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2650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载:

“(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群公尽惧,

唯太公疆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纣决战)。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大多数周人仍敬信天命B.周武王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功

C.周武王是最高唯一决策者D.周王的决策会听取政治经验丰富臣子意见

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

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

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

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

这反映出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4.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

“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

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5.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

而是战胜国”。

你认为导致战胜国“不满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实际上仍在闭关锁国D.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6.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

用”,“(太平天国胜利后)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害人之物为禁。

今后……还

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

这表明太平天国政权

①反对西方国家支持清政府②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

③反对外国人侵略中国④希望西方各国与太平天国结成同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7.近代某条约规定:

“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

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

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著名学者萧功秦指出:

“从清末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

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

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

一从本质上看,清末三个阶段改革

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减弱B.顽固派势力远远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9.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

“胶州亡矣,

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

B.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C.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D。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10.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

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

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2.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

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

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

判断正确的是

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3.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年)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

“呜呼!

自隋以后,名称

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此段材料反映了

A.少数民族内迁,冲击了汉族的宗法制度B.隋以后少数民族人物的成就超过汉族

C.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中国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

14.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

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15.《国富论》写到:

“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

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

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

……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

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

”100

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16.“1530年以降,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

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

……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

是主要威胁了,……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

货币的时代潮流。

”上述材料能够佐证

A.商业革命催生了中国的贸易逆差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有利的地位

C.价格革命引发了中国的社会巨变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根据表中数据判断,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是

1865年——19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

时间

进口数(单位:

两)

出口数(单位:

两)

平衡

1865年

55,715,458

54,103,274

-1,614,184

1875年

67,803,247

68,912,929

+1,109,682

1885年

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95年

171,68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905年

447,503,943

377,338,166

-94,165,777

A.民族企业发展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加B.列强对中国原材料展开疯狂地掠夺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外贸易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18.读下图,E至F所属阶段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是

 

A.洋务运动的破产B.甲午战争的失败

C.戊戌变法的兴起D.革命思想的传播

19.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

画: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

沪上素号

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

”这实际上反映了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20.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被曾誉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

“铁路总裁”。

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中心任务。

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

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

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

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

22.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3.孔氏族规中规定:

“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笞责三

十。

甚,革胙(祭品)除派。

至大反常,处死,……”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合乎三纲五常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

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

24.宋代程颢、程颐和张载都强调说,“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

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其主张都基于

A.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B.宋朝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有编订族谱的习惯

D.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

25.顾炎武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

的是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26.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7.《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

“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

辞有术”。

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

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28.下列连线,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彩帛画——《人物龙凤图》

B.西晋时期——人物画——《女史箴图》

C.唐朝时期——山水画——《送子天王图》

D.宋朝时期——文人画——《山径春行图》

29.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

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

新”表现的是

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

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

30.在汉、徽剧基础上,揉和昆曲、秦腔等优秀艺术成分,形成京剧。

京剧成熟的时期是在

A.乾隆年间B.嘉庆年间

C.同治、光绪年间D.宣统年间

二、综合题(包括3小题,31题16分,32题13分,33题11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引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万不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

【材料三】

驱除鞑虏。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

(二)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创立民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四)平均地权。

……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代表近代中国哪个阶级的什么政治派别的主张?

(6分)

 

(2)材料一的基本主张有哪两点?

能否落实?

原因何在?

(4分)

 

(3)材料二的主张的根本缺陷何在?

这导致了什么结局?

(2分)

 

(4)材料三作为革命纲领的弱点是什么?

这导致了什么结局?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利黑暗四字来抹杀?

【材料二】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宴,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洋务派开始在通商口岸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如1861年,中国第一个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立;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差不多同时,一些民用企业也相继成立。

【材料四】

中国洋务派从鸦片战争中以朦胧的非系统的形态,萌动着对域外文明的新知,洋务运动在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同时,积极的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立北京同文馆、1865年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均开有关教育之先河。

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同时也扮演着清王朝的掘墓人。

故有论者讽刺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改造中国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并联系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

(4分)

 

(2)材料二为我们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1分)

 

(3)材料三中“近代企业”的含义是什么?

(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带有近代性质的企业为什么最早在通商口岸出现?

(2分)

 

(4)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洋务派是“种豆得瓜”?

(3分)

 

(5)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守旧与创新”的主题,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含义?

(2分)

 

33.民国时期存在三大财团华北财团、江浙财团、华南财团,其中江浙财团资本最为雄厚、

所属工商金融机构最多、与政权的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在民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产生、发展与衰弱,在民族资产阶级中极具代表性,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中国遭受的

曲折与困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晋商”,也有“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早在1403年,就是明成祖的时代宁波人就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邮局,叫做民信局。

那个冷兵器时代,运送货物都要找当时的镖局运送的。

当时的民信局书信、报刊、银票都可以邮递,同时兼送货物。

人家凭什么把书信、契约交给你?

因为宁波商人的信用是绝佳的,非常注重信用。

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诺千金似的信用……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郎咸平《天下宁波帮诚信、团结、现代商业意识》

【材料二】

江浙财团最早的雏形是宁波商帮。

“宁波帮”源于宁波而成于上海。

鸦片战争后,宁波人开始向上海进军,最初主要从事商业、沙船运输业和钱庄业,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经济的进一步入侵,“宁波帮”又向近代工业企业和新式银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帮”还扩展该帮成员,其联络对象由宁波籍扩大到浙江、江苏籍,甚至包括安徽籍,因此“宁波帮”演变扩大为“大宁波帮”——“江浙财团”。

1904年,清廷户部尚书鹿钟麟奉谕组建大清户部银行,因国库空虚,邀请民间资本入股,原受邀的山西票号一致拒绝入股,结果使户部银行由江浙绸缎商筹办。

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资本扩充至一千万两,大部分由江浙商人掌握。

至中华民国初期,江浙籍人士控制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界最重要的力量,江浙财团至此正式崛起并达到鼎盛时期。

【材料三】

“江浙财团”投资人和主办人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些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官僚,出身于买办,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少集团带有较浓厚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倾向,但其民族资本成份则是主要的。

其代表人物曾表现过一定程度的反帝﹑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他们中某些人支持过广东革命政,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工人运动的高涨,又表现了较强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特别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使他们感到恐惧。

当蒋介石准备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许多人站到了蒋介石一边。

【材料四】

江浙财团希望南京政府能够实现国内的统一和稳定,取消外国企业在华的经济特权,虽然蒋介石与其有共同点,但蒋介石主政期间致力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对于江浙财团所掌握的银行业这样的命脉行业,是必定要将其纳入国家的控制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的威胁日益临近,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程度日渐加深,至1935年时,全国2566家银行有1971家被国民政府控制,江浙财团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它们中许多银行和企业被兼并﹐逐步地沦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

这种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江浙财团开始瓦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宁波帮”兴盛的具体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浙财团”在近代崛起并达到鼎盛的主要因素(3分)

 

(3)请你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评“江浙财团”(2分)

 

(4)联系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江浙财团在近代发展受阻并最后瓦解的主要因素。

(2分)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1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B

D

B

B

D

A

C

B

B

B

C

D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B

A

A

C

D

D

D

A

B

D

B

C

 

31.

(1)材料一是农民阶级太平军的主张、材料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2)其一是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其二是实行公有的圣库制度(或者答绝对平均分配生活资料);不能落实;因为绝对平分土地和圣库制度都是空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落实。

(3)材料二的根本局限是只学习西方科技,不触动封建体制,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结局是导致洋务运动最终破产。

(4)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民权主义不敢放手发动广大群众,民生主义缺乏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结局是导致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使革命失败。

32.

(1)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没有用资产阶级思想彻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答任2点2分)理由: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创造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

(任答2点得2分)

(2)手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近代工业落后。

(1分)

(3)含义使用机器生产。

(1分)原因通商口岸外国势力最早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比较早;交通便利。

(2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了新式人才,冲击了旧思想、旧观念,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分)

(5)理解守旧是指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创新是指洋务运动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分)

33.

(1)兴盛原因引进西方工商理念,具有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商人讲信用;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3分)

(2)崛起原因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竞相在中国开设银行工厂,大量输出资本,刺激了江浙商人投资近代工业和金融业②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⑤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3)评价江浙财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其成员主要是民族资本家,因而一开始就受到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具有革命性;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又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因而斗争又具有妥协性。

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分)

(4)受阻及瓦解原因①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及经济统制政策;②官僚资本的挤压;③帝国主义的压迫(日本侵略的加剧)(2分,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民族独立是实业救国的前提(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