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6483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1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docx

品德与情意古格言陈树渠纪念中学

第一部分:

品德與情意──古格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語出《易.乾》。

自然規律的運行,從來不知疲倦。

君子應該以此為榜樣,自強勉力,奮鬥不息。

孔穎達疏:

“萬物壯健,皆有衰怠,唯天運動,日過一度。

蓋運轉混沒,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

”“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故云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強勉力不有止息。

行,運行,運動。

 健,強健。

引申為不懈怠,不停息。

2.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語出《書.旅獒》。

3.好學近乎知,知耻近乎勇。

語本《禮記.中庸》。

喜歡學習的人,離聰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離勇敢也就不遠了。

4.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語出《禮記.大學》引湯《盤銘》。

像每天盥洗一樣清洗自己的思想,真誠地使自己的思想一天有一個新面貌,再一天還要有個新面貌。

孔穎達疏:

“苟,誠也。

這是盥洗用具上的銘文。

表達方式儘管有些叠床架屋,但從反覆加強的語氣中,每天必須反躬自省、天天應該獲得長進的思想得到了特別強調。

5.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語出《禮記.曲禮上》。

遊玩休息不可以沒完沒了,個人的要求不能不加節制,奮鬥目標任何時候都不能認為滿足,享樂、高興不應失去控制。

 陸德明釋文:

“敖,遨遊也。

從,放縱也。

”極,極點。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語出《老子》四十四章。

克服無止境的貪慾,就會避免羞辱;走路知道適當的休息,就不會精疲力盡。

 殆,疲憊。

老子認為人的要求和行為都必須恰如其分,不能超越自己應該和可能的範圍。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語出《老子》五十六章。

聰明的人不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並不聰明。

 知,同“智”。

8.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語出《論語.學而》。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人謀事沒有盡力嗎?

同朋友交往不誠實嗎?

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沒有溫習嗎?

邢昺疏:

“弟子曾參嘗曰:

‘吾每日三自省察己身,為人謀事而得無不盡忠心乎,與朋友結交而得無不誠信乎,凡所傳授之事而無素不講習而妄傳乎。

’”

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語出《論語.里仁》。

看見賢德的人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內心自我審察,看有沒有同他一樣的毛病。

 何晏集解引包曰:

“思與賢者等。

這是孔子勉勵人培養高尚德行的話。

古人尚見賢思齊,今人有見不賢而思齊者,不知內心有何自省?

10.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語出《論語.陽貨》。

吃飽了飯,整天什麼事情都不做,不行啊!

 邢昺疏:

“言人飽食終日,於善道無所用心,則難以為處矣哉。

這是孔子批評不學習的人的話。

孔子說,與其這樣,不如去做下棋擲采的遊戲。

11.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語出《孟子.告子下》。

上天將把重任降到某人身上,必定事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腸胃,疲乏他的身子,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能力。

 趙岐注:

“天將降下大事以任聖賢,必先勤勞其身,餓其體而瘠其膚,使其身乏資絕糧,所行不從拂戾而亂之者,所以動驚其心,堅忍其性,使不違仁,困而知勤,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

” 任,責任,擔子。

 曾,同“增”,增加。

12.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語出《莊子.天地》。

認識到自己愚笨的,並不是最愚笨的人;知道自己迷惑糊塗的,並不是最糊塗的人。

最糊塗的是一輩子都無法認清事物的人;最愚笨的是一輩子都無法聰明一點的人。

 成玄英疏:

“惑,迷也。

”“靈,知(智)也。

13.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已。

語出《淮南子.繆稱》。

時間不斷流逝,但仍然不倦地求取進步,忘記了年歲增長的衰老降臨於自己。

 日,時間,光陰。

 滔滔,滔滔流水,比喻時光流逝。

 自新,自我進步。

 及,到來

14.人必其自愛,然後人愛之;人必其自敬,然後人敬之。

語本漢代揚雄《法言.君子》。

人必須自愛,然後別人才愛他;人要自己敬重自己,然後別人才敬重他。

15.知而不言,是不忠之臣;不知而言,乃不智之臣。

語出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崔慧景傳附崔偃》。

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保持沉默,不是忠心耿耿的臣屬;不了解情況而隨便亂說,是愚蠢的臣屬。

南朝齊時,崔偃的父親崔慧景因與江夏王蕭寶玄一起反對暴君東昏侯蕭寶卷,被殺,齊和帝蕭寶融即位後,崔偃上疏為其父及江夏王之死鳴寃。

這是他疏文中的兩句話,以表明自己伸張正義,為國盡言。

16.安得廣厦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語出唐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哪能得到千萬間寬闊的大屋子,遮蔽天下窮苦的讀書人,使他們都高興?

 安,哪。

 廈,大屋子。

 庇,遮蔽。

 寒士,貧窮的讀書人。

 歡顏,高興。

 

17.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語出唐代韓愈《進學解》。

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進,由於貪耍而荒廢;德行由於深思熟慮而有成就,由於要求不嚴而敗壞。

 嬉,嬉遊,貪耍。

 行,德行。

 隨,因循,要求不嚴格。

18.人患不知其過。

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

語出唐代韓愈《五箴序》。

人害怕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既然知道自己有過錯而又不願意改正,是懦弱的表現。

19.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長。

語出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梁紀七.武帝大通元年》。

了解自己的短處,但不掩飾別人的長處。

這是作者讚揚湛僧智的話。

湛僧智“忘其積時攻戰之勞,以授一朝新至之將”,“忠且無私,可謂君子矣!

20.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

語出宋代楊萬里《庸言》。

人做好事,百件不算多;人做不好的事,一件就不算少。

百,極言其多。

 一,極言其少。

第二部分:

積累與感興──古詩文誦讀材料

垓1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2氣蓋世3,時不利兮騅不逝4。

騅不逝兮可奈何5,虞6兮虞兮奈若何7!

 

一作者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祖先是戰國時楚國的貴族。

秦末群雄並起,項羽率兵起義,屢破秦軍。

秦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他和另一支起義隊伍的領袖漢王劉邦爭天下。

楚、漢兩軍相爭五年,最初漢軍屢為楚軍所敗,後來卻反敗為勝。

最後一戰,楚軍被圍於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兵少糧盡,楚軍瓦解,項羽逃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自殺。

二背景資料

這首詩是項羽被圍於垓下時所作的。

當時項羽被漢軍重重包圍,夜中聽到四面傳來漢軍高唱楚歌的歌聲,驚異漢軍中楚人之多,疑心自的根據地楚國已被漢軍佔領,於是披衣起來,坐在帳中飲酒,慷慨悲歌。

項羽把這首歌自吟數遍,在他身邊的愛妾虞姬也跟他一起吟唱。

在他身邊屈指可數的士卒,聽後泣不成聲。

項羽在突出重圍後,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在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邊自刎。

其實項羽至死仍沒有認識到他失敗的真正原因,最後還說:

「今天被困在這裏,乃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之過。

」項羽的失敗並非偶然。

他雖勇武過人,但缺乏遠見,又不善於用人,亦不能順應民心,終於陷入孤立,戰敗自殺。

三注釋

1.垓:

該。

2.兮:

奚。

語助詞,相當於「啊」。

3.氣蓋世:

才能、功績等超越同一時代的人。

4.騅不逝:

戰局不得利,坐騎不能衝出重圍。

騅:

錐。

毛色青白相雜的馬。

這裏指跟隨項羽多年的戰馬。

逝:

奔馳。

5.可奈何:

可以怎麼辦?

6.虞:

項羽的侍姬,姓虞,故稱為虞姬。

7.奈若何:

該為你作甚麼安排呢?

若:

你。

四賞析重點

這是一曲末路英雄的悲歌。

項羽在八年的領兵生涯中,所向披靡,身經大小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但如今被圍在垓下,耳聞四面楚歌,面對愛妾虞姬,憤慨之情難以抑制,深深覺得命運弄人。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不僅自誇力氣大,足可以拔山,也表現了他叱吒風雲,逐鹿中原的蓋世英雄氣概,但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

「時不利兮騅不逝」,項羽慨歎時運不濟,連自心愛的烏騅馬也不能再馳騁。

烏騅馬不能再馳騁疆場,其實也就意味自事業的終結。

不但事業終結,就連自身邊最親近的人也不能保護。

「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對愛姬最後絕望的呼喚,亦是自痛苦的反問。

據說虞姬聽罷這首歌,也立刻和唱了一首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歌罷即當場自殺。

且不管這是真是假,但這悲淒場面,已成為後世很多小說戲曲的題材。

這首詩的首句,是項羽發自內心深處的一聲長嘯,追述自一生的功業,氣勢磅礡。

接三句語氣一轉,感歎天時對他「不利」,「騅不逝」三字在兩句重複,反映了他無可奈何的沉重心情;「虞兮」二字重疊使用,充滿了傷感的情調。

詩的每一句都以「兮」字加強語氣,增強詠嘆的色彩。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項羽陷入絕境的悲涼心境,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末路英雄的悲哀。

無論歷史對項羽的評價怎樣,從藝術的角度看,他在這首詩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悲壯情懷,已足以感動後世無數的讀者。

【跟進活動】

1.錄影帶欣賞:

《穿梭三千年:

項羽》,光啟社製作;公共電視小組監製。

台北: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1989。

2.閱讀:

《漫畫中國的歷史:

v.2.項羽與劉邦之戰》,牛頓編譯中心編譯;王明蓀等審訂;蔡志忠監修。

台北:

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

 

【想一想】

1.請舉出一則發生在香港的新聞,事件中的人物你認為可稱得上英雄。

請簡單說說事件經過,並談談你的感受。

2.你最喜歡哪個古代或現代的英雄?

為什麼?

江南佚名(漢樂府)

江南1可採蓮,蓮葉何2田田3。

魚戲4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一作者簡介

樂府產生於漢代。

武帝時設有「樂府」這一個官方機構,負責採集民間歌謠,製成樂章,在宮中唱誦,作為皇帝的娛樂。

後來人們把「樂府」所整理的歌辭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樂府詩因採自民間,故亦稱為「樂府民歌」。

漢代以來,許多作家也模仿樂府民歌的風格創作詩歌,樂府詩遂有民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

「樂府」漸成一種文學體裁。

二背景資料

江南水域遼闊,湖泊星羅棋布,每到夏秋之際,綠荷飄香,蓮房結子,正是江南青年男女採蓮的季節。

他們坐在特製的木盆裏,浮在綠荷掩映的水面上,一邊採摘,一邊唱歌。

這首詩便是江南民間採蓮時所唱的歌。

三注釋

1.江南:

泛指長江以南的地方。

一說秦漢時期的江南,專指今湖北南部和湖南、江西一帶。

2.何:

多麼。

3.田田:

茂密,形容荷葉浮在水面,一片連一片的樣子。

4.戲:

嬉戲。

四賞析重點

這首詩描寫了江南的採蓮季節,荷塘蓮葉茂密,魚兒在蓮葉間嬉戲的情景,反映出江南的美麗風光和採蓮人的愉快心情。

詩一開始首先從廣大的江南說起,指出「江南可採蓮」。

江南湖澤盛產蓮花,層層的蓮葉在清澈的水面上延伸到遠方,在讀者面前展示出一個寧靜而廣闊的空間,接再把讀者的視線移到眼前的一方碧波綠意。

「蓮葉何田田」,「田田」是疊字式的形容詞,指蓮葉的茂密和搖曳挺拔的風姿,音韻優美。

這句也和上句的「可」字互相照應。

「可」是適合、正好的意思,蓮葉是如此茂盛,蓮房也一定是結滿蓮子,正好採摘了。

第三句把讀者的目光由水面的蓮葉帶到水中的小小游魚。

詩中「魚戲蓮葉」重疊了五次。

這樣寫,活現了調皮的魚兒,穿梭嬉戲於蓮葉之間的情景,牠們時而於這裏擺尾,時而於那裏嬉戲,東、西、南、北間,以「魚戲蓮葉」的重疊,各成一句,旋律一經反覆後,產生了一種迴環不息的音樂感在讀者腦中迴盪,交織成一幅聲容並茂的採蓮圖:

蓮葉滴翠,碧波清澈,不然怎能看到魚兒掠游的姿態;魚游作樂,採蓮人亦心情愉快,輕快的歌聲飄盪於空氣之中。

樂府是歌唱文學,這首詩本也是可以唱詠的,它屬於樂府中的「相和歌」。

所謂「相和歌」,是指由兩人唱和,或一人唱、眾人和唱的歌曲。

這首詩前三句是「唱」的部分,因景生情,唱出了採蓮人的喜悅;接四句是「和」的部分,句子簡明、清晰,將「魚戲蓮葉」作不同方位的重疊,一唱三歎,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之美。

這正是民歌的風味及藝術特色。

【跟進活動】

1.在小息時細心觀察一下同學們玩耍的情況,要注意他們面部的表情和發出了甚麼聲音。

仿照本詩的形式把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寫下來。

2.試到水族箱前觀察一下魚兒游動的情況,然後說說你感到魚兒的心情是怎樣的?

【想一想】

1.試描述一下孩子們玩「捉迷藏」時的動作和心情。

2.你心情暢快時會怎樣抒發你的情緒?

會不會比平日多了說話和手舞足蹈呢?

為甚麼?

七步詩曹植

煮豆持1作羹2,漉3豉4以為汁。

萁5在釜6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7何太急。

 

一作者簡介

曹植(公元192—232),字子建,魏武帝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少年聰穎異常,工於詩文,深得曹操寵愛,被譽為「才高八斗」;但由於恃才傲物,任性而為,後來漸漸失寵。

他與曹丕爭奪世子位失敗後,在文帝和明帝(曹丕長子曹叡)兩朝都得不到重用,最後抑鬱而死,年僅四十一歲。

曹植的詩,無論古詩和樂府,都很有成就。

他的詩流傳約八十首,抒情、說理、寫景、贈答各種題材俱備,並以五言為主,大都詞采華茂,語言精煉,情感熱烈,慷慨動人。

二背景資料

據《細說新語》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父親一直偏愛才華出眾的弟弟曹植總是心懷忌恨,於是令曹植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不成就要殺掉他。

語音未落,曹植便說出六句詩來,因被限定在七步內作成此詩,故後世稱之為《七步詩》。

曹丕聽了這首詩後,深有慚色,因此打消了殺害兄弟的念頭。

三注釋

1.持:

拿來。

2.羹:

糊狀的湯。

「持作羹」,一作「燃豆萁」。

3.漉:

鹿。

過濾。

4.豉:

侍。

一作「菽」,豆類的總稱。

5.萁:

其。

豆梗,曬乾後用來作燃料。

6.釜:

古代的煮食用具,相當於今天的鍋。

7.煎:

煎熬。

四賞析重點

曹丕與曹植本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因為權力之爭,竟使哥哥要殺弟弟,這真是人間悲劇。

詩的第一、二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說起:

把豆子煮熟了並擠出汁漿,準備作羹湯。

第三、四句,詩人運用擬人手法,極為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萁豆相煎的情形:

豆梗在鍋底下燃燒,豆兒在鍋中被煮得「咕嘟咕嘟」亂響,彷彿在哭泣似的。

豆兒本是無情之物,而詩人竟賦予它人的思想和行為,說是怨恨豆梗那種殘忍毒辣的手段,其實是把自備受殘酷迫害的處境委婉地表達出來。

最後兩句,詩人借用煮豆萁一事直抒見:

萁與豆本來是同一根上長成,為甚麼豆萁燃燒煎熬豆兒那樣無情呢!

曹植實質上是在控訴他的兄長殘酷迫害胞弟的不義之舉,這是沉痛而又嚴肅的責問,他以「同根生」一語提醒對方,讓他產生羞慚之心,不要再無所顧忌地迫害自。

全詩出色地運用了比喻,顯淺易明而又形象生動,深刻地諷刺了曹丕對兄弟相逼之甚。

這首詩寫得次第分明:

前兩句是平直事,中間兩句採用擬人手法進行描寫,最後兩句直抒胸臆,感情沉重。

詩中的「汁」、「泣」、「急」一韻到底,且都是入聲,表現了作者激憤的心情。

這首詩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曹植的詩集並沒有收錄,是否曹植所作,許多人都表示懷疑。

但是,這首詩反映曹氏兄弟之間的矛盾關係,確實非常真切,是歷代傳誦的佳作。

【想一想】

1.你試過跟兄弟姊妹爭吵嗎?

你們爭的是甚麼?

讀完本詩後,你覺得為小事而傷了手足之情,值得嗎?

為甚麼?

2.學校仿如一個大家庭,你認為同學間又應怎樣相處?

請用實例說明。

歸園田居(其三)陶潛

種豆南山1下,草盛豆苗稀2。

晨興3理荒穢4,帶月5荷6鋤歸。

道狹草木長7,夕露8霑9我衣;衣霑不足惜10,但使願無違11。

 

一作者簡介

陶潛(公元365?

—427),字淵明,號五柳先生,晉代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官,但後來家道中落,所以他在少年時代生活已很貧困。

陶淵明為了養活家人,曾經到處求職,也做過幾次小官,但每次時間都很短。

最後一次出任彭澤令,做了八十多天就辭官了。

辭官的理由,據蕭統在《陶淵明傳》中的述,因為有高級官員到來視察,要他束腰帶、恭恭敬敬去見他,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自在《歸去來辭序》中則說,因為聽到他妹妹在武昌去世,趕去奔喪,所以辭官。

無論說的是甚麼理由,陶淵明所以辭官退隱,一方面和他喜愛平淡、不喜歡受拘束有關;另一方面更因為當時政治黑暗,官場污濁,使他厭惡,不願同流合污。

他辭官後,歸隱田園,過了二十餘年的躬耕生活,他寫的不少詩歌,都是描繪田園風光及他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他對理想社會的嚮往,也不乏「人生無常」、「樂天知命」等人生感慨。

陶淵明詩風自然,是我國田園詩的創始人。

二背景資料

《歸園田居》共五首,大約寫於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回到家鄉歸隱後的第二年。

這組詩寫他脫離黑暗的官場,回歸自然後的輕鬆喜悅的心情。

他通過自親身耕種的體驗,描寫出農村的自然景色和農民的日常生活,內容真切,情味雋永。

這一組詩,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

三注釋

1.南山:

指柴桑山,即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面,在陶淵明家附近。

2.稀:

稀疏,形容長勢不佳。

3.晨興:

早起。

4.理荒穢:

指除掉豆田中的雜草。

5.帶月:

指踏上歸途時,月已升空,它好像總是跟隨在後面,給自帶引走似的。

帶,一作「戴」。

6.荷:

扛。

7.長:

場。

8.夕露:

夜晚的露水。

9.霑:

通「沾」,即沾濕。

10.不足惜:

不用覺得可惜。

11.無違:

不違背。

四賞析重點

這首詩描寫陶淵明親自參與農耕生活的情況和感受,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珍惜。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雜草很茂盛,豆子的苗兒卻很稀疏。

所以,他一大清早便起來去清除雜草,到夜晚月亮出來了,才扛鋤頭回家。

回家的小路狹窄且長茂密的樹木野草,葉上、草上因夜涼而凝聚的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

詩人即景生情,申明心志:

沾濕了衣裳沒什麼可惜,只希望不要違背了自歸隱田園的心願就好了。

整首詩平平道來,沒有任何修飾,寫出詩人躬耕的生活實況。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草盛豆稀」點明了他剛剛回到田園生活,耕種經驗不足。

「盛」與「稀」對比,是詩人自我揶揄、自嘲自慚之辭,不失幽默。

三、四句寫耕種的辛勞,也寫出體力勞動後的輕鬆愉快。

「晨興」、「帶月」把作者早起晚歸,雖然辛苦,但樂此不疲的心境表露無遺。

第五、六句寫回家路上的情景:

道狹草長,露濕衣衫。

末兩句緊承上兩句的景物描寫,道出自的意願和決心。

夕露弄濕了衣裳本使人不快,但作者說「不足惜」,他珍惜的只是「願無違」。

全詩很短,字句平凡,但意境優美。

「帶月荷鋤」四字,更是活現出詩人悠然自得的神情意態。

我們好像看見他肩扛鋤頭,披月光,沿露濕草長的小徑漫步歸來,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夕露霑衣」這個形象,又在平凡之中含義甚深,既寫出農耕生活早出夜歸的艱辛,又自然地借此表明:

即使要辛苦勞動亦絕不後悔回歸田園的決心;既寫實,也雙關,為詩人塑造了鮮明的形象。

陶淵明的詩,以自然著稱,不在造句上費心雕琢,也沒有在謀篇上巧作安排,事真、景真、情真、理真,本篇正體現了陶淵明詩的這種風格。

 

【想一想】

1.做一件事情,開始時可能會很辛苦,但只要是自喜歡的,即使辛苦也能從中找到樂趣,而這樂趣也能支持你繼續努力下去。

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試談談你的經驗。

 

2.你有甚麼志願?

你認為要怎樣做才能達成這個志願?

敕勒歌佚名(北朝樂府)

敕勒1川2,陰山3下。

天似穹廬4,籠蓋5四野。

天蒼蒼6,野茫茫7。

風吹草低見8牛羊。

 

一作者簡介

樂府產生於漢代。

武帝時設有「樂府」這一個官方機構,負責採集民間歌謠,製成樂章,在宮中唱誦,作為皇帝的娛樂。

後來人們把「樂府」所整理的歌辭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樂府詩因採自民間,故亦稱為「樂府民歌」。

漢代以來,許多作家也模仿樂府民歌的風格創作詩歌,樂府詩遂有民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

「樂府」漸指一種文學體裁。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的時期,北方為外族長期統治,因為政治、地理、風俗各方面的不同,樂府民歌亦形成不同的色彩。

南朝樂府大部分形式短小,內容主要是抒情;北朝樂府內容偏重社會生活,風格多爽朗率真。

二背景資料

公元534年,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546年,東魏權臣高歡帶兵攻打西魏的玉璧,久攻不下,士卒死約一半,高歡本人也中箭臥病。

聽到軍心動搖,高歡扶病掙扎起床,親自去各營寨,安定士眾,然後召集全體將領商議軍情。

由於高歡的軍隊中有不少是敕勒族人,故他命令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族的古老牧歌《敕勒歌》來激勵士氣,高歡也親自和唱。

據說斛律金和高歡等人粗獷悠揚的歌聲從主帥的帷幕傳到軍中各營寨,頓時,士兵都跟齊聲高唱起來。

昂揚的歌聲,響徹雲霄。

讚美故鄉的歌聲永遠能激勵人心。

高歡及時抓住時機,在軍心振奮的時候,率領大軍順利撤退,保存了軍隊的主力。

《敕勒歌》原先是用鮮卑語唱的,後被譯成漢語。

三注釋

1.敕勒:

少數民族族名,北朝時居朔州(今山西省北境)一帶。

敕:

斥。

2.川:

平原。

3.陰山:

山脈名,在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

4.穹廬:

窮盧。

圓頂氈帳篷,猶如今天的蒙古包。

5.籠蓋:

籠罩。

6.蒼蒼:

深青色。

7.茫茫:

遼闊。

8.見:

有兩種讀音。

一讀作

建。

看見的意思。

一讀作

現。

顯現、顯露的意思。

四賞析重點

這首詩描繪了北方草原放牧的生活風貌,表現了北方民族豪邁的氣概。

全詩共七句,長短不一,屬於雜言體。

起首兩句大筆勾勒了敕勒族所在的草原的位置,境界開闊。

在綿延二千餘里的陰山山脈下,是一片廣闊的平原。

第三、四句是站在草原中心向四面極目眺望的景象。

由於草原十分平曠,四望無際,感到天像一個極大的蒙古包蓋在原野上。

本來「穹廬」只是一個蒙古包,用來描寫天空,似不夠壯闊,但這是北方牧民熟悉的東西,這個比喻就顯得親切自然。

而且「籠蓋」一詞形象地寫出了天地極大並在遠處相連的景色,使「天似穹廬」的比喻得以擴張,變得十分準確。

第五、六句,分承三、四兩句,對天與地再次描繪:

天色深藍高遠,明淨如洗,草地碧綠遼遠,茫茫無邊。

「蒼蒼」、「茫茫」,用了疊字,使形容的程度加深。

中間這四句十分傳神地寫出了天地的遼闊,流露出敕勒族人對於家鄉的喜愛和自豪。

最後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之筆,前六句是大面積的靜景。

這一句是局部的動景,一句中連用三個動詞「吹」、「低」、「見」,動態十足,生機勃勃,更襯出整個草原的遼闊、寧靜。

這種蒼蒼茫茫的景象,是北方獨有的自然環境。

牛羊放牧,又是北方民族獨有的生活特色。

要有這特殊的背景,才能產生風格豪邁,富於地方色彩的詩歌。

【跟進活動】

1.錄影帶欣賞:

收看《詩心與童心:

敕勒歌》,樊奇為製作,公共電視小組監製,台北: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1993。

2.請細味這詩的情景,用圖畫把它表達出來。

 

【想一想】

1.你希望到草原去策馬馳騁嗎?

試說說在你的想像中騎馬會有怎樣的感受?

2.香港有甚麼值得歌頌的地方?

請你用數句話,或仿照《敕勒歌》,寫一首讚美「東方之珠」的詩歌。

詠螢虞世南

的歷1流光2小,飄颻3弱翅4輕。

恐畏5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一作者簡介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今浙江省餘姚縣)人,由隋入唐,兩朝均仕宦顯達。

他精通書法,親承王羲之七代孫僧智永傳授,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傳統。

他的詩歌,襲齊梁詩風,追求辭藻與格律,不少是點綴花草,精巧細密之詞。

其中還有一些是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應制詩,內容多為歌功頌德,是當時宮廷文學的領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