圆形钙化、中空钙化、点状钙化、环形钙化等恶性钙化:

多形性不均质钙化、泥沙样钙化、分支状(小叉状)钙化、短棒状(针尖状)钙化等,钙化形态,良性、中间型、恶性:

将中间型和高度可疑恶性合并:

可疑恶性钙化1.不定形2.粗糙不均质3.细小多形性4.细线型或细小分枝状,可疑恶性的钙化,1.不定形钙化:

阳性预测值(PPV)约为20%,小、模糊,碎片难以从形态上分类看分布:

双侧弥漫、散在:

良性团簇状、线状、区域、区段:

可活检,2.粗糙不均质钙化,增生腺瘤样改变癌,不规则,0.5mm有融合趋势阳性预测值(PPV)约为15%,3.细的多形性钙化,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直径小于0.5mm恶性可能,PPV30%4b;60%4c增生硬化性腺病原位癌,4.细线或细分支状钙化(铸型钙化)最可靠恶性钙化,准确率70-90,线形、间断,宽度小于0.5mm,长1-2mm提示钙质填充了乳腺癌受累导管的管腔,肿物+钙化区段、区域钙化,癌,1、簇状(改为团簇状),可疑恶性,良性也可出现,5个/cm,2cm范围,增生原位癌,钙化的分布,4版:

簇状分布是指至少有5枚钙化占据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2cm2cm2cm),良恶性病变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2.线状3.段样4.区域,区域性钙化,线状钙化,段样钙化,5.弥漫(散在),弥漫分布于整个乳房,几种重要分布类型的钙化,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良、恶性钙化有什么不同?

良性钙化,粗大钙化,圆形钙化,碎石样粗大钙化,血管钙化、圆形钙化,圆形颗粒状钙化,良性钙化,恶性钙化,泥沙样钙化,多形性不均质钙化,分枝状钙化,良恶性钙化鉴别良性恶性部位肿块/浸润区内肿块/浸润区内外或内外均有密度较致密致密或较淡大小粗大或粗大为主掺呈均匀一致微小钙化或微小杂少微小钙化钙化为主掺杂少许粗大钙化形态圆形,环形杆状或不规呈泥沙样,细线状,小分枝状则形融合成火树状短杆状,针尖状或不规则形数目少多分布在一局限性区域内融密集成簇分布或沿导管合成团或在一大范围内分布(单位面积内5枚)散在,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实质边缘扭曲。

见于术后疤痕、脂肪坏死、乳腺脓肿、放射状疤痕、硬化性腺病及恶性浸润性癌等。

须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进行判断。

结构扭曲,结构扭曲,可见“结构扭曲”良、恶间的鉴别诊断,X线存在着限度,不对称致密结构(Asymmetry),1.普通结构不对称仅一个投照位可见2.整体性不对称大于一个象限结构变异3.局灶性不对称小于一个象限PPV约1%,4.进展性不对称PPV约15%,进一步检查,不对称致密结构,(“developingasymmetry”),(五版的内容),乳腺不对称四种类型FourTypesofBreastAsymmetry不对称AsymmetryBI-RADS1球形不对称GlobalasymmetryBI-RADS2局灶不对称FocalasymmetryBI-RADS3进展性不对称DevelopingasymmetryBI-RADS4,Asymmetry,Potentialmass,seeninonlyoneprojectionThree-dimensionalitynotconfirmedMayrepresentsuperimpositionofnormalstructures(summationartifact),GlobalAsymmetry,Globalasymmetryisjudgedrelativetothecorrespondingareainthecontralateralbreastandrepresentsagreatervolumeofbreasttissueoverasignificantportion(atleastaquadrant)ofthebreast.Thereisnomass,architecturaldistortion,orsuspiciouscalcifications.,Globalasymmetryusuallyrepresentsanormalvariant,butmaybesignificantwhenitcorrespondstoapalpableabnormality.,五版的原文、图,不对称致密结构也是X线诊断难点!

其他异常X线征象皮肤局限性增厚、回缩:

多见于恶性肿瘤,或手术后瘢疤所致乳头内陷:

见于恶性肿瘤,或发育不良血管增粗、迂曲:

多见于恶性肿块,X线摄影检查BI-RADS(五版)图像解读与表达举例,双乳对称无肿物无结构扭曲无可疑钙化其他影像或临床有可疑病变时,处理提示和BI-RADS评价分类不一致,Category1:

阴性,纤维腺瘤伴粗大钙化含脂肪密度病变:

油性囊肿、积乳囊肿错构瘤,Category2:

良性所见,Category3恶性概率是2%,局限性不对称腺体影簇状分布圆形或点状钙化不可触及的、非钙化型、界清肿物,Category3随访建议,大多数可随访(6m)+6+12+12随访2-3年,稳定,评价分类应降为2级随访肿物增大或进展,升为4级,需活检,Category4:

30%是恶性(概率295),无恶性的特征表现但有癌的可能需要活检,可触及,界清,超声诊断腺瘤可触及混合型囊肿,Category4A(恶性概率210),不典型的边界不清肿块团簇状分布的不定形或细小多形性钙化,Category4B(恶性概率1050),Category4C(恶性概率5095),边缘浸润、不规则肿物新发团簇状分布的细线性钙化,Category595%以上是恶性,不规则伴毛刺的高密度肿物伴有微钙化的高密度肿块节段性分布的细线状钙化,Category6(活检证实恶性择期手术),核芯针活检后再次评价有无新发现;监测新辅助化疗疗效;局部切除病变后,切缘阳性,明确肿瘤残余的;肿瘤局部切除后,明确可疑钙化残余的,4或5级;没有其他可疑发现,2级。

乳腺MRI正常表现暨基本病变,MR上,乳腺主要由T1、T2高信号的脂肪组织构成,腺体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

正常腋窝淋巴结:

肾形,淋巴门脂肪,月经周期的影响,3W,2W,乳腺类型与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脂肪型乳腺X线检查对比好;致密型乳腺X线检查易遮掩病变。

特别多的脂肪在MRI有时会影响效果,特别是DWI。

大乳房在超声检查时更容易受技术、经验等人为因素影响。

这个小病变在X线图上被掩盖了,乳腺MRI检查表现,乳腺MRI基本扫描序列,扫描方位:

可以采用横轴位,或矢状位。

以下以横轴位为例,平扫:

横轴位T2WI压脂、横轴位T1WI不压脂、可以加矢状T2WI压脂横轴位DWI(B值0、150-450、600-800)动态增强:

预扫打药后自动连续扫描,每1分钟左右扫描一次,共5-6次做高分辨矢状或冠状扫描后处理:

1、绘制时间-信号曲线、早期强化率值;自动MIP图2、利用高分辨扫描源图做冠或矢状重组3、三维容积重建,乳腺MRI检查与诊断的提示点,就钙化型乳腺癌而言,有钙化处就应该有肿瘤,且钙化的出现晚于肿瘤的发生。

MRI检查虽不能直接明确显示乳腺癌的微小钙化,但可显示肿瘤组织;平扫的T1WI、T2WI发现病变敏感,也只是“形态+成份的特征”即毛刺、侵润、坏死、出血等;病变是富水性?

实性?

纯囊性?

但良恶缺乏特异性;结合动态增强、DWI和MRS可明显提高对乳腺病变诊断的特异性;病变形态学观察,强调应在动态增强早期时相图上;动态增强MR诊断乳癌高敏感性已得证实,但特异相对较低但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相比,乳腺DWI和MRS技术尚不成熟,目前ACR对该技术尚无推荐的具体评估方法。

接下来重点:

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的评价,乳腺多期增强,减影前,减影后,预扫160幅,1min,3min,2min,4min,5min,1+5,1+5sub,T1WI预扫,并脂肪抑制,预扫和T1WI无压脂对比,160幅,160幅,160幅,160幅,160幅,乳腺MR异常强化病变的特征及解读要点,(参考:

GildaCardeosa著,刘佩芳主译乳腺影像诊断手册),“异常强化”被定义为其信号强度高于正常乳腺实质。

按照其形态可分:

1、局灶性;2、肿块;3、非肿块样病变1、局灶性强化为小斑点状强化灶,难以描述其形态和边缘特征,无明确的占位效应,通常小于5mm灶性强化也可多发,呈斑点状散布于乳腺正常腺体或脂肪内多为偶然发现的强化病灶(incidentalenhancinglesions)灶性强化可为腺体组织灶性增生性改变,如两侧呈对称性表现则提示为良性或与激素相关,此类病变,又称“不明原因的高信号灶”“高信号的不明原因的乳腺灶”,何为异常强化?

非特异性局灶强化灶,2、肿块定义:

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占位性病变,描述应包括:

(1)形态:

圆形、卵圆形、分叶形或不规则

(2)边缘:

光滑、不规则或毛刺(3)内部强化特征,形态与边缘:

不规则肿块(毛刺):

乳癌,肿块:

内部强化特征(这是肿块之强化的复杂点),1)均匀:

均匀强化常提示良性。

2)不均匀:

不均匀强化提示恶性。

3)边缘强化:

出现边缘强化除考虑囊肿合并感染(囊肿在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或脂肪坏死(可结合病史和X线表现诊断)外,应高度提示恶性。

4)内部低信号分隔:

内部低信号分隔提示纤维腺瘤。

5)分隔强化6)动态增强观察:

恶性病变强化方式多由边缘环状强化向中心渗透呈向心样强化,而良性病变的强化方式多由中心向外围扩散而呈离心样强化。

内部低信号分隔:

纤维腺瘤,间隔强化:

侵润性导管癌(IDC),中心强化:

IDC,动态增强扫描,T1WI,T2WI,扩散图,ADC图,MR平扫,纤维腺瘤强化表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渐增型”,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囊肿,DWI,ADC图,T1WI,T2WI,A期,静脉后期,左乳脓肿:

女,62岁。

左乳肿物,触之不清,5天前曾局部肿痛,良性病变:

离心性强化(centrifugalenhancement)由小到大,平扫,增强早期,增强中期,增强后期,边缘强化、分隔强化:

乳癌,恶性病变:

向心性强化(centripetalenhancement)由外围向中心充填,肿块型病变诊断要点形态学表现与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对小乳腺癌和具有良性形态学特征的乳腺癌,分析血流动力学表现权重大于形态学;在此基础上,再结合DWI所见。

3、非肿块样强化病变此种强化可为小片和大片状,其内部强化特征与邻近乳腺实质不同,对其描述包括:

(1)分布特征

(2)内部强化特征(3)两侧是否对称,

(1)非肿块样强化病变:

分布特征(7类),局限性强化:

强化区域小于一个象限的1/4,异常强化病变之间有脂肪或腺体组织;线样强化:

强化表现为线样,在3D或其他方位图像上可表现为片状;导管样强化:

指向乳头方向的线样强化,可有分支;段性强化:

呈三角形或锥形强化,尖端指向乳头,为导管或其分支走行;区域性强化:

大范围非导管走行区域的强化;多发区域性强化: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性强化;弥漫性强化:

遍布于整个乳腺的广泛散在的均匀强化,区域性、多发区域性或弥漫性强化多出现在绝经前妇女(表现随月经周期不同而异)和绝经后应用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多提示为良性增生性改变,导管样或段样强化常提示恶性病变,特别是导管内癌(DCIS),IDC,DCIS,导管样强化,簇状呈串珠样,不规则线状强化,DCIS,段样分布强化,MIP图:

双侧弥漫性点状强化。

纤维囊性改变。

弥漫性强化:

乳腺小叶增生伴腺管型腺病(病理),内部强化特征:

均匀、不均匀、斑点状、簇状、网状、树枝状强化均匀不均匀斑点状:

多发的斑点状强化常提示为正常乳腺实质或纤维囊性改变簇状(如呈线样分布可呈串珠状):

簇状强化提示DCIS网状强化或称树枝状强化,尖端指向乳头,在轴位或矢状位易显示,常见于炎性乳癌或肿瘤沿淋巴浸润。

(2)非肿块样强化病变:

内部强化特征,对称性强化多提示良性不对称性强化需警惕恶性病变,(3)非肿块样病变:

两侧是否对称,弥漫性对称性强化,不对称性强化:

炎性乳腺癌,炎性乳腺癌由于淋巴管及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和皮下组织广泛水肿,表现为大片边界不清高信号影,正常乳腺实质结构消失。

非肿块型病变诊断要点形态学评价的权重往往大于动态增强类型,例如,形态学表现为导管或段性强化,即使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ADC值不呈恶性特征,亦应多考虑恶性可能;尤其对DCIS而言(其发生部位、少血供以及多发生钙化等为注意点)。

其他所见包括:

乳头回缩、乳头受累、平扫T1WI导管高信号、皮肤增厚(局限性)、皮肤增厚(弥漫性)、皮肤受累、水肿、淋巴结肿大、胸大肌受累、胸壁受累、血肿/出血、信号丢失、囊肿,乳腺腋窝淋巴结转移,

(1)渐增型:

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一般而言,渐增型曲线多提示良性病变(可能性为83%94%)。

(2)平台型:

注药23min信号强度达到最高峰,在延迟期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平台型曲线可为恶性也可为良性病变(恶性可能性为64%)。

(3)流出型:

信号强度达到最高峰后减低。

流出型曲线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为87%)。

乳腺动态增强的强化类型:

病理意义,型:

流入、持续、渐增、缓升型型:

平台型型:

流出、廓清型,乳腺MR波谱,(单体素)左侧侵润型乳腺癌:

MR波谱呈典型的Cho高耸谱线,MRI检查评判手术方式的选择举例,乳腺病变影像诊断要点,总结一下:

良性病变X线特征,恶性病变X线特征,低密度肿物(如脂肪性囊肿、脂肪瘤、积乳囊肿)。

含脂肪密度肿物(如淋巴结、纤维腺脂肪瘤、积乳囊肿、脂肪坏死、手术或外伤后液体积聚)血管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爆米花样”钙化、环形或蛋壳样钙化、中空状钙化、粗杆状钙化、皮肤钙化、圆形钙化点状钙化、缝线钙化、寄生虫钙化。

质地硬、有沙砾感肿块、活动差乳腺组织不对称皮肤增厚、凹陷(酒窝征)、牵拉、红斑和溃疡乳头回缩无触痛,边缘毛刺的肿块,在肿块的位置既往无手术、外伤或乳腺炎病史伴有恶性微小钙化的边缘不清、小分叶肿块皮肤增厚凹陷乳头回缩结构扭曲且该区域既往无手术或外伤史线样、分枝状及铸型钙化线样及点状钙化呈线性或段性分布,乳腺恶性病变临床检查表现,MRI病变的评价,T2WI在T2WI表现高信号包括:

囊肿和其他含有液体成分的结构(如血清肿(seroma)、扩张的导管)、细胞/粘液性纤维腺瘤、部分淋巴结的皮质部分、亚急性血肿、部分粘液癌、乳头状病变的囊性部分、肿瘤坏死部分在T2WI表现为低信号包括:

钙化、急性血肿、透明样变的纤维腺瘤。

平扫T1WI在平扫T1表现为高信号包括:

脂肪、亚急性血肿、淋巴结门在平扫T1表现为低信号包括:

钙化、许多癌瘤,增强后T1WI,动态曲线表现类型选择兴趣区的大小和位置非常重要型曲线:

持续渐进性强化,6%恶性型曲线:

平台型,64%恶性型曲线:

流出型,87%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和分流)造成恶性病变强化后对比剂快速廓清假阴性表现可发生在导管原位癌、高分化侵润性导管癌和侵润性小叶癌假阳性表现可出现在淋巴结、乳头状瘤、纤维腺瘤小叶原位癌、纤维囊性改变(增生、不典型增生)、增生性改变、硬化性腺病。

按哪个曲线呢?

病变内部强化不均匀时,描绘兴趣区强化特征应遵循的原则:

1、ROI放置:

应在病变内强化最快、或病变最可能具有流出型曲线之处。

2、应避免对整个肿块做ROI采样,也应避免ROI小于3个像素。

3、同时若有多种曲线类型时,应报告最令人担忧的曲线类型。

乳腺常见病变的图像解读,乳腺增生性疾病女性乳腺多见的一类疾病,发病高峰年龄3040岁,可单侧或双侧发病。

主要症状为乳腺胀痛和乳腺内多发肿块,症状常与月经周期有关。

因病理诊断标准及分类不统一,故命名较混乱。

有小叶增生、囊性增生病、腺病、纤维病。

囊性增生病包括囊肿、导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等。

乳腺增生性疾病在X线上可有以下几种形态:

1、结节型:

孤立、密集或散在,直径3-4cm等腺体密度或稍高以小叶增生为主;2、小片状、小球形或半圆形致密影,密度增高以瘤样增生表现;3、大片状:

肥厚型,累及一个大叶或几个小叶增生,密度不均,以高密度为主,边界清或部分模糊,致使腺体向皮肤边缘突出,形成对周围挤压表现;4、肿瘤型:

表现为密度不够均匀肿块影,难以与纤维瘤区别;5、Cooper韧带增粗、变形;6、条索状:

依导管扩张程分轻度、重度;7、串珠状和棉球型:

重度增生,非典型增生,癌变率高;8、有时可见分散的大颗粒状或条状钙化。

X线诊断信息与信任度有很大限度,乳腺小叶增生,又名乳腺纤维囊性病,乳腺结构不良与体内雌激素不平衡有关临床与病理3040岁为发病年龄高峰症状与月经周期有关病理上分囊性、腺性、纤维性小叶增生,双侧乳腺小叶增生,双侧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小叶增生,平扫T2WI多发囊状高信号增强T1WI,多发点状强化,X线检查,硬化性腺病,结缔组织增生并有不同数量的上皮和肌上皮组织;MR增强检查可见斑片或弥漫性强化;有时可能与导管癌和小叶癌混淆。

女,51岁,发现乳腺肿块半个月,超声可疑癌灶,手术及病理:

乳腺硬化性腺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最常见良性肿瘤;发病率占乳腺肿瘤的首位;好发年轻女性(30岁左右);无症状,多偶然发现;起源于小叶内纤维组织及腺上皮组织,由上皮和基质组成,围以假包膜;多小于5cm,质韧、光滑、可推动,生长缓慢,形态光滑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物。

乳腺纤维腺瘤,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多为13cm边缘光滑,可有分叶,周围有薄层晕环部分见粗大钙化,呈环状、块状或斑点状,乳腺纤维瘤X线表现,乳腺纤维瘤X线表现,2、纤维腺瘤的MRI的表现多边缘光滑锐利、信号均匀;少数生长过程中,包膜尚未形成,可边缘欠锐利。

有时可见低信号的粗颗粒钙化颗粒。

纤维瘤内部分隔(病灶内部的胶原纤维带),T2WI为低信号,无强化当纤维组织增生显著时,可压迫其中的腺管使其伸长弯曲而成狭长的分枝状裂隙,交错排列,似乎将肿瘤分成多个小叶,这些小叶“结节”生长速度不一而形成分叶状的边缘(陈仲年等,实用外科病理学)。

Nunes等指出:

内部分隔或分叶状边缘可强烈提示良性可能(Radiology,1994)信号强度与强化特征:

多样,T1WI等或低信号;T2WI低、高、或极高信号,与粘液变性及纤维化程度及细胞丰富度有关。

DWI表现:

北京协和医院薛梅等研究结果:

b值为1000时,平均ADC值为1.670.38。

高于恶性灶。

增强扫描强化多样化,缺乏特征,即良恶有重叠。

MRIT2WI,MRI增强,动态增强扫描,T1WI,T2WI,扩散图,ADC图,M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