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30827653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箴言(zhēn)冰雹(báo)计日程功完璧归赵

B.毗邻(pí)笑靥(yè)既往不咎揭杆为旗

C.木讷(nà)肄业(yì)举止安祥破釜沉舟

D.狡黠(xié)筵席(yán)竭泽而渔默守成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辨别筹码颠簸秣马厉兵B.忽略题词肄业优哉悠哉

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D.伏法寂寥任性对薄公堂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的一项是()(3分)

A.钱学森,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xx年10年31日上午在京逝世。

B.我的心思却不在挖野菜上,而是借挖野菜之机享受春光的明媚:

一会儿采野花;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追飞鸟。

C.这场在德国掀起的“查税风暴”已开始刮向法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

这些国家纷纷自行或联合起来对逃税行为展开调查。

D.其中最使人扼腕的是,许多名园里的木制联匾不见了(石刻却大抵幸存,因为搬起来较为困难),至今没有很好地恢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经过多轮角逐,奥巴马最终战胜共和党人罗姆尼继任美国总统。

B.中国航天战略蓝图:

xx年前,实现登月,既而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C.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定有原因。

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B.深圳民营医院有70家之多,数量超过公立医院,已成为国内民营医疗开放程度最高、服务份额最大的城市。

C.作为一名武警官兵,我决心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净化灵魂、完善自我,自觉坚持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用出色的工作成绩报效国家和人民。

D.“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日前首次对位于银河系核心部位的巨型黑洞进行了观测,并抓拍到该处发生的一次爆发事件。

6.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你这样苦。

我不该引你讲起这些话。

我太自私了。

你的处境比我的苦得太多……”这是瑞珏说的话。

她为自己逼梅说出与觉新的恋情而感到后悔,她恳求梅原谅,并要梅认她为妹妹。

梅被瑞珏的真情感动了,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家》)      

B.祸不单行,继元妃去世、宝玉失玉之后,王子腾在进京拜相的路上竟因风寒身亡。

贾政又升了江西粮道。

即将赴任之时,贾母郑重地和他说起宝玉的病只有娶一个金命的人为他冲喜才能好。

袭人听说这件事后,深怕一件喜事会伤害三个人。

贾母等人也踌躇起来。

幸亏王熙凤想出一个“调包计”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红楼梦》)  

C.刘备起兵讨伐曹操,令陈琳起草檄文,文章历数了曹操的罪状,把曹操骂得一无是处,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被奚落了一番,并号召各州兵马起来反曹。

时逢曹操患头风,陈琳起草的讨曹檄文使得曹操发汗而病愈。

(《三国演义》)                  

D.爱斯梅拉达带着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

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误闯入“奇迹王朝”。

按“奇迹王朝”的法律,甘果瓦将被绞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给他。

爱斯梅拉达出人意料地宣布愿意做甘果瓦的“妻子”。

甘果瓦获救后,爱斯梅拉达只供他食宿,不准他近身。

(《巴黎圣母院》)

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

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

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

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7.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8.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

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

世居广陵,家甚寒微。

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

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

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

文帝益以此知之。

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

“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

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

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

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

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

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

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

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

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

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

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

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僧珍曰:

“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当速反葱肆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

“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

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

常以私车辇水洒御路。

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

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

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

因醉后取一柑食,武帝笑谓曰:

“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

”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

谥曰忠敬。

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妖贼唐宇之寇东阳    寇:

侵犯  

B.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    领:

率领

 C.因命按行城西空地      按:

巡行  

D.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

掌管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3分)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

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吕僧珍在任期间,对属下公平有礼,对亲人也不徇私情。

他的父亲哥哥和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D.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

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

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4分)

 

(2)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4分)

 

(3)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4分)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2分)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分)

(3).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子曰:

“,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2)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3)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先进》)

(4),,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5),,: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四、(21分)阅读文章,完成16-19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

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

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

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

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说:

“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

”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6.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分点概括。

(6分)

 

17.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

试简要说明。

(4分)

 

18.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谈谈你的看法。

(7分)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五、(15分)

2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5分)

(1)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3)许慎的《说文解字·老部》中称:

“孝,善事父母者。

请你写一段文字,就现代社会里如何传承“孝”文化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200字左右。

 

六、(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一块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阳融化得只剩小小一块。

冰感叹道:

“沙漠是冰的地狱,北极才是冰的天堂。

沙对冰说:

“冰在沙漠里才最珍贵,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你从上面的文字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在正确理解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高二语文期中联考参考答案

12.C(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原文不符。

13.

(1)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返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4分。

译出大意给1分,“督”“书”“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吕僧珍离家已久,上奏表请求回去扫墓,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于是授予他南兖州刺史的官职。

(4分。

译出大意给1分,“去”“荣”“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3)只有吕僧珍知道其用意,于是私下准备好几百只船桨。

(4分。

“独”“因”“指”句意各一分)

14.

(1)衬托望海楼的高峻。

(2分)

(2)空间时间(2分)

(3)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之静又形成对比。

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

(4分)

15.略

16.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

(6分)

17.(4分)①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2分)②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为人类研制出了一种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的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

(2分)

18.(7分)示例:

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继承发展。

①在“抗疟”这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无怨无悔,锲而不舍。

经过190多次失败,才提取出青蒿素,这表明要想成功,需要经得住挫折和失败,要不惧艰难,坚持不懈,刻苦努力。

②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③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证明了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研究,可以取得成功,造福于人类。

(观点2分,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9.CE(4分)(A.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

B.文中说的是“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D.“双氢青蒿素”不是从天然青蒿素中提纯而来,而是人工合成药物。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

在梁文帝(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

身长七尺七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

唐宇之进犯东阳,梁文帝(萧顺之)率兵东讨,让僧珍主管行军各局的事务。

僧珍家在建阳门东,自从领受命令担当职务后,每天从建阳门过,都不进自己家门。

梁文帝(萧顺之)因此对他更加了解信任。

司空陈显达出兵沔阳北,看到他而招呼他人座,对他说:

“你有贵人相,最终也不会遭贬抑,要好好努力。

”(南齐)建武二年,北魏的军队南侵,五路大军同时进击。

梁武帝率军援救义阳,吕僧珍跟随在军中。

长沙的宣武王当时作梁州刺史,魏军围攻几个月,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了。

武帝想派使者到襄阳,希求得到梁州的音讯,众人没有谁敢去。

吕僧珍却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当天就独自驾着一条船上路。

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武帝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把他当作得力的亲信。

吕僧珍私下里养敢死兵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武帝很注意召集勇武的猛士,士大夫和普通百姓都紧紧跟随他,手下会集了一万余人。

武帝于是令人在城西的空地巡行,准备在那里建屋千间做这些人的住所。

砍伐了很多竹木,沉到檀溪中,堆积的茅草像山丘一样,都没有用到。

只有吕僧珍知道其用意,于是私下准备好几百只船桨。

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用茅草盖顶,都很快就完成了。

大军将要出发,各位将领需要很多橹,吕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每只船给两只,争抢才得以停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