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87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517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练习87文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练习87文档.docx

诗歌练习87文档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答: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

(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

第6/7页

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

(1)梅。

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 用对比的手法。

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

试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

“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

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

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

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

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

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

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

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仗飞魂招楚些:

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

为什么?

答:

答案: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象”)路途遥远,朋友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3)“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四.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分)

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题要点:

①喜爱幽静:

“人意静”、“寒雾生”等。

②亲近自然:

“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

“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

“安得”。

(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

①对比:

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简介】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

家贫,性孤峭。

乾隆初举鸿博,报罢。

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

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相关参考资料】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厉鹗生于康熙三十一年五月初二日(1692年6月16日),卒于乾隆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52年10月17日)。

先世居慈溪,后迁至钱塘。

祖父大俊,父奇才,都是布衣。

他排行第二,兄士泰,弟子山。

他还在少年时,父亲就已去世,家境贫寒,全家人靠士泰卖烟叶为生。

他因家庭生活所迫,几乎被士泰送进庙宇,后自己坚持不出家才作罢。

求知上进

  生活虽然艰苦,但厉鹗的求知欲却很强。

他刻苦用功,“读书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

后来他又广泛涉猎,“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

弱冠时,他从杭可庵游,可庵之子世骏小他4岁。

他称可庵为先生,与世骏结为密友。

他性格孤僻,不谙世事,但酷爱出游。

每“遇一胜境,则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诸目,目之所睹,必识诸心”。

江浙山水,激发了他的豪迈诗情;迷人风光,丰富了他的美妙想象。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位贫寒之子,迅速成长为一位诗人。

  这位年轻的诗人,对社会现实似乎有所不满,而又无能为力。

他觉得“与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问青天而搔首”,因此仿古人诗体,借游仙之咏来抒发自己的游思和感慨。

康熙四十九年(1712年),厉鹗写了《游仙百咏》,不久又写了《续游仙百咏》。

这两篇游仙咏清新飘逸,然而,诗人仍觉得言犹未尽。

五十二年(1713年),他写了《再续游仙百咏》,“借文翰为遨游,真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受到了朋友的赞叹。

他自己也沾沾自喜道:

“昔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

世有知我者,其将以予为厉游仙乎?

教授学生

  五十三年(1714年),厉鹗受聘来到了汪舍亭家,在听雨楼教授汪家的两个孩子:

汪浦、汪沆。

在这里,他受到了礼遇,饮食居住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汪家对孩子要求严格,厉鹗也极尽教师之责,认真授业。

从五十三年到五十七年(1718年),他一直在汪家任师。

在他的教授下,汪浦、汪沆学业大有长进。

尤其是汪沆,后来也成为一位名士,并始终感激自己的恩师。

考中当官

  五十九年(1720年),厉鹗参加乡试,考官是内阁学士李绂。

在试闱中,李绂见到他的试卷,读了他写的谢表,感叹道:

“此必诗人也!

”立即录取。

中举之后,厉鹗登舟北上,准备参加京城会试。

此时,他年不到30,又是第一次入都,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

沿途他诗兴时发,写下了10多首诗。

然而他沿途观光的兴趣似乎比会试中式的希望更浓。

在《广陵寓楼雪中感怀》一诗中,他写道:

“沉湎居翥主,浩荡游子意。

平生淡泊怀,荣利非所嗜。

哂笑讵云乐,明发难自弃。

兹来扪空囊,翻为故交累。

因思在家贫,忀徉尚高致。

束书细遮眠,疏花香破鼻。

纸阁无多宽,回隔飞尘至。

因之问故园,南湖烦寄字。

  在京城,厉鹗的诗受到了侍郎汤右曾的赏识。

厉鹗春闱报罢,右曾殷勤办酒,收拾卧榻,派人致意要将厉鹗请到家中。

厉鹗得信后却不辞而别。

次日,右曾迎请时,他早已远去。

“说者服侍郎之下士,而亦贤樊榭之不因人熟”。

在归途中,厉鹗写诗叹道:

“一昔都亭路,归装只似初。

耻为主父谒,休上退之书。

柳拂差池燕,河惊拨刺鱼。

不须悲楚玉,息影忆吾庐。

结交文人

  回到家乡后,厉鹗更加热衷于出游吟诗。

随着诗名的传播,他与更多的文人结成了朋友,与周京、金志章、符曾、金农十分亲密,常常在一起作文字之会,赋诗为乐。

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家中藏书极富。

文人名士纷纷来游,厉鹗也年年相访,成为马家的常客。

在马氏小玲珑山馆里,他肆意探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他与马氏兄弟、杭世骏等浙江诗人结为邗江吟社,唱和切劘,“觞咏无虚日”。

雍正年间,全祖望路过杭州,与厉鹗、杭世骏等结交,也成为诗社之友。

他们一起讨论经史,考证掌故,写诗唱和。

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厉鹗在出游吟咏之余,撰写了《南宋院画录》8卷、《秋林琴雅》4卷、《东城杂记》2卷、《湖船录》1卷,并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赵信一起,共同撰写了《南宋杂事诗》7卷。

  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奉敕修《浙江通志》。

厉鹗、杭世骏等28人受聘担任分修。

在厉鹗、杭世骏等各位分修的努力下,《浙江通志》“越二年始削稿,又一年剞劂蒇事”。

再次落第

  乾隆元年(1736年),浙江总督程元章举荐博学鸿词18人,厉鹗、杭世骏都列名其中。

但是,厉鹗无意应试。

全祖望特地从京师写信相劝,希望他“与堇浦诸君勉之”。

在朋友的劝告下,厉鹗再次赴京。

在这科征士中,厉鹗的诗学是出类拔萃的。

正如杭世骏所言:

“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

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

”可惜在考试中,厉鹗误将论写在诗前,再次落第。

朋友们都为此叹息,他却淡淡地说道:

“吾本无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亲,薄愿毕矣。

贫寒离世

  厉鹗归乡后,因治生无术,贫病交加。

乾隆二年(1737年)夏,他咳嗽气喘,历秋渐痊。

五年(1740年),他移居东城,又患足疾。

旧时的文人尽管生活艰难,却还有姬妾。

六年(1741年),爱姬朱满娘病,厉鹗典质以偿药费,终因治疗无效,迁延至七年(1742年)正月去世。

以后,厉鹗身体更加孱弱,不断地受着肺病、齿痛等疾的折磨。

在此期间,他的生活靠朋友们馈赠、补助,勉强维持。

因年老无子,马曰琯又资助他再次纳妾刘姬。

但是,刘姬不安于贫困,不久便离他而去。

  晚年的厉鹗尽管贫病多磨,著书立说却达到高潮。

他有感于《辽史》的简略,采摭300多种书籍,写出《辽史拾遗》24卷。

这部书有注有补,以旧史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

凡有异同,都分析考证,加以按语。

他常自比裴松之作《三国志》注。

他还利用在小玲珑山馆里看到的大量宋人文集,并博引诗话、说部、山经、海志等书,撰写了《宋诗纪事》100卷。

主要著作

  《宋诗纪事》和《辽史拾遗》是厉鹗的两部力作,受到时人的好评。

《四库全书总目》评

  

厉鹗辑《宋诗纪事》一百卷

价道:

“(《宋诗纪事》)全书网罗赅备,自序称阅书三千八百一十二家。

今江南浙江所采遗书中,经其签题自某处钞至某处,以及经其点勘题识者,往往而是。

则其用力亦云勤矣。

考有宋一代之诗话者,终以是书为渊海,非胡仔诸家所能比较长短也。

”“(《辽史拾遗》)拾辽史之遗,有注有补,均摘录旧文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

凡有异同,悉分析考证,缀以按语。

……采辑散佚,足备考证。

  丰富的著述并不能使诗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不得已,他决定另谋出路。

十三年(1748年),他忽生宦情,决定以举人候选县令,应铨入都。

朋友们认为他不宜担任此职,加以劝阻。

他只得说出自己的苦衷,是为了求得俸禄以侍养老母。

当他北上来到天津时,老友查为仁将他留住水西庄。

在这里,他意外地看到了查为仁为南宋周密的《绝妙好词》所作的笺注。

他与为仁有同好,也曾收集过有关《绝妙好词》的材料。

为仁所作,使他分外高兴。

对学术的热爱战胜了对仕宦的追求,他放弃入都的打算,和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笺》。

几个月后,著作完成,他返棹南归。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厉鹗与吴城共撰《迎銮新曲》进呈。

吴城所作为《群仙祝寿》,厉鹗所作为《百灵效瑞》。

十七年(1752年)秋天,厉鹗病重。

九月十日,他对汪沆说道:

“予平生不谐于俗,所为诗文亦不谐于俗,故不欲向不知我者索序。

诗词二集,已自序而授之梓,尚留小文二册藏敝箧,子知我者也,他日曷为我序而存之。

”第二天,厉鹗辞世。

  厉鹗的死使朋友们十分悲痛,他们哀叹:

“今而后江淮之吟事衰矣!

”马曰璐也哭道:

“大雅今谁续,哀鸿亦叫群。

情深携庾信,义重哭刘蕡。

望远无来辙,呼天有断云。

那堪闻笛后,又作死生分。

  厉鹗的一生正如他在《六十生日答吴苇村见贻之作》一诗中所概括的,“我生少孤露,力学恨不早。

孱躯复多病,肤理久枯槁。

干进懒无术,退耕苦难饱。

帐下第温岐,归敝庐孟浩。

风尖耻作吏,山水事幽讨。

结托贤友生,耽吟忘潦倒。

”他的诗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于王士禛、朱彝尊之外,“独辟蹊径”,与金农的书画齐名,人称“髯金瘦厉”。

他不修威仪,常曳步缓行,仰天摇首,即使在大路上,也常有吟咏之意。

因此,又被人笑称为“诗魔”。

他的著作除上面提到的诸书外,还有《樊榭山房集》。

文学创作

  《樊榭山房集》是厉鹗的诗文集,乾隆年间刊行于世,被收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总目》介绍道:

“《樊榭山房集》二十卷,国朝厉鹗撰。

……前集诗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卷,附以词,分甲、乙二卷,为康熙甲午至乾隆己未之作;续集亦诗八卷,而以北乐府一卷、小令一卷附焉,则己未至辛未作也。

  光绪年间,汪氏振绮堂重刻《樊榭山房集》,“首全祖望撰《墓碣铭》,吴锡麒撰《墓田碑记》。

附汪曾唯所辑《轶事》,及未刊诗词、迎銮新曲,并载杭世骏、汪惟宪、吴焯、王昶、陶元藻、袁枚诸家评论,为最足之本。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榭山房集》,以振绮堂本为底本,而以乾隆本、道光本对校,凡有疑误而无法从版本上校正之处,则参校以正史及有关诗文专集等其他资料。

上海版的《樊榭山房集》共39卷,其中樊榭山房集诗8卷,词2卷,文集8卷,集外诗1卷,集外词1卷,集外曲1卷,续集诗8卷,续集词2卷,续集集外诗1卷,续集集外词1卷,续集集外文1卷,附录5,是研究厉鹗的重要资料。

  在此,我们以上海版的《樊榭山房集》为依据,对厉鹗的诗词创作试作分析。

  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

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

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

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

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鼓吹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

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

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

“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

)、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

”?

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

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等书。

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文学特色

吟咏山光水色

  厉鹗一生创作了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诗词。

一部《樊榭山房集》,几乎可以说是“十诗九山水”。

从题材分类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称他为山水诗人。

张世进在《哭樊榭二首》诗中写道:

“当代风骚手,平生山水心。

”全祖望评价厉鹗的诗:

“最长于游山之什,冥搜象物,流连光景,清妙轶群。

”这些诗文准确地指出了厉鹗诗词创作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厉鹗的诗词创作为什么会出现山水诗最多,成就最大的特色呢?

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厉鹗的家乡钱塘(今杭州),是著名的风景城市,享有人间天堂之誉。

厉鹗自称:

“平生湖山邻。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厉鹗提供了观赏山水的有利条件,拨动了他山水诗创作的心弦。

《厉鹗1732年作行书对联樊榭山房集》卷1第二首诗就是一首山水诗,名为《游无门洞》,是厉鹗23岁时的作品。

据《西湖游览志》记载: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

宋时,有僧慧开字无门,自黄龙山来居此。

有石碜砑不合如蛎,忽雷声震地,划然出泉,色绀而冽,人以为龙随锡出,因此得名。

《杭州府志》记载:

无门洞在千人洞上百步,峭石巉岩,壁立数仞,可视不可登。

洞深丈余,左右镌罗汉十六。

平坡石磴,可坐十余人,视下如在浮云中。

厉鹗在《游无门洞》诗中写道:

“阴窦绝曦景,石雨垂痴龙。

白云懒不收,缭绕东岩松。

定僧涌壁像,海众惊灵踪。

藤花拂又落,螟闻烟际钟。

”寥寥数语,勾勒出无门洞的独特风光,使读者如临其境,浮想翩翩。

  紧接着,年轻的厉鹗又作了《花坞二首》。

据《杭州府志》记载:

花坞近杨梅坞,以花多得名。

地绝幽邈,多古庵。

厉鹗在诗中吟道:

“法华山西山翠深,松篁蒙密自成阴。

团瓢更在云深处,惟有樵风引磬音。

白练鸟从深竹飞,春泉净绿上人衣。

分明孟尉投金濑,吟到日斜犹未归。

”此诗既描绘了花坞的幽妙景致,又提到了溧阳尉孟东野。

据史书记载,孟东野,贞元中,授溧阳尉。

溧阳昔为平陵县,南五里有投金濑,濑东八里许,道东有故平陵城,周千余步。

基址坡陀裁高三四尺,而草木势甚盛,率多大栎,合数夫抱,丛筱蒙翳,如坞如洞。

地洼下积水沮洳,深处可活鱼鳖。

大抵幽邃岑寂,气候古澹可嘉,除里民樵夫外,无入者。

孟东野得之,喜而忘归,或比日,或间日,乘驴领小吏,径蓦投金濑一往。

至则阴大栎,隐丛筱,坐于积水之旁,苦吟到日西而还。

厉鹗游览花坞,诗兴勃发,遥思孟尉,吟咏忘归。

“分明孟尉投金濑,吟到日斜犹未归。

”就是他本人钟情于山水,陶醉于吟诗的真实写照。

  由于出身贫穷,人又孤瘦枯寒,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厉鹗灰暗消极的心理。

少年时险被“寄以僧舍”的经历,在他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埋下了隐逸避世的种子,加深了他的孤僻个性。

他从来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气概,也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自信。

虽然他也象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在科举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但绝没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强烈愿望。

他既无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缺乏行政才能,又不谐于俗,于世事绝不谙,不能随俗俯仰,好率意而行,这就使他难以进入仕途。

  厉鹗本来就热爱自然,性雅好游,23岁时,在《疏寮集序》中自称:

“遇一胜境,则必鼓棹而登。

足之所涉,必寓诸目;目之所睹,必识诸心。

”科场受挫之后,厉鹗的“宦情”日益淡漠,更加向往自然。

正如他在诗中所吟:

“性拙见山喜,匹如故疾失。

”“余拙谢百事,抱影自空村。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山光水色之中,他感到舒心惬意,文思泉涌,挥毫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篇。

登山涉水,吟咏风光,给厉鹗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他“毕生以觅句为自得”,并决心在诗学上有所建树。

他在诗中吟道:

“力将陶谢追风雅,耻共金张较瘦肥。

”就是这种志向的表露。

  辞别科场,厉鹗来到了扬州,馆于小玲珑山馆。

马氏兄弟“以古书、朋友、山水为僻”,对他礼为上宾,热情款待。

他们一同游览山水,吟风弄月,其乐融融。

这就为厉鹗的山水诗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

  几十年来,厉鹗往来于钱塘、扬州之间,靠坐馆和朋友接济维持生活。

他的一生,虽然清贫,但也清闲,入世不深,游踪不广,接交有限。

其山水诗,以写浙江名胜为多,最突出的是刻划杭州的自然风光。

  厉鹗吟咏杭州山水的诗篇,数量繁多,范围广泛。

杭州的山山水水,一花一木,几乎所有的景点风物,各个时节的变幻之美,都成为厉鹗描绘的对象。

尤其是西湖、西溪一带的万般景色、迷人风光,全都进入了厉鹗的诗词之中。

很多前人未曾注意的景物,在厉鹗的诗中露出容颜;很多前人已经题咏过的景物,在厉鹗的诗中展现新彩。

在历代吟咏杭州风景的无数山水诗人中,厉鹗的成就引人瞩目。

  厉鹗的诗歌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宗宋。

具体表现为专法宋人,好用宋代典故。

诗法宋人,这在清代前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这不仅仅是诗学趣尚问题,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

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使汉族士人很容易想起被蒙元所灭的大宋王朝。

宋诗在元明两代被冷落之后,于清初极受推崇,与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应的民族情绪是分不开的。

在清人看来,宋诗不仅是一种与唐诗有别的诗学范式,而且是历史上同样被“夷狄”征服的王朝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他们对宋诗的情有独钟,既出于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也有同病相怜的类比联想。

而浙江人身处南宋故都与六陵所在之地,“一举目皆故迹”,对宋代文化又有特殊感情。

因此,浙江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向宋诗,形成以宗宋为基本特征的浙派。

  浙派之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浙派,自黄宗羲创始,历经康雍乾三朝,前后百有余年,涉及诗人数以百计,大小名家数十人。

狭义的浙派,如袁枚等人所云“浙派”,专指以厉鹗为首的杭州诗人群体。

厉鹗既是狭义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广义浙派中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清代诗人的宗宋,大都是学习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

而厉鹗所学主要是南宋永嘉四灵,旁及姜夔。

因此,厉鹗的诗歌格局狭小,风味清幽。

同样是描写杭州风景,厉鹗即不象苏轼那样反映得开阔潇洒,而是善于刻划小境界。

如其《理安寺》:

“老禅伏虎处,遗迹在涧西。

岩翠多冷光,竹禽无惊啼。

僧楼满落叶,幽思穷板跻。

穿林日堕规,泉咽风凄凄。

”沈德潜评价此诗为:

“寒翠欲滴,野禽无声,非此神来之笔不能传写。

”诗歌状景的确很工,但写得幽敻清冷,其境界是一种出世者的静僻的境界。

  厉鹗写山,大多不采用鸟瞰的角度,不是描绘山的外形与气势,而是采用特写的手法,深入山中,细致刻划山内一处处局部情景,以独具慧眼的发现,独具特色的语言,营造出独特意境,表达其独特感受。

  请看他的《晓登韬光绝顶》,“入山已三日,登顶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林,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韬光峰位于杭州灵隐寺西北,因唐代高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韬光本为蜀人,后辞师出游。

师嘱之曰:

“遇天可前,逢巢即止。

”当他游至灵隐山巢沟坞时,担任杭州剌史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著名诗人。

韬光悟道:

“此吾师之命也。

”遂于巢沟坞结庵,与白乐天为友,时常唱和。

  厉鹗此诗描写了晓登韬光绝顶的情景。

他在入山三日之后,于清晨向绝顶攀登。

身在山中,移步换景。

途中所见,霜磴道滑,晨曦拂崖,光透竹林,流泉吟唱,好一个幽静清寂的境界。

登上峰顶,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