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401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docx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

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

晋宋时代,尤||其是南渡之后,江南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阶||层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大造别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

而作为生活环境的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诗中。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真||正的玄言家,是很懂得“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语,见《历代名||画记》卷六)之理的。

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

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晋宋之际,||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

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无疑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此外||,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秀。

他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

《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故||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与此相关,好佛的谢灵运早就有师||事慧远的愿望,他的思想也深受慧远的影响。

他在《辨宗论》里就主张“去物累||而顿悟”,其《游名山志序》说:

“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

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

||……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

”只有倘佯于山水之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

“||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锺嵘《诗品》卷中引);锺嵘说谢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诗品》卷上);萧纲也说“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与湘东王书》)。

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另一方面,当人们读厌了那些||“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典丽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关于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

谢诗的“自然”,既不同于||李陵、苏武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也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

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王世贞说:

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读书后》卷三)。

沈德潜还曾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

“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说诗晬语》||卷上)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

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

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又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这些都体现了谢诗典型的风格。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

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我们从以上所列举的其诸多名章佳句中,已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文心雕龙·明诗》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却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他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他说“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所以他采取的办法是以不辨为辨,启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

而谢灵运所采取的办法||却不同。

他作诗的态度本来就十分认真,又要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客观美||。

也许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当他面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时,也同样有着语言表达的苦恼,所以他才有“空翠难强名”||(《过白岸亭》)的概叹。

但他还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写实性,努力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种技巧去描摹或形容它们||,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大自然的美,显示出其高度的驾驭语言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执||著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他的诗也就不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但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清吴淇《选诗定论》卷十四)之弊。

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见||《清诗话》)曾指摘谢诗中“不成句法”、“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馀条。

虽不免过分,但有些的确是符合实际的||。

然而尽管如此,谢灵运的诗正如锺嵘所说: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诗品》卷上)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释皎||然誉之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下超魏||晋”(《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文章宗旨》||),虽未免过誉,但谢灵运毕竟为山水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

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较早受到谢灵运影响||的,是其从弟谢惠连。

在灵运隐居始宁时,惠连曾与他朝夕相处||,游宴赋诗。

其诗虽不如灵运精警,但遣词构句颇似灵运,有较明显的模仿痕迹。

||如其《三月三日曲水集诗》、《泛南湖至石帆诗》、||《泛湖归出楼中望月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以及大部分乐府诗就都是||如此,只是牢骚不平之气比灵运多些。

锺嵘《诗品序》说:

“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

”又《诗品》卷中说他:

“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

《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

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

”如《愁杯||》中的“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

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

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捣衣》中的“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

夕阴结空幕,霄月皓中闺”等句,皆笔调轻灵,词语绮丽。

在||当时诗坛上声望很高的颜延之,也写过不少山水诗。

他与谢灵运齐名,当时并称为“颜谢”||。

其实他的成就远不及谢灵运。

锺嵘《诗品》将||他列入中品,并说:

“其源出于陆机。

尚巧似||。

体裁绮密,情喻渊深。

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

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

虽乖秀逸,是经纶文雅才;雅才减若人,则蹈于困踬矣。

”“尚巧似”是他||与谢灵运诗的共同特征,然而比谢诗更加锤炼雕饰,凝||练规整,且喜搬弄典故,堆砌辞藻,而缺乏情致。

如其《应诏观北湖田收诗》、||《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始安郡还都与张相州登巴陵城楼作诗》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他的||诗被鲍照称为“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被汤惠休||称为“如错采镂金”。

此外,在南朝著名的诗人中,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皆不乏优秀的山水之作,而其中以谢朓的成就最为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