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83656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9章文言阅读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九章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

□河北周洪彩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必考内容。

其中“常见文言实词”是考查的范围,“在文中的含义”是考查的能力重点。

这一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的重点是《考试大纲》电传室的120个实词以及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某种特殊现象的文言实词。

所谓文言实词,主要指动词、名词、形容词,而对这些实词的考查又往往通过辨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形式出现,要求能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出确切恰当的解释,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这一考点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一种是在翻译题中进行考查。

【高考真题回放】

(2012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

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

“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

“必于法外与之。

”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擢提点利州路刑狱。

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

“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

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

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

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

假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益:

动词,扩充,增强。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

实词理解要注意三个联系:

联系语境,联系课内,联系语法。

语境分析要放在完整的一个事件中,不可断章取义,这些实词一般在课内都出现,可以先想一想课内的例子,语法分析主要是分析其词性,进而推断词意。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信息的筛选要结合题干把握依据,常见的筛选依据有事件是谁做的,体现了什么性格特点,一般采用排除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

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

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此类试题往往把很小的错误隐藏在大部分的正确里面,所以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分句为单位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发现问题所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分)

⑶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

【答案】

(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1)关键点:

“屈意”“礼”“委”。

(2)关键点:

“以”“此”“于”。

(3)关键点:

“不逮”“姑”“师”“也”。

本题中所考查的几个关键点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都学过,联系课内依然是最好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不漏点,译准点的原则,再一点就是要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角度注意语句的通顺。

【答题方法探寻】

这一考点的复习,不必死记字典和词典上的义项,就结合教材的学习,熟悉并积累各实词的基本用法,以达到一种具体辨析的能力。

同时,要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文言常识进行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这些文言现象的特点,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

本考点命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分析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语法进行词性推断

每一种实词,其词性用法都相对固定,动词一般在谓语的位置上;名词不是充当主语就是宾语,而形容词则往往处在定语的位置。

依据被考查的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辞其词性,进而得出其含义,这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推断方式。

如2012年福建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第2题的D选项,“履苍莽中”中的“履”,根据语法分析可知,其后的“苍莽中”作宾语,那么“履”的词性应该是动词,所以解释为“鞋子”是错误的,应该有“踩”的意思。

二.根据语言结构进行意义推断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或对偶的形式出现,而这些句子又往往在意思上相同或相近,这样,我们在分析时便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通过前后句子中的提示性内容,推知句中实词的含义。

如2012年重庆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第8题的B选项“与王素党结避祸”中的“党”,与“结”一起连用,因为后面的“结”与“党”为同类词,答案给“勾结”符合题意,故为正确选项。

三.根据所学进行迁移推断

试题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平时没有积累而且意思又不容易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所学过的与之有关系的实词进行联想推断,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初步确实其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如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实词题的B选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中的“益”,所给解释是“有利”,从字面看有很大的干扰性,而通过迁移联想,课文中曾出现过“增益其所不能”中便有这个字,意思为“增加”,选项所给“有利”显然为错误答案。

四.根据语言环境推断

语言环境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即单句话的意思。

而外部环境,则是指针对整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而言的大环境,即上下文环境。

这样我们在分析实词的含义时便可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从整体上进行理解。

如2012年安徽卷文言文阅读实词题的A选项,“值母病笃”中的“笃”字,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前面有“病”,所以“笃”指的是“加深,严重”。

文言实词,因其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为我们阅读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多积累一些常见实词的含义,同时要掌握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答题误区警示】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

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古今不分造成误解。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

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

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如2012年北京卷实词题D选项:

人用是多疑名。

此项中“多”为何意?

是不是与“少”相对?

根据语意可知,此处为“赞颂”的意思,故选项中所给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通假不明造成误解。

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

振作

该句中的“振”是“赈”的通假字,意思是“救济”。

如“散家粮以振穷饿”(《后汉书·赵典传》)。

成语有“振民育德”。

A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通假字,未能按所通之字“赈”去解释,而仍按“振”的字面义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三.活用不清造成误解。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实词题:

D选项:

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这里的“寿”就是活用,如果不清楚的话可能误解为“长寿”的意思,实际此处应该是“使……长寿”的意思。

四.单双不分造成误解。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

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

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

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

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

会桧死,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庐杞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

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孝宗即位,知平江府。

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属邑大姓并海囊橐②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

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③。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上嘉之。

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

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

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

“必将名世。

”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论曰:

张孝祥早负才畯,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有删节)

注:

①埙(xūn):

秦桧的孙子秦埙。

②并海囊橐:

人名,大富豪。

③行在:

天子所在之地,指京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乡书,再举冠里选冠:

夺一

B.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峻:

急切

C.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陵:

冒犯

D.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祖:

承袭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孝祥精明能干的一组是(3分)()

①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②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③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④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

⑤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⑥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A.②③⑥B.①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孝祥廷试夺魁,是高宗皇帝干预的结果。

高宗认为秦埙的文章说的都是他爷秦桧的话,远不如孝祥的文章,于是把他俩的名次互换。

B.张孝祥颇有从政才能。

他在抚州、平江、潭州、荆州等地任职,都取得了出色的政绩,在政坛上名声远扬;但他仕途坎坷,屡遭罢黜。

C.张孝祥多才多艺:

过目成诵,才思敏捷,擅长书法。

高宗看了他写的奏章,称赞他的书法必定名传后世。

他英年早逝,孝宗深感痛惜。

D.张孝祥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模棱两可,时人为此惋惜。

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浚主战,汤思退主和,而这两个人都对他有知遇之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解析】“峻”高或快。

句意为“提拔张孝祥提得很高”。

2.D【解析】:

①说的是孝祥曾经是汤思退的学生;③说的是孝祥认为金人势力大,宋朝敌不过,想与对方讲和。

这两项与精明能干无关。

⑥说张孝祥进升到显谟阁直学士之职就去世了,不是表明精明能干的。

3.【解析】“把他俩的名次互换”不合文意。

考官把秦埙定为第一名,孝祥是第二名;高宗皇帝干预后,孝祥是第一名,秦埙是第三名。

参见第一段。

4.

(1)(5分)曹泳在殿庭给孝祥施礼,说要把女儿嫁给他,孝祥不答应,曹泳为此怨恨他。

(“揖”译为“施礼”1分,“请婚”译为“说要把女儿嫁给他”或“请求两家结为婚姻”1分,“憾”译为“怨恨、嫉恨”1分。

句意正确2分。

(2)(5分)(孝祥)不到三十岁,处理政务精明无差错,他的老练,州官县官都比不上。

(“莅事”译为“处理政务”1分,“精确”译为“精明,正确,没有差错”1分,“老”译为“老练”1分。

句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张孝祥,字安国,是历阳县乌江人。

他读书只看一遍就不会忘记,写文章一会儿就能写出几千字。

他十六岁就负责乡里文书的事务,接着乡里推举优秀人才他是第一。

绍兴二十四年,在廷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主考官已经在众多考生中把秦埙定为第一名,孝祥是第二名。

高宗读秦埙的文章(认为)都是秦桧说过的话,于是就把提升孝祥为第一,而秦埙成了第三。

朝廷授予孝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的职务。

在这之前,皇上压制秦埙而提升张孝祥,秦桧已很是恼怒,后来知道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交情深厚,秦桧向来嫉恨胡寅,而且考试的名次公布后,曹泳在殿庭给孝祥施礼,说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孝祥不答应,曹泳为此怨恨孝祥。

于是曹泳就散布流言诬陷张祁要谋反,朝廷下诏将张祁关进大牢。

适逢(后来)秦桧病死了,于是朝廷让孝祥担任秘书省正字。

当初,孝祥廷试高中状元,因为他出自汤思退的门下,思退担任宰相,把孝祥提拔到很高的地位。

但思退向来不喜欢汪澈,孝祥与汪澈一同在宰相馆任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孝祥年轻气盛,常常顶撞、违背汪澈的意愿。

到汪澈任御史中丞时,首先弹劾孝祥,说他的奸诈不在庐杞之下,孝祥于是被罢免。

不久朝廷任命张孝祥担任抚州知府。

他年龄不到三十岁,处理政务却非常精明没有差错,其老练的程度,那些州官县官都比不上他。

孝宗即位,孝祥任平江知府。

事务繁杂,孝祥处理得很果断,公堂上没有久拖不决的案子。

属平江府管辖的县邑有个富豪大族名叫并海囊橐,干了许多坏事为己牟利。

孝祥把他抓捕起来并治罪,查封了他家的粮库,没收谷粟数万石。

第二年,吴中地区遭受大饥荒,到这时(百姓)都依靠这些粮食救济。

张浚从蜀地回朝,向朝廷推荐孝祥,(朝廷)征召他调回京城。

孝祥一向已经被汤思退所器重,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思退不高兴。

孝祥入朝奏对,就向皇帝说“张浚和汤思退两位丞相应当同心戮力,来实现陛下收复中原的大志。

”皇帝赞许他的建议。

适逢金人再度侵犯边境,孝祥说金人势大,我方敌不过,想与金人缔结和约。

宣谕使(为此)弹劾孝祥,(朝廷)将孝祥削职罢免。

不久(朝廷)起用孝祥担任潭州知府。

孝祥处理政务崇尚简易,不时用严厉的方法作为辅助手段,湖南地区于是太平无事。

(后来)又等待朝廷的任命,调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

(到任后)他修筑寸金堤,从这以后荆州没有水患发生。

(后来)张孝祥请求辞去官职,因病去世,孝宗很是为他惋惜,有用人才没有用尽的感叹。

(张孝祥)进升到显谟阁直学士之职就离任(去世)了,年龄才三十八岁。

孝祥风度潇洒,文章超过常人,尤其擅长书法,他曾经亲笔写的奏章,高宗看见后,称赞说:

“必定会名传后世。

”只是在渡江之初,(朝廷)让大臣商议对金人是和,还是战,张浚力主为复仇而战,汤思退沿袭秦桧的意见力主求和,孝祥出自这两人的门下因而在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议论这件事的人都为孝祥感到惋惜。

评论者说:

张孝祥从很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在政坛上名声远扬,到他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时,有见识的人常常为此感到惋惜。

【知识集锦】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

“沛公安在?

(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