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20616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诸葛亮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诸葛亮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诸葛亮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诸葛亮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诸葛亮集.docx

《诸葛亮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诸葛亮集.docx

诸葛亮集

草廬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彊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雄。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東)〔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者)〔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

諸葛亮傳》。

為後帝伐魏詔

  朕聞天地之道,福仁而禍淫;善積者昌,惡積者喪,古今常數也。

是以湯、武修德而王,桀、紂極暴而亡。

曩者漢祚中微,網漏凶慝,董卓造難,震蕩京畿。

曹操階禍,竊執天衡,殘剝海內,懷無君之心。

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凶。

當此之時,皇極幽昧,天下無主,則我帝命,隕越於下。

昭烈皇帝體明叡之德,光演文武,應乾坤之運,出身平難,經營四方,人鬼同謀,(日)〔百〕姓與能。

兆民欣戴,奉順符讖,建位易號,丕承天序,補弊興衰,存復祖業,誕膺皇綱,不墜於地。

萬國未靜,早世遐殂。

朕以幼沖,繼統(馮)〔鴻〕基,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

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載前緒,未有攸濟,朕甚懼焉。

是以夙興夜寐,不敢自逸,每從菲薄以益國用,勸分務穡以阜民財,授才任能以參其聽,斷私降意以養將士。

欲奮劍長驅,指討凶逆,朱旗未舉,而丕復隕喪,斯所謂不然我薪而自焚也。

殘類餘醜,又支天禍,恣睢河、洛,阻兵未弭。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先帝託以天下,以勗朕躬。

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天伐,除患寧亂,克復舊都,在此行也。

昔項籍總一彊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焚如〕,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今賊效尤,天人所怨,奉時宜速,庶憑炎精、祖宗威靈相助之福,所向必克。

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

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當)〔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

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師貞勢并,必無敵矣。

夫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今旍麾首路,其所經至,亦不欲窮兵極武。

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及魏之宗族、支葉、中外,有能規利害、審順逆之數,來詣降者,皆原除之。

昔輔果絕親於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項伯歸漢,皆受茅(士)〔土〕之慶。

此前世之明驗也。

若其迷沈不返,將助亂人,不式王命,戮其妻孥,罔有攸赦。

廣宣恩威,貸其元帥,弔其殘民。

他如詔書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稱朕意焉。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

後主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

  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咷,若喪考妣。

乃顧遺詔,事惟太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

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

臣請宣下奉行。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志?

先主傳》。

南征表

  初謂高定失其窟穴,獲其妻子,道窮計盡,當歸首以取生也。

而邈蠻心異,乃更殺人為盟,糾合其類二千餘人,求欲死戰。

○《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

前出師表

  臣亮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白)〔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邇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懼,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北)〔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章其慢。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追惟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蜀志》本傳。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能)〔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非)〔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勢,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今陛下(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及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舉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年矣,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

(寶)〔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駐與行事不可息)〔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虛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之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此,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則)〔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也。

○《蜀志?

本傳》裴松之注。

裴注云出張儼《默記》。

薦呂凱表

  永昌郡吏呂凱、府丞王伉等,執忠絕域,十有餘年,雍闓、高定偪其東北,而凱等守義不與交通。

〔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

(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志?

呂凱傳》。

彈李嚴表

  (都尉李)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

鄉里為嚴諺曰:

「難可狎,李鱗甲。

」○《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六。

彈李平表

  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

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

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耳。

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之。

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

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三國志》卷四十《蜀志?

李嚴傳》。

彈廖立表

  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

誹謗先帝,疵毀眾臣。

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詫作色曰:

「何足言!

」凡如是者不可勝數。

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託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耶?

○《三國志》卷四十《蜀志?

廖立傳》。

又彈廖立

  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有闇昧闒茸其事,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

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號,立隨比為將軍,面語臣曰:

「我何宜在諸將軍中!

不表我為卿,上當在五校!

」臣答:

「將軍者,隨大比耳。

至於卿者,正方亦未為卿也。

且宜處五校。

」自是之後,怏怏懷恨。

○《三國志》卷四十《蜀志?

廖立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公文上尚書

  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辨,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俠情狂志,若無(王)〔天〕地。

自度姦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嚮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勸諫乃止。

今纂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

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琦)〔琰〕、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琳、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臣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政)〔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士)〔土〕。

○《三國志》卷四十《蜀志?

李嚴傳》裴注引。

上言追尊甘夫人為昭烈皇后

  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

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妃作合,載育聖躬,大命不融。

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颻,特遣使者奉迎。

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已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期。

臣輒與太常(卿)臣賴恭等議:

《禮記》曰:

「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不(志)〔忘〕其親,所繇生也。

《春秋》之義,母以子貴。

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為昭靈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貴人,尊號曰恭懷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后。

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諡法,宜曰昭烈皇后。

《詩》曰:

「穀則異室,死則同穴。

」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露布)〔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志?

甘皇后傳》。

上事表

  臣先遣虎步監孟(琥)〔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渭水漲,以二十日出騎萬人,來攻(琥)〔琰〕營。

臣作(竹)〔車〕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

○《太平御覽》卷七十三。

祁山表

  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

(囑)〔矚〕其丘墟,信為殷矣。

○《水經注》卷二十《漾水》注。

  耽文山、澤山、司彌瘞山、婁山、辟龍山。

舉蔣琬密表

  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志?

蔣琬傳》。

臨終遺表

  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盲)〔肓〕,命垂旦夕。

伏願陛下清心寡慾,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布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姦讒,以厚風俗。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

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臣身在外,無別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蜀志?

本傳》。

街亭自貶疏

 

  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臣明不知人,料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

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蜀志?

本傳》。

正議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魏不審(戒)〔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刑在子孫。

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耶!

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

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

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方)〔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

子桓淫逸,繼之以纂。

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

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

又《軍誡》曰:

「萬人必死,橫行天下。

」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四海)〔海內〕,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千)〔干〕擬者哉!

○《蜀志》本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絕盟好議

  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犄角之援也。

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戍)〔伐〕,與之角力,須并其土,乃議中原。

彼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

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

若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分)〔忿〕者也。

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

何者?

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

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

權僭之罪,未宜明也。

○《蜀志?

本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上先帝書

  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亥)〔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於將帥,多凶少吉。

為法正答或問書

  (帝)〔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東憚孫權之偪,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狠)〔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行其意耶!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志?

法正傳》。

答法正書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

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

所以致弊,實由於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匕)〔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

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蜀志?

本傳》裴注引郭沖五事。

答關羽書

  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翼)〔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志關羽傳》。

與杜微書

  服聞德行,饑渴歷時,清濁異流,無緣咨覯。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等,每歎高志,未見如舊。

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人)〔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於竹帛也。

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也。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志?

杜微傳》。

答杜微書

  曹丕纂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欲與群賢因其邪偽,以正(其)〔道〕滅之。

怪君未有相誨,便欲求還於山野。

丕又大興勞役,以向吳、楚。

今因丕多務,且以閉境勤農,育養民物,並治(田)〔甲〕兵,以待其挫,然後伐之,可使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

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

○同前。

答李恢書

  行當離別,以為惆悵,今致氍(毹)〔〕一以達心也。

○《太平御覽》卷七百八。

與劉巴書

  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

足下欲何之?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

與劉巴論張飛書

  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

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同前。

答李嚴書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

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今討賊未效,知己未(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

○《三國志》卷四十《蜀志?

李嚴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又與李嚴書

  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

○《北堂書鈔》卷三十八。

與張魯書

  靈仙養命,猶節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

○《藝文類聚》。

與張裔書

  君昔在(柏)〔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後流迸南海,相為悲(難)〔歎〕,寢不安席;及其來還,委付大任,同獎王室,(吾)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

石交之道,舉讎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許)〔謝〕也,況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耶?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志?

楊洪傳》。

與張裔蔣琬書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

其人,涼州上士也。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志?

姜維傳》。

又與張裔蔣琬書

  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同前。

又與張裔蔣琬書

  令史失賴,掾屬喪楊禺,為朝中損益多矣。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志?

楊戲傳》注。

與蔣琬董允書

  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

可使孝起知之。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

陳震傳》。

與孟達論李嚴書

  部分如流,趣拾罔滯,正方性也。

○《三國志》卷四十《蜀志?

李嚴傳》。

與孟達書

  往年南征,歲(未及)〔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託空)〔空託〕名榮,貴為(華)〔乖〕離乎!

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帝待士之義。

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說。

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志?

費詩傳》。

與步騭書

  僕前軍在五丈原。

原在武功西十里。

馬(家)〔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水經注》卷十八《渭水》注。

與陸遜書

  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令)〔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

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三國志》卷六十四《吳志?

諸葛恪傳》裴注引《江表傳》。

與孫權書

  漢室不幸,王綱失紀,曹賊纂逆,蔓延及今,皆思勦滅,未遂同盟。

亮受昭烈皇帝寄託之重,敢不竭力盡忠。

今大兵已會於祁山,狂寇將亡於渭水。

伏望執事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漢室。

書不盡言,萬希昭〔鑒〕。

○《藝文類聚》。

又與孫權書

  所送白眊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慚。

○《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一。

答司馬懿書

  使杜子緒宣意於公威也。

○《三國志》卷十五《魏志溫恢傳》裴注引《魏略》。

與(足)〔兄〕瑾論白帝兵書

  兄嫌白帝兵非精練。

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眊,西方上兵也。

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

○《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一。

與兄瑾言趙雲燒赤(岸)〔崖〕閣道書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岸)〔崖〕以北閣道。

緣谷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桂)〔柱〕於水中。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彊也。

○《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注。

與兄瑾言大水赤崖橋閣悉壞書

  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

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同前。

與兄瑾言治綏陽谷書

  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谿水縱橫,難用行軍。

昔(?

)〔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人〕。

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水經注》卷十七《渭水》注。

與兄瑾論陳震書

  孝起忠純之性,老而益篤,及其贊述東西,歡樂和合,有可貴者。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

陳震傳》。

與兄瑾言孫松書

  既受東朝厚遇,依依於子弟。

又子喬良器,為之惻愴。

見其所(吳)〔與〕亮器物,感用流涕。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志?

孫翊傳》。

與兄瑾言殷禮書

  (感)〔殷〕德嗣秀才,今之僑肸者也。

○《太平御覽》卷一千。

與兄瑾言子喬書

  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

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

○《蜀志?

本傳》裴松之注。

與兄瑾言子瞻書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蜀志》本傳。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欲)〔須〕靜也,才(欲)〔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太平御覽》卷四百五十九。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殫,賓有餘(豪)〔倦〕,可以至醉,無致於亂。

○《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七。

誡外生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忽田仲)〔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不)〔若〕志不彊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太平御覽》卷四百五十九。

答蔣琬教

  思惟背親捨德,以殄百姓,眾人既不隱於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是以君宜顯其功舉,以明此選之清重也。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志?

蔣琬傳》。

與李豐教

  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此神明所聞,非但人知之也。

表都護典漢中,委君(與)〔於〕東關者,不與人議也。

謂至心感動,(始終)〔終始〕可保,何圖中乖乎!

昔楚卿屢絀,亦乃克復,思道用福,應自然之數也。

願寬慰都護,勤追前闕。

今雖解任,形業(自滿)〔失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君以中郎參軍(呂)〔居〕府,方之氣類,猶為(其可復)〔上家。

若〕都護思負一意,君與公(王)〔琰〕推心從事者,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

詳思斯戒,明吾用心。

臨書長嘆,泣涕而已!

○《三國志》卷四十《蜀志?

李嚴傳》裴注引。

與張裔教

  去婦不顧門,萎韭不入園,以婦人之性,草萊之情,猶有所恥,想忠壯者意何所之?

○《太平御覽》卷九百七十六。

黜來敏教

  將軍來敏對上官顯言:

「新人有何功德而奪〔我〕榮資與之耶?

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

」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

昔成都初定,議者以為來敏亂群,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

後劉子初選以為太子家令,先帝不悅而不忍拒也。

今上即位,吾闇於知人,遂復擢為將軍祭酒,違議者之審見,背(所疏先帝)〔先帝所疏〕外,自謂能以敦厲(俗薄)〔薄俗〕,帥之以義。

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志?

來敏傳》裴注引。

稱姚冑教

  忠益者莫大於進人,進人者各務其所尚;今姚掾並存剛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