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单元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439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单元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选修单元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选修单元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选修单元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选修单元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单元八.docx

《选修单元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单元八.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单元八.docx

选修单元八

選修單元八

文學創作——原創或改編:

戲劇

一、學習目標

創作或改編劇本,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並發揮創意,提高賞析和創作能力,發展個人風格。

二、建議學習重點

1.認識戲劇文學的特色

2.就戲劇的特點,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法改編或創作,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

3.培養修訂作品的能力

4.提高創作的興趣

5.培養良好的創作態度

三、學習成果

1.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作家的情懷,並有個人的感受

2.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3.能創作或改編戲劇,表達思想感情,呈現個性

4.能發揮創意創作或改編戲劇

5.養成創作戲劇的興趣和習慣

四、課節

共33節(約22小時),每節40分鐘

五、學習材料

甲選用學習材料:

1.魯迅(原著)、夏衍(改編)《祝福》(第一章)

2.姚雲、李雋培(改編)、沈從文(評改)《邊城》(選段)

3.電影:

凌子風導演《邊城》(選段)

4.沈從文《邊城》(選段)

5.張愛玲《金鎖記》(選段)

6.杜國威《南海十三郎》(選段)

7.舞台劇錄像:

《南海十三郎》(選段)

8.伊明(改編)《城南舊事》(第一幕)

9.電影:

吳貽弓、吳永剛導演《城南舊事》(選段)

10.林海音《城南舊事》(「惠安館」一章)

乙建議配合閱讀書籍或音像材料:

1.馬丁‧艾思林(MartinEsslin)(著),羅婉華(譯)《戲劇剖析》

2.譚霈生《論戲劇性》

3.方寸《戲劇編寫法》

4.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

5.黃美序《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

6.黃英雄《編劇高手》

六、設計取向

1.從改編入手,進而創作:

本設計以「改編」為切入點,選讀不同的劇本,讓學生認識創作劇本的技巧,並透過改編,引導學生認識改編小說為劇本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並運用所學創作劇本。

2.重視學習過程:

在開始教學之前,着學生建立個人的「創作學習歷程檔案」,把所有課堂上的片段寫作、作品的修訂稿本、改編或創作的作品,以及個人、同學及老師的評語等,都存放於檔案內,以助學生整理、反思、檢討和修訂、優化作品;亦可讓教師定期檢視,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可作為評估學生學習表現的依據。

七、學習內容簡介

甲教學:

教學環節

教節

學習內容

1

戲劇文學的特點

1-3

選取學生曾研習的戲劇文學作品,透過討論,認識戲劇文學的特點。

2

戲劇行動

4-12

研習改編自小說的電影劇本,認識戲劇行動,並透過小說和劇本的比較,了解改編小說為劇本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3

人物和語言

13-20

選讀不同的劇本,認識塑造人物的方法、戲劇語言的運用,並了解戲劇的結構。

透過改編,掌握介紹人物出場、寫作對白、表現內心和動作運用的手法,以及營造張力、懸念、高潮、結局處理等各種技巧。

4

情節和結構

21-30

5

總結

31-33

總結改編或創作的經驗,共同分享成果,並探討:

(1)改編或創作的苦與樂;

(2)改編或創作的過程中,各部分所遇到的難題及解決方法;完成作品後的滿足感;

(3)改編或創作的多種處理手法和方式,運用各種手法和方式時的得失;

(4)提升改編或創作能力的方法,展望未來改編或創作的方向。

10

延伸活動:

戲劇演出

彈性處理

改編後的劇本,可選出若干優秀的作品,以小組形式,於課堂上演出精選部分,或讓同學自選其中片段,製作成約十分鐘的錄像,於課堂上播放,然後一起討論,增加創作的滿足感。

乙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分組討論

•口頭報告

•將小說選段改編為劇本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改編劇本

•創作劇本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欄的相應位置,以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準則,以供參考。

教學活動

構思和備註

戲劇文學的特點

第1-3節

1.着學生分組,以戲劇作品為例,討論戲劇文學的特點,作口頭報告,再由教師總結。

如課程必修部分的指定作品《西施》(選段)。

教師亦可選取學生曾研習的其他作品為例,供學生討論。

戲劇文學作品雖然依賴「文字」創作,但要兼顧視覺表演的需要,更接近「呈現」(showing)的方式,其中「戲劇行動」(或稱「戲劇動作」)(DramaticAction)是戲劇的核心力量,指的是推動戲劇情節進行與變化的重要元素,它可以是具體的外在動作(革命、斬首)或抽象的心理(冷漠、仇恨),通常需通過動作、對白或獨白、意象顯示出來。

(可參考選修單元「戲劇文學評賞(示例一)」。

2.着學生閱讀電影劇本《祝福》第一章,並按照劇本分組演出。

夏衍(改編)(1979)《祝福》,見《中國電影劇本選集》,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頁161-194。

3.演出後,引導學生討論:

•劇本中的對白、動作提示和心理暗示,是否大部分都用於表演上?

•劇本中哪些部分,無法用於表演上?

•劇本的時(由早至晚)、空(由室內到小路)轉換,在演出時如何表達出來?

•劇本中的「戲劇行動」是什麼?

4.教師總結:

電影與戲劇雖同屬視覺藝術,但兩者有根本的分別,學生在改編劇本時,如以「電影」為參考藍本,須注意:

•「電影」側重「鏡頭」的運動,因此電影劇本中對白不可太多,時空轉換、分場、換景較頻密

•戲劇文學中的「劇本」創作,焦點應集中在「戲劇行動」上,時空轉變不可太大、太多,因為要考慮戲劇需在時空固定的舞台上演出。

5.延伸閱讀:

馬丁‧艾思林(MartinEsslin)(著),羅婉華(譯)(1981)《戲劇剖析》,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頁73-81。

戲劇行動

第4-12節

1.着學生預先閱讀沈從文《邊城》的電影劇本,並於課堂上選播電影《邊城》(凌子風導演)的三個片段:

•選段一:

劇本「河街水碼頭」一幕(頁229-232),翠翠與爺爺失散,第一次碰到二老,兩人言語間發生誤會,翠翠對黃狗說「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選段二:

劇本「河面上」一幕(頁245-251),翠翠先聽到有人為了女兒能下嫁二老,願意用一座嶄新碾坊為嫁奩。

其後,她又得悉希望娶自己的那位,原來是大老而非二老。

•選段三:

劇本「碾坊前」一幕(頁251-252),大老滿心歡喜想祝賀二老得碾坊,卻發現二老原來跟自己一樣,喜歡的是翠翠。

姚雲、李雋培(改編),沈從文(評改)(1988)《〈邊城〉電影文學劇本》,見《八方文藝叢刊》1988年第10輯,香港:

香港文學藝術協會,頁217-291。

由於劇本原稿經沈從文評改,電影的效果或與原劇本不同,但此處所選的片段均見於電影,只是在細節上或有出入。

2.就以上三個片段,讓學生討論全劇推動情節進行與變化的重心是什麼?

是「愛情」、「巧合」、「環境」還是「命運」?

《邊城》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是各人物都很善良,但遭遇皆不幸,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人性與命運的關係入手,探尋答案。

推動情節進行與變化的重心稱為「戲劇行動」,詳見本單元第一環節。

3.着學生把上述選段與小說《邊城》原著的第十一章與第十三章對讀,並分組討論,從人物刻畫、景物描寫、故事情節及敘述者的補充說明四方面比較劇本與小說的分別。

可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學生對劇本與小說特點的掌握(例如:

小說重「文字」的表達,例如人物的內心世界、敘述者的補充說明;戲劇則從人物自身表演故事,而不是通過作者的提示,因此改編自小說的劇本通常只剩下「對話」、「動作」和「事件」,由此帶出「戲劇行動」)。

4.引導學生討論:

如將電影劇本搬上舞台表演,把無法在舞台上表達出來的文字刪去。

刪去最多的是什麼部分?

由此可突出戲劇文學中的「劇本」,最着重的是什麼?

電影劇本中的「寫景」部分,全可刪去。

因為「景色」可用鏡頭表達,在舞台上卻不會把焦點集中於佈景,由此更突顯推動情節及變化的「戲劇行動」之重要位置。

5.着學生閱讀劇本《邊城》四幕:

「碼頭」、「碧溪岨渡口」、「對溪高崖坎上」和「翠翠家屋前,瓜棚豆架下」(頁253-257),然後播放電影《邊城》相關片段,引導學生討論以下項目,並分組報告:

•以上選段如何回應全劇的「戲劇行動」?

•這三幕裏,有沒有「突轉」和「高潮」的地方?

 

劇本通常在故事高潮部分,最為精煉濃縮,以不同形式的衝突,營造突轉和高潮,突出「戲劇行動」,緊扣觀眾的心理。

大老和二老由唱歌而來的衝突,是《邊城》其中一個高潮。

至於製造高潮的衝突,在戲劇中最常見的有三:

•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衝突,即兩人的看法或意見互相對立而產生矛盾;

•人物內心的衝突,即自己與自己的衝突,主要見於內心的希望與現實不協調;

•人物與環境的衝突,即人物主觀的意願不容於客觀的環境中。

在這幾幕裏,刻畫兩人對「唱歌示愛」的看法不同(大老與二老的衝突)、大老對「唱歌」的態度(大老的內心衝突)及大老因明知無法勝過二老,在整個唱歌的過程中只好沉默,結果翠翠只聽到二老的歌聲(大老與環境的衝突)。

6.就《邊城》劇本的結局部分,引導學生討論全劇有沒有「對抗角色」?

這樣的安排,作用為何?

戲劇的故事主角(Protagonist),通常是正面的;而反面的「對抗角色」(Antagonist)也十分重要。

角色可以是抽象的,例如社會、命運、環境等,但通常是指可在舞台上出現的「人物」。

有評論指出《邊城》裏所有人物都是善良的,旨在表現「人性美」,而各人的悲劇都歸咎於命運;但也有指除了翠翠外,各個人物都有其自身意識不到的性格缺陷,因為人的不自覺,才形成無可逃避的命運。

此外,亦有分析指出,作品中大老對死亡的選擇與二老唱歌等,都表示要用「人力」對抗「命運」。

教師可透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對主題的不同理解可造成對「對抗角色」的不同看法。

本節所據的劇本,在詮釋上較接近第一種的看法,不但沒有出現明顯的「對抗角色」,劇本也盡量淡化對抗的張力。

7.着學生閱讀張愛玲《金鎖記》選段(由「三十年前的上海」到「孤兒寡婦還是被欺負了」),並分組按以下步驟把小說選段改編為獨幕劇:

•為改編的戲劇主題定位

•定出全劇的「戲劇行動」

•選取原著中主要的情節,營造突轉和高潮

•安排「正面人物」和「對抗角色」

•把無關主題核心和不適合表演的文字刪去

•把保留的對白加以增刪改寫(例如:

過長的加以濃縮,無關重要的加以刪減,心理描寫可化入對白中等)

•如有需要,把敘述者的說明文字盡量用動作表示

•把改寫後的文字,重新整理和修飾,改為以「戲劇行動」為中心的劇本

改編的作品可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而擬訂,不一定要改編現代小說,改編古典文學作品亦可,改編步驟相同。

例如「文學創作——原創或改編:

小說」單元中提及的《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部分或《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故事等。

選取神話傳說或古典文學作品改編,「原典」最好有完整的故事、基本的對話和事件,以適合初學者的程度。

 

教師可安排學生分組演繹改編後的劇本,互相交流意見,檢討得失。

8.延伸閱讀:

(1)譚霈生(1981)《論戲劇性》,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方寸(1978)《戲劇編寫法》,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人物和語言

第13-20節

1.選讀杜國威舞台劇本《南海十三郎》三個片段,並播放相關的舞台錄像選段:

•選段一:

由初遇薛覺先至正式成為編劇

•選段二:

唐滌生出場至向南海十三郎拜師不遂

•選段三:

戰後梅仙見南海十三郎生活潦倒,邀請他為自己寫劇本,終因劇本被改動而令兩人鬧翻

舞台劇本見杜國威(1999)《南海十三郎》,香港:

次文化有限公司。

《南海十三郎》曾拍成電影,另有電影劇本,見杜國威(1999)《1997-98年度香港優秀電影劇本集——南海十三郎》,香港,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

2.着學生根據三個片段,就人物的外型、遭遇、動作與對話,分析南海十三郎的性格特徵:

•選段一

突出南海十三郎才華初現,鋒芒畢露。

•選段二

突出南海十三郎的高傲個性,對於同樣深具才華的後輩唐滌生,表面雖然諸多刁難,實際卻惺惺相惜。

•選段三

突出南海十三郎不肯妥協、絕不從俗的性格。

教師補充和總結。

三個選段均突出南海十三郎的「才華」與「傲骨」。

3.着學生從不同渠道,如書籍或互聯網,蒐集南海十三郎的生平資料,並與劇本的內容比較,作簡單報告。

可參考:

•江獻珠(1998)《〈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香港:

萬里機構.飲食天地出版社。

•廖雲(2001)《南海十三郎之正傳》,香港:

科華圖書出版公司。

劇本對於南海十三郎、薛覺先、唐滌生和梅仙的關係,加入頗多想像成分,尤其是在人物的遭遇與對話方面。

4.着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並作口頭報告:

•三段中「改造」薛覺先、唐滌生、梅仙三人與南海十三郎間曾真實發生的事情,並加入虛構的情節,目的是什麼?

劇本以具體事件呈現南海十三郎的性格,一切的「改造」和增刪都為了令主角性格更立體。

•薛覺先、唐滌生和梅仙在劇中有什麼作用?

薛覺先、唐滌生、梅仙與南海十三郎都具戲劇才華,或編或演,四人的道路選擇、命運和結局卻不同,其中以以南海十三郎的結局最淒清。

在劇中突出薛、唐、梅在十三郎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映襯的作用。

•你對南海十三郎行事為人有什麼評價?

學生可欣賞南海十三郎的才華和堅持的品格;也可批評他太偏激和執着;甚或有人認為他患上精神病,故行事與一般人有別。

觀眾對人物有不同的評價,更見人物性格的複雜性。

由教師補充、總結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劇本創作可以「事件」突出「人物」性格。

•可運用「間接刻畫」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人物」是靠「行動」和「語言」呈現本身性格,並不是來自劇作者的解釋說明。

•刻畫人物的方法,可包括:

-直接刻畫法:

從主角的外形、言語、動作與行為呈現主角性格,特別是語言。

(在改編或創作時須注意,戲劇不容許有廢話存在,觀眾也無法忍受冗長的台詞,在戲劇裡的直接刻畫法,以簡潔精確為主)

-間接刻畫法:

通過其他人物的語言、動作與行為來刻畫主角的個性,增加懸疑效果和戲味。

5.着學生閱讀《南海十三郎》(由「開首」至「Lily要回上海」),並分組討論下列語言的作用:

劇本常見的幾種語言類別:

•對話:

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角色之間,此為戲劇語言的主幹。

•獨白:

由一個角色講出,多帶有主觀抒情性質。

•旁白:

假定劇中人「聽不到」的語言,可以是其他人物(例如說書人)的聲音,也可以是角色暫時離開對話情景轉而對觀眾或對自己的說話。

•旁白:

即「講古五人組」部分

旁白:

可製造距離與補充故事背景之用。

•獨白:

即「英偉十三郎」的歌唱部分

獨白:

可用於表達人物內心聲音與回憶感受之用。

•提示語言:

即劇作家用「()」方式表示的人物動作、表情或其他說明。

提示語言:

暗示劇作家有「表演」的意識,加強人物「行動」的刻畫。

教師總結:

劇本創作除了人物與人物的「對白」外,也可運用不同種類的語言,豐富作品的內容。

一般戲劇仍以「對話」為骨幹,其他輔助的語言宜按照實際情況,運用時適可而止。

6.着學生分組改寫《南海十三郎》中「南海十三郎初見Lily」一幕的人物對話:

•把南海十三郎對話中的四字套語或略帶文言色彩的用字,全改為淺白的白話文

例如「告之芳居何處」可改為「請告訴我,你的表妹住在哪兒」。

•把Lily主要的對話改為四字套語或略帶文言色彩的用字

例如「唔——唔係!

」可改為「當不——當不如是!

」。

7.改寫對話後,着學生分組討論在這一幕中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作用,並作口頭報告。

可透過口頭報告,了解學生對戲劇作品中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作用的掌握(例如:

南海十三郎在對白中大量運用文雅言辭;Lily的對白是非常簡單易明,這與兩人當時的心情、狀態和性格有關)。

有關《南海十三郎》的語言技巧,可參考張近平《毫不悶場的〈南海十三郎〉》及《文匯報》(缺作者)刊出的《〈南海十三郎〉的劇本細膩動人》,兩文均收錄於杜國威(1999)《南海十三郎》,香港:

次文化有限公司,頁169-176。

教師補充、總結:

•劇本的對白以「自然」和「口語化」為大前提,最重要是配合人物的個性。

《南海十三郎》雖以方言寫作,但對話加入一些文言辭彙,目的是突出南海十三郎填詞的才華,出口成文,但在「舞會」的情景中又顯得有點迂腐可笑。

由於所運用的文言辭彙不算多,亦流暢通順,令人物性格更為生動傳神。

•劇本的用字須嚴謹審慎,尤其是語言運用部分,文字要盡量精確簡潔。

教師可以沈從文批改前後的《邊城》劇本為例,指出「一字之差」也可「謬以千里」。

8.着學生閱讀張愛玲《金鎖記》中的兩個選段:

•季澤登門向七巧示愛(由「七巧帶着兒子長白」到「她只是流着淚」)

•七巧約見童世舫,設計令童世舫與女兒長安斷絕關係(由「然而風聲吹到了七巧的耳朵裏」到「她的最初也是最後的愛」)

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通過這兩個選段,主要是突出七巧什麼的性格?

•七巧面對「季澤」及「童世舫」時的心情如何?

•因心情不同及前後期性格的轉變,七巧對「季澤」及「童世舫」說話語氣、措辭有什麼分別?

9.着學生運用本單元對「人物」和「語言」的創作技巧,分組把這上述兩個選段改編為劇本,完成後,互評得失。

可透過改編劇本,了解學生對人物塑造和語言運用的掌握。

10.延伸閱讀:

董健、馬俊山(2004)《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情節和結構

第21-30節

1.着學生預先閱讀林海音原著、伊明改編的《城南舊事》劇本的第一幕,並播放該幕的電影片段。

伊明(1988)《城南舊事》,見《中國電影劇本選集(十三)》,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頁145-202。

2.着學生閱讀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惠安館」一章,把這一章劃分為四個主要的部分,並說明原因。

《城南舊事》是回憶體小說,一章回憶一件事,每件事有一主要人物,每一章相對獨立,有完整的結構故事,較方便討論和分析。

四個主要部分可分為:

•「我」(即小說的中「英子」)分別與「惠安館瘋子」秀貞、「賣唱女孩」妞兒交朋友;

•「我」逐漸知悉秀貞、妞兒的秘密;

•「我」幫助秀貞和妞兒相認及逃走;

•「我」醒後睡在醫院裏,不知道秀貞和妞兒的下落。

教師作補充、總結。

可藉此重溫小說的結構(開始、發展、高潮、結局)。

3.教師簡介戲劇結構,一般可分為:

•三幕劇:

人物亮相、故事高潮、解決矛盾

•四幕劇: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五段法:

開端、上升、高潮、下落、結局

一般戲劇的內容重心都在「高潮」上,主要指在劇情上有一「逆轉」(turningpoint)或激變(crisis)。

例如在《城南舊事》中,「秀貞母女相認及逃走」一幕,是「高潮」所在。

無論用何種結構,基本重心是戲劇由開始到結束,人物行動或事態發展必須朝着一個目標,但會遇到不同的「阻力」,令這個目標不易達成。

如何應付及解決不同的「阻力」,就成為故事情節的推動力。

「秀貞母女」的「阻力」就是無法生活在一起、母女分離。

如何令母女可以相認及永遠在一起,就是主要人物(「我」、秀貞和妞兒)努力想達到的目標。

4.引導學生把林海音的小說原著與改編後的電影劇本作比較。

電影劇本同樣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內容與原著小說非常接近,但文字卻簡潔很多,不單刪去原文敘述者的補充說明,連很多對話也刪去。

教師補充改編的原因及改編後的效果,並總結改編時須注意的要點。

小說中的對話和事件,除了推展主要情節外,也有些屬於「閑筆」性質的描寫,目的是強調回憶體小說中的抒情效果,包括:

•日常生活中無關重要的閒扯,例如宋媽和母親的對話;

•補充人物的背景、資料,例如秀貞憶述往事時近乎獨白式的對話、妞兒父母的對話等。

改編為劇本後情節更緊湊。

改編時須注意:

•原著或原典中所有對話並不是全都要保留,戲劇情節須高度集中,忌鬆散冗贅

•寫作「劇本」時,必須考慮固定「時」(一齣戲演出的時間)與「空」(舞台空間)的限制,故事中的回憶片段或人物身世、背景交代等,宜盡量簡潔或以其他方式帶出,不宜化入長篇的對白中。

5.着學生留意開首的細節,並引導他們討論這樣的改編對全劇的作用。

在《城南舊事》劇本的第一幕,引入小說原著在「惠安館」之前「冬陽‧童年‧駱駝隊」的情節,又刪去在小說原著裏北京讀書的叔叔片段,直接接上宋媽「你不怕惠安館的瘋子?

」一句話。

開首加入「我」(人物「英子」)模仿駱駝嚼草一幕,先從輕鬆處入手,吸引觀眾投入當時的生活環境,而一開首即提及「瘋子」,目的是引起觀眾的好奇心。

戲劇的重點雖在「高潮」部分,但戲劇開場的影響亦甚大。

戲劇開場目的在激發觀眾的興趣和好奇心。

在緊湊的情節中,適當地加入一些小趣味和輕鬆細節,有助觀眾投入故事中。

6.着學生留意結局處理部分,並引導他們討論作者這樣處理劇本結局的目的及效果。

小說原著《城南舊事》與劇本「城南舊事」在保留相同結局之餘,情節上頗有出入,尤其是劇本中加入「夢境」一部分,為原著所無。

主要目的是把英子的內心、渴望及凌亂的思緒,以畫面呈現。

由於這是電影劇本,雖然這個結局可在舞台上演出,但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思考用其他方式處理英子的內心感受。

7.着學生分組把張愛玲《金鎖記》的開首及結局分別改編為劇本的兩幕,並注意:

•小說中開首是兩個丫鬟一段頗長的對話,側面帶出曹七巧的身世和性格。

假如在改編的劇本上原文照錄,效果如何?

試想出另一個開首方法,在引起觀眾好奇心和具懸疑性質之外,也可令劇本更為簡潔有力。

•小說中以七巧見過童世舫後,獨自上樓躲在煙床上回憶一生為結局,其中不少是講述性質的文字。

試保留小說的原意,運用人物的言行,並補充情節,將這個結局改編為劇本。

8.延伸閱讀:

(1)黃美序(1995)《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台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黃英雄(2003)《編劇高手》,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總結:

原創或改編

第31-33節

1.總結性評估:

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設定同一題材,着學生自選(或由教師提供)素材、原典或原著作品,綜合運用本單元介紹的重點原則,自定主題,改編為劇本。

透過改編劇本,衡量學生的改編能力。

可根據以下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能綜合運用本單元介紹的重點原則改編

•主題明確、情感真摯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戲劇行動突出

•結構安排引人入勝

•人物性格鮮明

•語言生動傳神

•具個人風格、富創意

(2)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創作劇本。

透過創作劇本,衡量學生的創作能力。

可根據以下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能根據戲劇文學的特點,蒐集、整理、選取、加工、提煉合適的素材,運用不同的手法創作

•主題明確、情感真摯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戲劇行動突出

•結構安排引人入勝

•人物性格鮮明

•語言生動傳神

•具個人風格、富創意

2.學生完成習作後,須回答以下幾條問題,並記錄在「創作學習歷程檔案」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