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82187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六语文 将相和 1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小六语文将相和1九年级语文教案

小六语文将相和1_九年级语文教案

将相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

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

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

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

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

(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

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

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

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

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

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

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理屈”你如何理解?

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

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

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

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

“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

“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

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

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

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

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

“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

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

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

他先是“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

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

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

如三次说话:

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

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

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

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

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

“完璧归赵”。

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

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

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

主要人物是谁?

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

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教案示例2

教学重点:

  1、学会三个单韵母的读音,掌握字母的形,能正确书写字母。

  2、掌握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教学难点:

  1、能正确书写3个单韵母。

  2、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了,在拼音王国里你们将认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

你们高兴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读注音读物,是我们学习的好助手。

你们想不想学好它呀?

要想学好汉语拼音,你们上课就要积极动脑筋,专心听讲才行呢!

请你们跟读读这首小儿歌:

“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这节课我们先认识3个朋友“aoe”。

  二、学习3个单韵母的音形

  

(一)学习单韵母“a”

  1、出示a的图片:

  

(1)问:

图上画的是谁?

她们在干什么?

你们让医生看过嗓子吗?

会发出什么声音?

  

(2)讲:

你们看医生在给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同样也发出“啊”的声音。

这个“啊”就是字母“a”的读音。

发音时把嘴张大,舌头不动,舌面中间微微隆起,唇不动。

自己试试?

  (3)教师范读“a”。

  (4)学生练读“a”。

  2、学习“a”的形

  

(1)问:

小女孩的头是什么形状的?

她头后梳的是什么小辫子?

比较一下与“a”的什么地方相似?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

  (3)学记忆小儿歌:

圆圆脸蛋翘小辫,张大嘴巴“aaa”。

  

(二)学习单韵母“o”

  1、出示“o”图片

  

(1)观察后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讲:

发出“窝窝”的声音,发音时嘴角隆圆,大小适中,舌头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

  (3)教师范读。

  (4)学生体会读。

  2、学习“o”的形

  学儿歌: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三)学习单韵母“e”

  1、出示“e”的插图,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

  

(1)师讲:

大白鹅的“鹅”平读就是“e”,发音是把嘴角向两边裂开。

  

(2)教师范读。

  (3)学生体会读。

  2、学习“e”的形

  

(1)怎么记“e”的形呀?

  

(2)大家看图:

(教师出示卡片“e”)与图中的哪一部分很相似?

  (3)读儿歌:

清清池水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三、书写3个单韵母

  1、认识汉语拼音的四线三格:

  

  2、同学们看一看汉语拼音“a、o、e”占什么格

  

  3、我们先看着字母“a”是怎么写的?

  

(1)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先写哪一笔,再写哪一笔,几笔写完的?

(2)请学说一说。

(3)看清楚了吗?

拿出小铅笔跟老师一起写一个“a”,找到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4)学生练习书写“a”。

  4、指导书写“o”

  

(1)老师书写,请大家注意“o”是从哪起笔的?

几笔写成的?

  

(2)请学生说一说。

  (3)教师边写边讲:

“o”是一笔写成的,从左上起笔,注意要写圆。

  (4)学生练习书写“o”。

  5、指导书写“e”

  

(1)老师演示书写过程:

大家注意“e”是怎样写的?

  

(2)说一说。

  (3)教师过写边讲:

“e”是一笔写成,占中格,从中格的中间起笔,先写一短横,接着连写半圆。

 (4)学生先书空再动笔写

  注意:

学生书写时,老师行间巡视,具体指导,纠正握笔姿式、笔顺和坐姿。

  四、巩固练习

  1、黑板指读字母。

 2、看卡片读字母。

  3、看书上字母的位置,读一读。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拼音朋友——单韵母“a、o、e”,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a、o、e”的四声,先请同学读卡片。

  二、复习三个单韵母“a、o、e”。

  三、学习字母四声

  1、师讲:

“a、o、e”发音时,声音颤动,很有气派,音在口腔中畅通无阻声音响亮。

因此“a、o、e”承担着一个特殊的任务,担当了声调高低变化的任务。

  2、指导学生看声调示意图,认识四个声调。

第一声:

汽车平走。

第二声:

汽车上坡。

第三声:

汽车上坡又下坡。

第四声:

汽车下坡。

  3、学习“a”的四声

  

(1)师讲:

拼音字母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用符号来表示,写在字母的头上。

  

(2)板书:

“āáǎà”教师边用手势表示四个调号边按顺序读四个声调,以显示调号与声调的关系,速度要慢,读二声、三声有困难,教师要做好范读,帮助学生掌握调号,读准声调。

  (3)学生按顺序学读四声,读音要准。

  (4)按四声顺序请同学读,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

指名读,互相读,开火车读。

  (5)顺口溜:

一声一横道,二声往上挑,三声一拐弯,四声往下掉。

  (6)打乱四声顺序练习读,逐步达到能正确地直呼出带调声母。

  4、学习“o”的四声

  

(1)师讲:

“o”和“a”一样也有四个声调。

  

(2)出示:

“ōóǒò”问:

谁能像读“a”的四声那样,试着读一读“o”的四声。

教师纠正后,再练习读四声。

  (3)打乱顺序读。

  5、学习“e”的四声,学生练习的方法同上。

  6、打乱顺序读“a、o、e”的四声。

  附: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巩固复习

  2、看卡片读“a、o、e”的四声。

互相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

  3、书写3个单韵母各一行。

老师行间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4、指导学生练习抄写带调韵母。

“一声”要从左往右写,“二声”从左斜下再往斜上挑,“三声”像个小对勾,“四声”从左上往右下降。

  5、学生在拼音本上练习抄写带调韵母。

注意声调位置。

  6、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

读一读红色的单韵母。

  

(2)结合图,请认字多的学生读儿歌。

  (3)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7、小结:

我们认识了3个拼音朋友,单韵母“a、o、e”,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能读准四个声调,真棒!

小一上学期第一单元汉语拼音1教案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

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

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

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7.打渔杀家(节选)

教学目的

1.了解京剧的一般常识。

2.了解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3.了解戏剧剧本的一般特点。

4.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京剧常识,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

2.难点:

培养对戏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倪(ni2)呔(dai1)膂力(lv3)懦弱(nuo4)

把同撒(sa1)往外瞅(chou3)不省事(Xing3)

二、导入

插放录像《打渔杀家》片断或其他京剧剧目,时间控制在5—10分

钟,目的是使学生对京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上我们看了一个京剧片断。

京剧在我国有200年的历史,有丰

富的传统剧目,(打渔杀家)就是其中优秀剧目之一。

全剧大意是:

北宋

时,梁山英雄萧恩暮年隐退,携女桂英打鱼为生。

豪绅丁员外勾结官

府,私收渔税,派爪牙大教师登门强讨,被萧恩打回,萧恩往县衙告状,

反遭贪官吕子秋毒打,并勒令萧恩往了府赔礼。

萧恩忍无可忍深夜闯

入丁府,怒杀其全家,逃往他乡。

全剧表现“惩恶”的主题,歌颂被压迫

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场,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

三、正课

1指名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复述故事基本要求一

(1)讲清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人

(2)可适当运用原材料中的语句。

(3)次要内

容的细节描写可删除。

可以依据这三点给复述评分。

参考答案:

这是全剧的故事开端部分。

描写年老体衰家境贫苦的

原梁山好汉萧恩,起义失败后带着女儿桂英隐居江湖,以捕鱼为生,度

日艰难。

夏季的某一天,父女摇船去捕鱼,因天气炎热将船靠在岸边柳

荫下乘凉。

这时,萧恩的旧友、原梁山泊好汉外号叫混江龙的李俊和

(水济后传)里的好汉外号叫卷毛虎的倪荣,来到萧恩的船上一同畅饮

聚谈。

不久,土豪恶霸丁员外派丁郎来向萧恩催讨渔税银子。

李俊、倪

荣先后责问了郎:

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旨意?

’“户部公文甲’丁郎回答

说:

都“没有”,就凭“本县太爷当堂所断”。

李俊、倪荣都警告丁郎说:

回去对了员外讲,从今后免了渔税银子,如着不免渔税银子,在大街上

撞着了俺就不客气。

萧恩伯李俊、倪荣与丁郎发生冲突,几次出面劝

阻。

后来,李俊和倪荣告辞而去,他们临走前,一个送给萧思十两银子,

一个送给萧恩十石米。

到红日西下,萧恩父女也摇船回家去了。

2.提问:

全剧表现的是“惩恶”的主题,但第一场为什么写萧恩的忍

让?

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

萧恩经历过大半生的斗争、反抗,终至失败,因而变得

深沉、隐忍,不轻易惹事生非以求得一时平安。

所以在了郎讨税时,他

答应“改日有钱,送上府去”;见李俊、倪荣与丁郎斗气,他一再劝阻,生

怕把事情闹大,不能平平安安过日子。

他知道靠几个人是难以斗倒恶

霸地主和官府的。

他的忍让,是忍怒退让,这有力地反衬出地主恶霸和

官府勾结欺压剥削劳动人民的残酷现实。

他的起初的不反抗,与最后

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也正是相反而相成的。

萧恩的性格从不反抗到奋

起反抗,典型地体现了“抗恶”的主题。

3.提问:

本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戏剧冲突是索税和抗税之间的冲突。

戏剧冲突的实

质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与剥削者的尖锐矛盾,是剥削压迫与受剥削压

迫、反剥削压迫之间的矛盾。

4.提问:

课文安排李、倪与萧恩聚会这场戏,对全剧发展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

安排李俊和倪荣与萧恩见面,见面时适逢丁郎来讨

税,李、倪联手出击,指斥了丁郎无理收税,并把丁郎吓跑。

他们的抗争

获胜和萧恩的忍让受压形成对比,说明只有团结斗争才有出路的道路。

四、小结

这出戏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通过萧恩父女处境的介绍以及萧

恩与李俊、倪荣的关系,透露了萧恩非凡的生平,揭露了渔税银子的非

法剥削性质,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戏剧矛盾的冲突作了铺垫。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填空。

1.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是全国性的剧种,具有鲜明的一

特色和浓郁的____魁力,达到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___,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______。

2.《打渔杀家》是一出有名的京戏,是“水浒戏”之一。

全剧以“____

”为主题,歌颂了_______的反抗斗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欣赏念白和唱词的语言特色。

二、导入

京剧的唱词,词句都非常工整,一般都押韵,像诗歌一样非常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