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829751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系统及躯体.docx

神经系统及躯体

神经系统及躯体

神经系统及躯体-中枢-内脏编组关系的数学机制初探

王维兵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基本数据及躯体-中枢-内脏编组关系的数学机制。

方法根据《神经解剖学》、《胚胎学》中的基本数据,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推演、计算。

结果全身躯体-中枢-内脏编组计算由左、右两侧躯体-中枢-内脏编组计算拼合而成,包括6、5、5、4与9、11、9、11和5、4、6、5与9、11、9、11计16种进制各自相应的皮区、神经、交感、模数编组计算,分别由自变量m1、n1与m2、n2同各自相应的常量之积决定,m1、n1与m2、n2分别取自1递增至皮区54、55与神经45、44的连续自然数。

主要数据还包括由基本模数3与5之积决定的脑神经-交感神经编组15,9与11进制相应的脊神经编组29与31,前两组、后两组进制分别形成的积制编组与和制编组。

结论神经系统基本数据及躯体-中枢-内脏编组关系由数学计算机制决定,编组数据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引言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也”的观点告诉我们,生命一定符合某种数学形式。

笔者认为,《神经解剖学》[1][2]中阐述了神经系统的基本数据,但对为什么进化成这些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阐释,《生理学》中也未就神经系统数据在躯体-中枢-内脏编组中的作用予以阐明,揭示生命奥秘的突破口或许就在于此。

因此,在“神经系统基本数据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机制假说”[3](以下简称“假说”)一文中,根据解剖结果提出了神经系统信息编组计算的基本假定和进制编组数据,通过分析、归纳、推演得出了大脑皮质-周围神经-交感神经系统之间6、4、5、5进制与9、11、9、11进制阴阳两种动静两类编组数据计算,取得了初步成果。

经深入研究认为,其中尚存在瑕疵,本文拟结合胚层分化、脑泡分化情况,对神经系统基本数据及躯体-中枢-内脏编组关系的数学机制予以修正完善。

本研究对于修正神经系统及经络系统的基本数据,定量描述躯体-中枢-内脏整体关系,乃至揭示经络实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1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以“1”为梯差接力传递

1.1每对神经皆可构成神经信息传输回路

在迄今为止的解剖学教课书神经传导通路的章节里,有关描写给予人们的印象是:

感觉性的传导束总是上行的、传入的;运动性的传导束总是下行的、传出的。

似乎传入就是纯粹的传入,传出就是纯粹的传出。

然而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

在所有感觉传导路的全程或一段都含有传出的、下行的纤维。

同样在一些运动传导路中也存在有传入的、上行的纤维[4]。

依据上述资料,认为每对神经(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皆可构成神经信息传输回路。

1.2整体控制神经信息通路编组符合数学计算机制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析人体实现整体控制——躯体-中枢-内脏控制所对应的神经系统基本数据,主要是指神经系统中调节内脏功能活动的中枢部和周围部。

众多研究证实人体存在生物钟。

笔者认为,所谓生物钟主要是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躯体-中枢-内脏整体控制网络(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脉管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组成。

前者为生物钟的振荡源;后者则是生物钟的齿轮系统与表盘,因此其各种编组犹如时钟齿轮齿数与表盘的刻度是符合数学计算机制的。

1.3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以“1”为梯差接力传递

脑脊神经间以“1”为梯差的接力传递是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型式存在。

相邻两条皮神经的分支分布区域相互重叠是显性,脑神经之间丰富的交通支或交通纤维联系属隐性。

交感神经链的存在证明神经信息在其中以“1”为梯差接力传递。

将大脑皮质从中央沟打开,可见其两侧壁上有一些铰链回,大脑皮质各分区之间存在着的复杂往返联系等,证明在中枢也存在以“1”为梯差接力传递的形态学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论是周围神经系统,还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信息传递均存在以“1”为梯差接力传递的形态学基础。

2躯体-中枢-内脏编组计算

2.1胚胎发育决定了躯体-中枢-内脏相关

胚胎发育理论表明:

从二胚层胚盘中上胚层迁移出的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全部置换了下胚层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层即内胚层;从上胚层迁移出的另一部分细胞则形成上、下两胚层之间的第三层细胞即中胚层;在内胚层和中胚层出现之后,上胚层改称为外胚层。

至此形成一个三胚层胚盘,且这三个胚层都来自一个上胚层。

源于外胚层的神经沟在愈合为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沟边缘与表面外胚层相延续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游离出来,形成左右两条神经嵴,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表面外胚层分化为皮肤表皮,神经沟衍化成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5]。

不仅表明皮肤表皮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同源,就功能而论都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推测皮肤表皮与中枢神经——大脑皮质具有对应关系,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在部分,在皮肤真皮、皮下组织与神经系统建立联系中起着“定位”作用。

因为外胚层与中胚层毗邻,所以皮肤表皮编组与中胚层生皮节分化的皮肤真皮编组存在对应关系——皮肤表皮编组代表皮肤编组,生肌节分化的骨骼肌、生骨节分化的骨、软骨和纤维性结缔组织,与皮质下中枢存在隐性对应关系。

即体表皮肤-大脑皮质对应和皮下躯体-皮下中枢对应,叠加为躯体-中枢对应关系。

由离外胚层相对较远的部分中胚层分化的内脏和由内胚层分化的内脏,与神经系统和躯体形成隐性对应关系。

躯体神经与脑神经与脊神经(以下简称“脑脊神经”)对应。

皮下躯体与皮下中枢对应,它们的编组数据用躯体神经与脑脊神经代表。

内脏神经不仅分布于内脏器官,而且伴随躯体神经分布于躯体——简称“躯体交感”,还伴随脑脊神经与中枢联系——简称“脑脊交感”。

总之,三胚层皆源于上胚层和三胚层分化对应关系决定了躯体-中枢-内脏编组对应关系。

就编组数量而言,体表皮肤分区(简称“体皮分区”,隐性存在)与大脑皮质分区(简称“脑皮分区”)相应,二者可合并简称“皮区”;皮下躯体的编组数据用躯体神经代表,皮下中枢的编组数据用脑脊神经代表,二者可合并简称“神经”;“躯体交感”与“脑脊交感”可合并简称“交感”。

这些编组数据中共有的因子称“共有模数”,简称“模数”。

2.2模数编组

脑皮分区-体皮分区、脑脊神经-躯体神经、脑脊交感-躯体交感编组中的模数,分显性模数编组和隐性模数编组。

显性模数编组是指在中枢、躯体、内脏各部神经系统通过解剖发现的基本数据。

隐性模数编组则是解剖难以发现的基本数据,它们由显性模数合成。

2.2.1显性模数编组

2.2.1.1显性模数编组与脑泡分化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神经管前孔尚未闭合时,神经管(板)前端便已经开始膨大,在神经管完全闭合后分化为3个脑泡,进而分化为5个脑泡,最后分化为包括大脑半球、丘脑、中脑、脑桥、小脑、延髓6部分。

4个脑泡用1次、5个脑泡用2次、6个脑泡用1次,组合成显性模数编组6、5、5、4;4个脑泡与5个脑泡合成9,5个脑泡与6个脑泡合成11,分别使用2次,组合成隐性模数编组9、11、9、11与显性模数编组相应。

脑泡分化数量与模数对应关系见表1。

2.2.1.2显性模数编组与胚层分化数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组织学与胚胎学》[5]中“三胚层的发生和分化”内容,参照神经单位的分化数量,整理出胚层分化数量与模数对应关系,见表2。

其中,每个体节又分为生皮节、生肌节、巩节3个,进而分为真皮、皮下结缔组织、骨骼肌、骨(含软骨)和纤维性结缔组织5个层次。

2.2.1.3显性模数编组与大脑皮质-体表皮肤编组数据的关系

解剖发现大脑皮质呈三级编组机制,大级脑叶、中级脑回、小级脑区。

笔者推测在神经信息计算中脑回起中级编组作用,故将Brodmann分区中位于中央前回的“6区后部”编为54区,位于额上回的“6区前部”编为6区,位于额上回的“12区一部分”编为12区,位于眶回的“12区一部分”[2]编为53区,其它不变,则总数由52区增至54区。

当3区分成3a与3b或7区分成7a与7b[1]时多出1区后,总数为55区。

表面暴露的额、顶、颞、枕、边缘5叶为一整体单位;再加上岛叶总数为6叶,构成另一相对整体单位。

额上回辖6、8、9、10、12计5个分区、中央后回辖1、2、3、43计4个分区、扣带回辖23、24、31、32、33计5个分区[2]等。

可见,大级脑叶5与6、中级脑回4与5是显性存在。

推测5与6、4与5是脑叶与脑回的共有模数,则脑叶中4与5、脑回中5与6是隐性存在。

可见,显性模数编组6、5、5、4不仅是脑叶、脑回的模数,而且是脑皮分区54与55的模数。

根据前述体表皮肤与大脑皮质呼应关系,可以推断体表皮肤与此相应也为三级编组机制,其显性模数编组6、5、5、4与大脑皮质相比较而言,是以隐性形式存在。

2.2.1.4显性模数编组与脑脊神经-躯体神经编组数据的关系

与上肢和下肢相关的主要神经皆由4~6对神经根组成:

臂丛前置型由C5~T1加C46对、后置型由C5~T1加T26对、正中神经由C5~T15对[1]或C6~T14对[6]、桡神经由C5~T15对、腰丛由T12~L45对[1]或T12~L56对[7]、骶丛由L4~S46对[1]、坐骨神经与胫神经由L4~S35对、腓总神经由L4~S24对[2]脊神经根组成,表明显性模数4与5、5与6在躯体神经同样存在。

皮下躯体编组与躯体神经编组相应。

因为躯体神经与脑脊神经是躯体与中枢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因此脑脊神经编组与躯体神经编组对应相等,也是不言而喻的。

2.2.1.5显性模数编组与内脏神经编组数据的关系

内脏神经中的胸主动脉神经主要由T1~5神经节5节、内脏大神经起自T5(或T6)~T9(或T10)神经节5节、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纤维起源于上部胸髓5~6节、胃的交感神经来源于脊髓T6~105节、腰内脏神经起自L1~44节、肺丛由T2~5神经节计4节的分支组成等[1],表明显性模数编组6、5、5、4同样是内脏神经的显性模数编组。

2.2.2隐性模数编组

隐性模数编组是笔者通过分析脑皮分区和脑脊神经编组数据的因子发现的。

脑皮分区编组54和55分别是由因子6与9和5与11之积决定的,脑脊神经编组45和44分别是由因子5与9和4与11决定的。

其中的6、5、5、4即是显性模数编组,而与之相应的9、11、9、11则是隐性模数编组。

隐性模数编组之所以呈隐性存在,是因为其中的9与11分别是由4与5和5与6之和形成的。

就是说,在隐性模数编组9、11、9、11中,实际上相当于显性模数编组4、5、5、6循环使用了两次。

在脑泡分化编组、胚层分化编组、脑脊神经编组和内脏神经编组数量中都包含隐性模数编组。

特别说明

因博客系统不支持纯数字文件,故文中所有表格无法上传,请感兴趣者移驾《针灸中国》网站(

3.3中枢经-躯体经-内脏经-整体经

中枢阴阳经对数由进制6决定,中枢阴经辖27穴(每经所辖穴数皆不含并列穴,即1对并列穴合为1穴,下同),中枢阳经辖45穴,共6对中枢阴阳经,简称12经;躯体阴阳经对数由进制9决定,躯体阴经辖18穴,躯体阳经辖30穴,共9对躯体阴阳经,简称18经;内脏阴阳经对数由进制6的3倍、进制9的2倍决定,内脏阴经辖9穴,内脏阳经辖15穴,共18对内脏阴阳经,简称36经;整体经对数由表1中计算进制6、4、5、5与9、11、11、9种数8决定,整体阴经辖81/4穴,整体阳经辖135/4阳穴,共8对阴阳整体经,简称16经。

总称12-18-36-16经。

3.4同面与异面及阴面与阳面经穴

表1中5种进制(6、5、9、11、9)中枢-躯体-内脏栏各自3列中,常量的分子为大、中、小3个数,且大数等于中数与小数之和。

其中,中间数决定阴(阳)经-穴分布于阴(阳)面部分占总数即大数的比例,简称“同面”经-穴;小数即模数列常量的分子,决定阴(阳)经-穴分布于阳(阴)面部分占总数的比例,简称“异面”经-穴;二者之和等于大数即总数。

同面经-穴与异面经-穴数量之比为45/9。

该种经-穴编组型式占进制种数的5/8,故称主导编组。

其中,阴面180∧3穴(135∧3阴穴+45阳穴),阳面252∧5穴(225∧5阳穴+27阴穴)。

3种进制(4、5、11)相应的同面经-穴与异面经-穴数量之比为43/11。

该种经-穴编组型式占进制种数的3/8,故称辅助编组。

主导编组与辅助编组,皆属皮区节段编组。

表注:

※计算数据等于自变量极值与常量之积,其它计算数据从略;★9进制与11进制解剖学数据均值,同相应的经络学数据对应。

3.5每纬穴数与纬数

每纬所辖穴数由计算进制4、5、6和基本模数3与5决定,按所辖穴数从多到少排列,依次命名为六穴纬-五穴纬-四穴纬-三穴纬。

相对而言,躯体上这四种纬数编组呈显性存在,中枢和内脏则为隐性存在。

432穴编组相应的阴纬是阴面180穴按皮区节段编组,阳纬是阳面252穴按皮区节段编组。

六穴纬-五穴纬-四穴纬-三穴纬数量是:

阴纬30-36-45-60,阳纬42-252/5-63-84,合计72-432/5-108-144,均值为36-216/5-54-72。

4躯体各部经线经穴形成机制及432-432∧8穴分布

4.1“经线”排序与经穴数据表示方法

此处“经线”指由横向编组计算机制决定的沿人体各部横向分布的纵向体带[8]形成的经线数量,并非指12-18-36-16经中的任意1整条经。

因此,每条经线上的穴数一般并不等于1条经辖穴数,在指趾末端1个经穴相应的1条支线就相当于1条经线。

下述经线名称为16经名称。

其中,阴督综脉、阳督综脉、阴任冲脉、阳任冲脉,也可依次简称阴督脉、阳督脉、阴任脉、阳任脉,加现有十二经即为十六经。

各部经线数量取决于表1中常量的分子,这些数据多是经线对数,表示阴阳表里1对或位于阴面与阳面的1对。

经线排序自内(身体正中矢状面一侧)向外依次排列。

12-18-36-16经循行及各经所辖穴数另文讨论。

经线所辖穴数统计中:

a∧b相当于a与b之和对应432∧8(440)穴编组数据;a或a∧b中的a对应432穴编组,b表示并列穴数。

并列穴之间用“∧”连接,如:

支沟∧会宗。

432∧8对经穴包括:

现有经穴356对(根据龈交穴不具备理论经穴相应的皮区,气海穴不在编组计算理论经穴的整数寸位上,表1内位于阴面45阳穴中不包括并列穴以及经络学中手三阳经皆行经缺盆、《医宗金鉴》所载经穴不包括眉冲,理论计算编组躯干部足少阴经线为15穴及神经衔接情况,认定龈交、气海、气舍、眉冲、横骨不在12-18-36-16经辖穴之列)、奇穴归经穴40对(其中,薄氏腹针穴位9对)、新穴44对(其中,指端4、趾端5,皆位于相应侧甲缘延长线与甲根切线的交点处)。

4.2皮区节段主导编组躯体各部经线经穴分布及形成机制

4.2.1头部经线经穴分布及形成机制

头部阴面与阳面皆以“7”与“5”为制,形成7线,整合成5条,即阳经4条阴经1条共5条格局。

合计66穴,阴穴16,阳穴50。

5线对应基本模数5,再加表1中常量的分子1循环2次(或常量的分子2拆分为2个1)对应7线。

5线还对应表1中5进制栏常量的分子5,又拆分为(1+4)即常量的分子1与4,形成阴面与阳面皆4对阳线与1对阴线共5对格局。

即(1+4)+1+1=7,整合成1+1+1+(1+1)+(1+1)为5。

阴面:

7线整合成5条,28穴。

阴性1条:

1线──廉泉、承浆、兑端、水沟、素髎、印堂(带点线的为奇穴归经穴)6穴,属阴任冲脉。

阳性6线整合成4条:

2线──禾髎、迎香、睛明、攒竹4穴,3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6穴,4线──颧髎、瞳子髎、丝竹空3穴,5线──太阳1穴,6线──颊车、听会、听宫、耳门4穴,7线──大迎、下关、上关、和髎4穴。

3线6穴及大迎1穴整合成阴督综脉7穴,其它15穴分属于手三阳经各5穴。

阳面:

7线整合成5条,38穴。

阴性1条:

1线──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计10穴,属阳任冲脉。

阳性6线整合成4条:

2线──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计7穴,属太阳经;3线──临泣、当阳、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计7穴,属阳督综脉;4线──本神、头维、率谷与5线──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整合成1条7穴,属少阳经;6线──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与7线──角孙、颅息、瘛脉,整合成1条7穴,属阳明经。

4.2.2颈项部经线经穴分布及形成机制

阴面3线,阳面4线。

合计11穴,阴穴2,阳穴9。

阴面3条经线对应表1中常量的分子1与2,阳面4条经线对应表1中常量的分子1循环2次和常量的分子2。

阴面:

5穴。

1线──天突1穴,属阴任冲脉;2线──人迎、水突、缺盆3穴,属阴督综脉;3线──扶突1穴,属手阳明经。

阳面:

6穴。

1线──大椎1穴,属阳任冲脉;2线──天牖、翳风2穴,属手太阳经;3线──天窗、天容2穴,属手少阳经;4线──天鼎1穴,属手阳明经。

4.2.3颈项躯干结合部经线经穴分布及形成机制

阴面5线,阳面3线。

合计11穴,阴穴4,阳穴7。

阴面以基本模数5(4+1)为制,阳面以基本模数3为制。

阴面:

5穴。

1线──璇玑,属阴任冲脉;2线──俞府,属手少阴经;3线──气户,属阴督综脉;4线──气云(新穴加下划线,气户与云门连线中点。

下类同),属手厥阴经;5线──云门,属手太阴经。

此属颈胸结合部。

阳面:

6穴。

1线──秉风、定喘,属太阳经;2线──天髎、肩中俞,属少阳经;3线──巨骨、肩井,属阳明经。

每线2穴,前穴为由躯走头,后穴为由头走躯。

此属项背结合部。

4.2.4躯干部经线经穴分布及形成机制

阴面与阳面5对经线。

合计182∧2穴,阴穴80∧1,阳穴102∧1。

以基本模数5为制,对应表1中5进制常量的分子5,分拆为(1+4),形成阴面阳经(下行)1线阴经(上行)4线,阳面阴经(上行)1线阳经(下行)4线,计5对阴阳表里经线格局。

阴面:

82∧1穴。

1线──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计19穴,属阴任冲脉;2线──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计15穴,属少阴经;3线──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乳不,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计18穴,属阴督综脉;4线──子宫∧子肠、水提、巨结、外提、通便,风点(上脘旁开3寸,腹针名:

上风上点)、胃胆(腹针穴位,左侧:

胃下垂,右侧:

胆囊)、血门、承明、容月,期门、乳食、天池、屋周、库中,计15∧1穴,属厥阴经;5线──府舍、提托、腹结、提宫、大横,提胃、腹哀、治肝、明下、日月,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计15穴,属太阴经。

1线为1+6×3制,3线为6×3制,2线、4线、5线为5×3制。

躯干部阴面经脉经穴与神经节段对应关系见表2。

阳面:

100∧1穴。

1线──长强,腰俞、腰奇、十七椎、阳关、下极俞,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计16穴,属阳任冲脉;2线──大韫、风韫、肺韫、厥阴韫、心韫、督韫,膈韫、胰韫、肝韫、胆韫、脾韫,胃韫、三焦韫、肾韫、气海韫、大肠韫,关元韫(17夹脊穴新名)、小肠韫、膀胱韫、中膂韫、白环韫(四髎新名)、会阳,计22穴,属太阳经;3线──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胰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计21穴,属阳督综脉;4线──肩外俞、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胰辅、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气海辅、腰宜,关元辅、小肠辅、胞肓、胞秩、秩边,计21穴,属少阳经;5线──上角(胸外上角,第1肋间隙,中府外)、风助、肺助、辄筋∧渊腋、心助、督助,膈助、胰助、肝助、胆助、脾助,胃助、章门、带脉、京门、京五,五枢、维道、维居、居髎,计20∧1穴,属阳明经。

1线为1+5×3制,2线为6×2+5×2制,3线、4线为6+5×3制,5线为6+5×2+4制。

2~5线平均21穴。

躯干部阳面经脉经穴与神经节段对应关系见表3。

 

4.2.5臂腿部经线经穴分布及形成机制

阴面与阳面3对经线。

合计95∧6穴,阴面:

阴穴35∧2,阳面:

阳穴60∧4。

臂腿部以基本模数3为制,阴面与阳面各有3条经线形成3对阴阳表里经线。

臂部阴面:

阴穴18。

1线──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计2个经段6穴,属手少阴经;2线──天泉、泉泽、曲泽,郄门、间使、内关,计2个经段6穴,属手厥阴经;3线──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计2个经段6穴,属手太阴经。

臂部阳面:

阳穴30∧1。

1线──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胁肩支线:

大包、大天、天宗、天曲、曲垣,计2个经段10穴,属手太阳经;2线──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肘尖,天井、清冷渊、消洛、臑会、肩髎,计2个经段10∧1穴,属手少阳经;3线──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计2个经段10穴,属手阳明经。

腿部阴面:

阴穴18∧2。

1线──复溜∧交信、筑宾、阴谷,阴渠、五里、阴廉,计6∧1穴,属足少阴经;2线──三阴交、漏谷、地机,曲泉、阴包、急脉,计2个经段6穴,属足厥阴经;3线──蠡沟、中都、阴陵泉∧膝关,血海、箕门、冲门,计2个经段6∧1穴,属足太阴经。

腿部阳面:

阳穴30∧3。

1线──承扶、殷门、殷浮、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计2个经段10∧1穴,属足太阳经;2线──环跳、风市、中渎、阳关、膝缝(膝外侧面中央,膝关节骨缝处),阳陵泉、外丘∧阳交、光明、阳辅、悬钟,计2个经段10∧1穴,属足少阳经;3线──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阑尾、上巨虚、条口∧丰隆、下巨虚,计2个经段10∧1穴,属足阳明经。

4.2.6手足部经线经穴分布及形成机制

阴面3线,阳面7线整合成3条。

合计66穴,阴面:

阴穴24,阳面:

阳穴42。

阴面以基本模数3为制,与臂腿部手足三阴经对应;阳面与头部相应为7线,整合成3条与手足三阳经对应。

手部阴面:

阴穴9。

1线──神门、少府、少冲,1个经段3穴,属手少阴经;2线──大陵、劳宫、中冲(中指桡侧端),1个经段3穴,属手厥阴经;3线──太渊、鱼际、少商,1个经段3穴,属手太阴经。

手部阳面:

阳穴18。

1线──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1个经段5穴,属手太阳经;2线──关冲、液门、中渚、阳池,3(支)线──桡冲(四指桡侧端),计1个经段5穴,属手少阳经;4(支)线──尺冲(中指尺侧端)1穴,属督综脉;5(支)线──尺阳(示指尺侧端)1穴,属督综脉;6线──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1个经段5穴,属手阳明经;7(支)线──尺商(拇指尺侧端)1穴,属督综脉。

指端穴位见图1、图2。

足部阴面:

阴穴15。

1线──肾泉(小趾胫侧端)、膀胱、水泉、大钟、太溪,计5穴,3穴属足少阴经,2穴属任冲脉;2线──肝源(三趾胫侧端)、涌泉、然谷、商丘、照海,计5穴,3穴属足厥阴经,2穴属任冲脉;3线──隐白、大都、太白、公孙、中封,计5穴,3穴属足太阴经,2穴属任冲脉。

足部阳面:

阳穴24。

1线──昆仑、仆参、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计7穴,5穴属足太阳经,2穴属督综脉;2线──申脉、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3(支)线──胫窍(四趾胫侧端),4(支)线──腓冲(三趾腓侧端),计8穴,5穴属足少阳经,3穴属督综脉;6线──解溪、冲阳、太冲、行间、胃井(二趾胫侧端),7(支)线──大敦,5(支)线──陷谷、内庭、厉兑,计9穴,5穴属足阳明经,4穴属督综脉。

4.3皮区节段辅助编组阴面与阳面穴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