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3083472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docx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

山梁

门思

考成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插图目录

卷首图一观音阁及山门平面(清末状况)

卷首图二观音阁南面立面

卷首图三观音阁西面立面

卷首图四观音阁横断面

卷首图五观音阁纵断面

卷首图六山门南面及侧面立面

卷首图七山门横断面及纵断面

第一图蓟州城园

第二图独乐寺平面现状

第三图山门

第四图观音阁远望

第五图华陀铜橡

第六图后殿及香炉

第七图铜像

第八图东院座落正厅

第九图山门北面

第十图山门柱头铺作及补间铺作

第十一图山门柱头铺作侧样

第十二图山门转角铺作并补间铺作后尾

第十三图西安大雁塔门楣石柱头铺作

第十四图山门转角铺作

第十五图山门补间铺作侧样

第十六图山门大样柁敦

第十七图山门侏儒柱

第十八图山门脊传与株儒柱并内备补间铺作

第十九图山门鸱尾

第二十图山门东间天王塑像

第二十一图山门西壁天王画像

第二十二图山门匾

第二十三图敦煌壁画净土图

第二十四图观音阁南面

第二十五图观音阁二三层平面图

第二十六图观音阁暗层内柱头

第二十七图观音阁下层外檐柱头及补间铺作

第二十八图观音阁下层外檐柱头铺作侧样

第二十九图观音阁下层外檐柱头铺作之替木

第三十图观音阁下层外檐柱头铺作及转角铺作后尾

第三十一图观音阁下层外檐柱角铺作及柱头铺作

第三十二图观音阁西面各层斗拱

第三十三图观音阁下层内檐平坐铺作

第三十四图观音阁下层内平坐柱头铺作侧样

第三十五图观音阁外檐平坐柱头铺作侧样

第三十六图观音阁外檐平坐山面补间铺作侧样

第三十七图观音阁中层内檐柱头铺作

第三十八图观音阁中层内檐次间补间铺作及传角铺作

第三十九图观音阁中层内檐当心间补间铺作后尾

第四十图观音阁中层内檐次间补间铺作后尾

第四十一图观音阁中层内檐抹角补间铺作

第四十二图观音阁上层外檐柱头铺作

第四十三图观音阁上层外檐柱头铺作侧样

第四十四图观音阁上层外檐转角铺作槛斗上各拱

第四十五图观音阁上层内外檐柱头及补间铺作后尾

第四十六图观音阁上层内檐斗拱

第四十七图观音阁上层内檐北面柱头及当心间补间铺作

第四十八图日本奈良兴福寺北园堂内天花

第四十九图观音阁梁荷栽图(a)死荷载(b)活荷载

第五十图宋清梁横断面比较

第五十一图观音阁中层内部斜柱

第五十二图观音阁雨陆结构

第五十三图观音阁瓦饰

第五十四图观音阁上层外墙结构

第五十五图观音阁中层内间干并下层内檐铺作

第五十六图观音阁上层内间干东腰绞样

第五十七图观音阁上层梯口

第五十八图观音阁楼梯样图

第五十九图十一面观世音像

第六十图表面侍立菩萨像

第六十一图观音阁须雨坛及供桌

第六十二图观音阁之匾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

蓟县观音寺白塔记插图目录

第一图白塔全影

第二图塔基南西详影

第三图塔基东南西详影

第四图塔前经

1绪言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

艺术之鉴赏,就造形美术(Plasticart)言,尤须重“见”。

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

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

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

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着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之属也。

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之识也。

造形美术之研究,尤重斯旨,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

我国建筑,向以木料为主要材料。

其法以木为构架,辅以墙壁,如人身之有骨节,而附皮肉。

其全部结构,遂成一种有机的结合。

然木之为物,易朽易焚,于建筑材料中,归于“非永久材料”(Impormanentmaterial)之列,较之铁石,其寿殊短;用为构架,一旦焚朽,则全部建筑,将一无所存,此古木建筑之所以罕而贵也。

然若环境适宜,保护得法、则千馀年寿命,固未尝为不可能。

去岁西北科学考察团自新疆归来,得汉代木简无数,率皆两千年物,墨迹斑烂,纹质如新。

固因沙漠干躁,得以保存至今;然亦足以证明木寿之长也。

至于木建筑遗例,最古者当推日本奈良法隆寺飞鸟期诸堂塔,盖建于我隋代,距今已千三百载。

然日本气候湿润,并非特宜于木建筑之保存,其所以保存至今日者,实因日本内战较少,即使有之,其破坏亦不甚烈,且其历来当道,对于古物尤知爱护,故保存亦较多。

至于我国,历朝更迭,变乱频仍,项羽入关而“咸阳宫室火三月不灭”,二千年来革命元勋,莫不效法项王,以逞威风,破坏殊甚。

在此种情形之下,古建筑之得幸免者,能有几何?

故近来中外学者所发现诸遗物中,其最古者寿亦不过八百九十余岁(注一)未尽木寿之长也。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皆辽圣宗统和二年重建,去今(民国二十一年)已九百四十八年,盖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

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翻阅方志,常见辽宋金元建造之记载;适又传闻阁之存在,且偶得见其照片,一望而知其为宋元以前物。

平蓟间长途汽车每日通行,交通尚称便利。

廿年秋,遂有赴蓟计划。

行装甫竣,津变爆发,遂作罢。

至二十一年四月,始克成行。

实地研究,登檐攀顶,逐部测量,速写摄影,以纪各部特征。

归来整理,为寺史之考证,结构之分析、及制度之鉴别。

后二者之研究方法,在现状图之绘制(MearuredDrawing);与唐、宋(《营造法式》)、明、清(《工程做法则例》)制度之比较;及原状图之臆造(RestorationDrawing)。

(至于所用名辞,因清名之不合用,故概用宋名,而将清名附注其下)。

计得五章,首为总论,将寺阁主要特征,先提纲领。

次为寺史及现状。

最后将观音阁山门作结构及制度之分析。

除观音阁山门外,更得观音寺辽塔一座,附刊于后。

此次旅行,蒙清华大学工程学系教授施嘉炀先生惠借仪器多种,蓟县王子明先生及蓟县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刘博泉,教员王慕如,梁伯融,工会杨雅园先生多方赞助,与以种种便利。

而社员邵力工,舍弟梁思达同行,不唯沿途受尽艰苦,且攀梁登顶,不辞危险,尤为难能。

归来研究,得内子林徽音在考证及分析上,不辞劳,不惮烦,与以协作;又蒙清华大学工程系教授蔡方荫先生在比较计算上与以指示,始得此结果。

而此次调查旅行之可能,厥为社长朱先生之鼓励及指导是赖,微先生之力不及此,尤思成所至感者也。

2总论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在我国已发现之古木建筑中,固称最古,且其在建筑史上之地位,尤为重要。

统和二年为宋太宗之雍熙元年,北宋建国之第二十四年耳。

上距唐亡仅七十七年,唐代文艺之遗风,尚未全靡;而下距《营造法式》之刊行尚有百十六年。

《营造法式》实宋代建筑制度完整之记载,而又得幸存至今日者。

观音阁山门,其年代及形制,皆适处唐宋二式之中,实为唐宋间建筑形制蜕变之关键,至为重要。

谓为唐宋间式之过渡式样可也。

独乐寺伽蓝之布置,今已无考。

隋唐之制,率皆寺分数院,周绕回廊(注一)。

今观音阁山门之间,已无直接联络部分;阁前配殿,亦非原物,后部殿宇,更无可观。

自经乾隆重修,建筑落于东院,寺之规模,更完全更改,原有布置,毫无痕迹。

原物之尚存者帷阁及山门。

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

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拱雄大。

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

熟悉敦煌壁画中净土图(第二十三图)者,若骤见此阁,必疑身之已入西方极乐世界矣。

其外观之所以如是者,非故仿唐形,乃结构制度,仍属唐式之自然结果。

而其结构上最重要部分,则木质之构架—建筑之骨干—是也。

其构架约略可分为三大部分:

柱,斗拱,及梁枋。

观音阁之柱,权衡颇肥短,较清式所呈现象为稳固。

山门柱径亦如阁,然较阁柱犹短。

至于阁之上中二层,柱虽更短,而径不改,故知其长与径,不相牵制,不若清式之有一定比例。

此外柱头削作圆形(第二十六图),柱身微侧向内,皆为可注意之特征。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构制度也。

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

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order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order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唐宋建筑之斗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

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

观音阁山门之斗拱,高约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轻重自可不言而喻。

而其结构,与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种别之多,尤为后世所不见。

盖古之用斗拱,辄视其机能而异其形制,其结构实为一种有机的,有理的结合。

如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注二),条理井然。

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

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观音阁及山门上梁枋之用法,尚为后世所常见,皆为普通之梁,无复杂之力学作用。

其与后世制度最大之区别,乃其横断面之比例。

梁之载重力,在其高度,而其宽度之影响较小;今科学造梁之制,大略以高二宽一为适宜之比例。

按清制高宽为十与八或十二与十之比,其横断面几成正方形。

宋《营造法式》所规定,则为三与二之比,较清式合理。

而观音阁及山门(辽式)则皆为二与一之比,与近代方法符合。

岂吾侪之科学知识,日见退步耶!

其在结构方面最大之发现则木才之标准化是也。

清式建筑,皆以“斗口”(注三)为单位,凡梁柱之高宽,面阔进梁之修广,皆受斗口之牵制。

制至繁杂,计算至难;其“规矩”对各部分之布置、分配,拘束尤甚,致使作者无由发挥其创造能力。

古制则不然,以观音阁之大,其用材之制,梁枋不下千百,而大小只六种。

此种极端之标准化,于材料之估价及施工之程序上,皆使工作简单。

结构上重要之特征也。

观音阁天花,亦与清代制度大异。

其井口甚小,分布甚密,为后世所不见。

而与日本镰仓时代遗物颇相类似,可相较鉴也。

阁与山门之瓦,已非原物。

然山门脊饰,与今日所习见之正吻不同。

其在唐代,为鳍形之尾,自宋而后,则为吻,二者之蜕变程序,尚无可考。

山门鸱尾,其下段已成今所习见之物,而上段则尚为唐代之尾,虽未可必其为辽原物,亦必为明以前按原物仿造,亦可见过渡形制之一般。

砖墙下部之裙肩,颇为低矮,只及清式之半,其所呈现象,至为奇特。

山西北部辽物亦多如是,盖亦其特征之一也。

观音阁中之十一面观音像,亦统和重朔,尚具唐风,其两傍侍立菩萨,与盛唐造像尤相似,亦雕塑史中之重要遗例也。

此二者俱属事实,亦只为寺创建之时,或其历史中之一段。

至于今日尚存之观音阁及山门,则绝非唐构也。

蓟人又谓:

独乐寺为安禄山誓师之地。

“独乐”之名,亦禄山所命,盖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尔命名云。

蓟城西北,有独乐水,为境内名川之一,不知寺以水名,抑水以寺名,抑二者皆为禄山命名也。

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

3寺史

日下旧闻考引盘山志云(注一):

独乐寺不知创自创代,至辽时重修。

有翰林院学士承旨刘成碑。

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曰:

“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

以统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

重塑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自统和上溯至唐初三百余年耳。

唐代为我国历史上佛教最昌盛时代;寺像之修建供养极为繁多,而对于佛教之保护,必甚周密。

在彼适宜之环境之下,木质建筑,寿至少可数百年。

殆经五代之乱,寺渐倾颓,至统和(北宋初)适为须要重修之时。

故在统和以前,寺至少已有三百年以上之历史,殆属可能。

刘成碑今已无可考,而刘成其人者,亦未见经传。

尚父秦王者,耶律奴瓜也(校注一)。

按辽史本传,奴瓜为太祖异母弟南府宰相苏之孙,“有膂力,善调鹰隼”,盖一介武夫。

统和四年始建军功。

六年败宋游兵于定州,二十一年伐宋,擒王继忠于望都。

当时前线乃在河北省南部一带,蓟州较北,已为辽内地,故有此建置,而奴瓜乃当时再建观音阁之主动者也。

谈真大师,亦无可考,盖当时高僧而为宗室所赏识或敬重者。

观音阁之再建,是在其监督之下施工者也。

统和二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也。

阁之再建,实在北宋初年。

《营造法式》为我国最古营造术书,亦为研究宋代建筑之唯一着述,初刊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上距阁之再建,已百十六年。

而统和二年,上距唐亡(昭宣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仅七十七年。

以年月论,距唐末尚近于法式刊行之年。

且地处边境,在地理上与中原较隔绝。

在唐代地属中国,其文化自直接受中原影响,五代以后,地属夷狄,中国原有文化,固自保守,然在中原若有新文化之产生,则所受影响,必因当时政治界限而隔阻,故愚以为在观音阁再建之时,中原建筑若已有新变动之发生,在蓟北未必受其影响,而保存唐代特征亦比较多。

如观音阁者,实唐宋二代间建筑之过渡形式,而研究上重要之关键也。

阁之形式,确如碑所载,“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

阁实为三级,但中层为暗层,如西工之Mezzanine。

故主要层为两级,暗层自外不见。

南北八架云者,按今工称为九架,盖谓九檩而椽分八段也。

自统和以后,历代修茸,可考者只四次,皆在明末以后。

元明间必有修茸,然无可考。

万历间,户部郎中王于陛重修之,有独乐大悲阁记,谓:

……其载修则统和已酉也。

经今久圮,二三信士谋所以为缮葺计;前饷部柯公(注二),实倡春事,感而兴起者,殆不乏焉。

柯公以迁秩行,予继其后,既经时,涂暨之业斯竟。

因瞻礼大士,下睹金碧辉映,其法身庄严钜丽,围抱不易尽,相传以为就刻一大树云。

按康熙朝邑县后志:

王于陛,字启宸,万历丁未进士。

以二甲授户部主事,升郎中,督饷蓟州。

丁未为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5年)。

其在蓟时期,当在是年以后,故其修葺独乐寺,当在万历后期。

其所谓重修,亦限于油饰彩画,故云“金碧辉映,庄严钜丽”,于寺阁之结构无所更改也。

明清之交,蓟城被屠三次,相传全城人民,集中独乐寺及塔下寺,抵死保护,故城虽屠,而寺无恙,此亦足以表示蓟人对寺之爱护也。

王于陛修葺以后六十余年,王弘祚复修之。

弘祚以崇祯十四年(公元1614年)“自盘阴来牧渔阳”。

入清以后,官户部尚书,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晋秩司农,奉使黄花山,路过是州,追随大学士宗伯菊潭胡公来寺少憩焉。

风景不殊。

而人民非故;台砌倾圮,而庙貌徒存。

……寺僧春山游来,讯予(弘祚)曰,“是召棠冠社之所凭也,忍以草莱委诸?

”予唯唯,为之捐资而倡首焉。

一时贤士大夫欣然乐输。

而州牧胡君(注三),毅然劝助,共襄盛举。

未凡,其徒妙乘以成功告,且曰宝阁配殿,及天王殿山门,皆焕然聿新矣(修独乐寺记)。

此入清以后第一次修葺也。

其倡首者王弘祚,而“州牧胡君”助之。

当其事者则春山妙乘。

所修则宝阁配殿,及天王殿山门也。

读上记,天王殿山门,似为二建筑物然者,然实则一,盖以山门而置天王者也。

以地势而论,今山门迫临西街,前无空地,后距观音阁亦只七八丈,其间断不容更一建筑物之加入,故“天王殿山门”者,实一物也。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于寺内东偏……建立座落,并于寺前改立栅栏照壁,巍然改观”(蓟州沈志卷三)。

是殆为寺平面布置上极大之更改。

盖在此以前,寺之布置,自山门至阁后,必周以回廊,如唐代遗制。

高宗于“寺内东偏”建立座落,“则寺内东偏”原有之建筑,必被拆毁。

不唯如是,于“西偏”亦有同时代建立之建筑,故寺原有之东西廊,殆于此时改变,而成今日之规模。

“巍然改观”,不唯在“栅栏照壁”也。

乾隆重修于寺上最大之更动,除平面之布置外,厥唯观音阁四角檐下所加柱(第二十三图),及若干部分之“清式化”。

阁出檐甚远,七百余年,已向下倾圮,故四角柱之增加,为必要之补救法,阁之得以保存,唯此是赖。

关于此次重修,尚有神话一段。

蓟县老绅告予,当乾隆重修之时,工人休息用膳,有老者至,工人享以食。

问味何如,老者曰:

“盐短,盐短”盖鲁班降世,而以上檐改短为不然,故曰“檐短”云。

按今全部权衡,上檐与下檐檐出,长短适宜,调谐悦目,檐短之说,不敢与鲁班赞同。

至于其他“清式化”部分,如山花板,博脊及山门雀替之添造,门窗隔扇之修改,内檐柱头枋间之填塞,皆将于各章分别论之。

高宗生逢盛世,正有清鼎定之后,国裕民安,府库充实;且性嗜美术,好游名山大川。

凡其足迹所至,必重修寺观,立碑自耀。

唐宋古建筑遗物之毁于其“重修”者,不知凡几;京畿一带,受创尤甚。

而独乐寺竟能经“寺内东偏”座落之建立,观音阁山门尚侥幸得免,亦中国建筑史之万幸也。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两宫回銮”之后,有谒陵(注四)励典,道出蓟州,独乐寺因为座落之所在,于是复加修葺粉饰。

此为最后一次之重修,然多限于油漆彩画等:

外表之点缀。

骨干构架,仍未更改。

今日所见之外观,即光绪重修以后之物。

有清一代,因座落之关系,独乐寺遂成禁地,庙会盛典,皆于寺前举行。

平时寺内非平民所得入,至清末遂有窃贼潜居阁顶之轶事。

贼犯案年余,无法查获,终破案于观音阁上层天花之上;相传其中布置极为完善,竟然一安乐窝。

其上下之道,则在东梢间柱间攀上,摩擦油腻、尚有黑光,至今犹见。

鼎革以后,寺复归还于民众,一时香火极盛。

民国六年,始拨西院为师范学校。

十三年,陕军来蓟,驻于独乐寺,是为寺内驻军之始。

十六年,驻本县保安队,始毁装修。

十七年春,驻孙□□部军队,十八年春始去。

此一年中,破坏最甚。

然较之同时东陵盗陵案,则吾侪不得不庆独乐寺所受孙部之特别优待也。

北伐成功以后,蓟县党部成立,一时破除迷信之声,甚嚣尘上,于是党委中有倡议拍卖独乐寺者。

全蓟人民,哗然反对,幸未实现。

不然,此千年国宝,又将牲于“破除迷信”美名之下矣。

民国二十年,全寺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阁,山门,并东西院座落归焉。

东西院及后部正殿,皆改为校舍,而观音阁山门,则保存未动。

南面栅栏部分,围以土墙,于是无业游民,不复得对寺加以无聊之涂抹撕拆。

现任学校当局诸君,对于建筑,保护备至。

观音阁山门十余年来,备受灾难,今归学校管理,可谓渐入小康时期,然社会及政府之保护,犹为亟不容缓也。

 

注一同治十一年李氏刻本《盘山志》无此段。

注二《蓟州志》《官秩》户部分司题名,柯维蓁,万历中任是职,王于陛之前任。

注三《蓟州志》《官秩》知州题名:

胡国佐,三韩人,廕生。

修学宫西庑戟门,有记。

陛湖广德安府同知,去任之日,民攀辕号泣,送不忍舍,盖德政有以及人也。

注三清东陵在蓟东遵化县境。

4现状

统和原构,唯观音阁及山门尚存,其余殿宇,殆皆明清重建(第二图)。

今在街之南,与山门对峙者为乾隆十八年所立照壁。

街之北,山门之南为墙,东西两端辟门道,而中部则用土坯垒砌,与原有红墙,显然各别。

此土墙部分,原为乾隆十八年立栅栏所在,日久栅栏朽坏,去岁蓟县乡村师范学校接收寺产后,遂用墙堵塞。

以防游民入校。

虽将山门遮掩,致使瞻仰者不得远观前面立面之全部,然为古物之保存计,实亦目前所不得不尔者。

栅栏之前有旗杆二,一杆虽失,而石座夹杆则并存。

旗杆与栅栏排列并非平行,东座距壁0.28米而西座距离0.73米。

座高1.57米,见方约0.84米。

与北平常见乾隆旗杆座旨趣大异。

且剥蚀殊甚,殆亦辽物也。

栅栏之内为山门(第三图),二者之间,地殊狭隘。

愚以为山门原临街,乾隆以前未置栅栏,寺前街道,较他部开朗,旗杆立于其中,略似意大利各寺前之广场,其气象庄严,自可想见。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注一),格扇装修,已被军队拆毁无存、仅存楹框。

南面二梢间(注二),立天王像二尊,故土人亦称山门曰“哼哈殿”。

天王立小砖台上,然砖已崩散,天王将无立足之地矣!

北面二梢间东西壁画四天王,涂抹殊甚,观其色泽,殆光绪重修所重摹者。

笔法颜色皆无足道.

山门之北为观音阁,即寺之主要建筑物也。

阁高三层,而外观则似二层者。

立于石坛之上,高出城表,距蓟城十余里,已遥遥望见之(第四图)。

经千年风雨寒署之剥蚀,百十次兵匪祸之屠劫,犹能保存至今,巍然独立。

其完整情形,殊出意外,尤为难得。

阁檐四隅,皆支以柱,盖檐出颇远,年久昂腐,有下倾之虞,不得不尔。

阁中主人翁为十一面观音像,高约16米,立须弥坛上,二菩萨侍立。

法相庄严,必出名手,其年代或较阁犹古,亦属可能。

与大像相背,面北部分尚有像,盖为落伽山中之观音。

此数像者,其意趣尚具唐风,而簇新彩画,鲜艳妖冶,亦像之辱也。

坛上除此数像外,尚有像三躯,恐为明以后物。

北向门额悬铁磬一,万历间净土庵物,今为学生上课敲点用。

庵在县城东南,磬不知何时移此。

阁与山门之间,为篮球场,为求地址加宽,故山门北面与观音阁前月台南面之石阶,皆已拆毁,其间适合球场宽度。

球场(即前院)东西为配殿,各为三楹小屋,纯属清式。

东配殿门窗全无,荒置无用,西配殿为学校接待室。

阁之北,距阁丈余为八角小亭,亦清构。

亭内立韦驮铜像(第五图),甲胄武士,合掌北向立,高约2.30米,镌刻极精。

审其手法,殆明中叶所作。

光绪重修时,劣匠竟涂以灰泥,施以彩画,大好金身,乃蒙不洁,幸易剔除,无伤于像也。

亭北空院为网球场,场北为木寺前殿,殿三楹,殊狭小,而立于权衡颇高之台基上。

弦歌之声,时时溢出,今为音乐教室。

前殿之后为大殿,大小与前殿略同,为学校办公室。

东西配殿为学生宿舍,此部分或为明代重修。

然气魄极小,不足与阁调和对称(第六图)。

庭中有铁香炉一座,高约2.60米,作小圆亭状,其南面檐下斗拱间文曰:

韦驮亭西有井一口,据县老绅士王子明先生言,幼时曾见寺有残碑,于光绪重修时用作垒砌井筒之用,岂即刘成碑耶?

井口现有铁钟一口(第七图),系于井架,高0.83米。

钟分八格,其中二格有左列文字:

蓟州独乐匠人邓华

寺募缘比信女惠成

丘戒莲诚妙真妙全

资铸钟一刘氏刘氏

口二百斤惠贤

弘治二年惠荣

四月日铸钟信人

首座戒宗王璩

皇图永固

帝道遐昌

佛日增辉

**常转

藉此得知明孝宗时首座之名。

前院东配殿之北,墙有门,通东院,即乾隆十八年所建之“座落”也。

入门有空院,其北为垂花门,内有围廊,北面广厅,东西三楹,南北二间,其一切形制,皆为最合规矩之清式。

厅现为大讲堂(第八图)。

其后空院,石山大树犹存,再后则小屋三楹,荒废未用。

前院西配殿之北,墙亦有门,通西院,殆亦同时建。

入门为夹道,垂花门东向,内有小廊,小屋三楹,他无所有。

现为校长及教员宿舍。

此部之后面,尚有殿二进,东西配殿各一座,皆三楹。

现为学生宿舍及食堂。

其西尚有大门三楹,外临城垣,内有姜察(注三),颇似车骑出入之门。

在寺产完全归校以前,此即学校正门也。

总之,寺之建筑物,以观音阁为主,山门次之,皆辽代原构,为本次研究主物。

后部殿宇,虽属明构,与清式只略异,东西两院,则纯属极规矩之清式,无特别可注意之点也。

注一建筑物之长度为面阔,深度为进深。

注二如层五间,居中者为明间或当心间,其次曰次间,两端为梢间。

注三斜坡不作阶级,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道为姜察。

5山门

5.1外观

山门为面阔三间进深二之单层建筑物。

顶注四阿(注一),脊作鸱尾,青瓦红墙。

南面额曰“独乐寺”,相传严嵩手笔。

全部权衡,与明清建筑物大异,所呈现象至为庄严稳固。

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尤为后世所罕见(第九图)。

5.2平面

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共有柱十二。

当心间(今称明间)面阔6.10米,中柱(注二)间安装大门,为出入寺孔道。

梢间面阔5.23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