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1459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doc

-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1、目录:

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

2、目录学: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开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

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略〕

4、叙录: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提醒图书的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构造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

5、六分法:

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

6、四分法:

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局部类法。

起源于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容。

7、官修目录:

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展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向、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场,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

8、史志目录:

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

9、补史志:

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

〔P92〕

10、私人藏书目录:

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

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

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场于南朝宋齐之时。

雕版印刷术创造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

如唐代有名的三家:

吴竞"西斋书目"、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P93/94/96〕

11、丛书目录:

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会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存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

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

〔P96/97〕

12、禁毁书目录:

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制止发行阅读*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

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

〔P98〕

13、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

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一样。

〔P84〕

14、别录:

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向等进展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

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

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聚集成编,称为"别录"。

可知"别录"就是一部聚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P77〕

15、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著,按经、史、子、集四局部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

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表达篇章次弟。

〔P95〕

16、直斋书录解题:

振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

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

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表达著录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

17、通志艺文略:

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

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

书的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就其体例与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根底,并进展适当补充。

18、文献通考经籍志:

樵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与会通思想严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

"艺文略"在著录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极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19、录鬼簿:

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为钟嗣成著,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提醒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开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永瑢、纪昀主编。

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21、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是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

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

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略"。

22、目录学发微:

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开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1.版本:

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

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容的图书物质形态。

〔中国古籍版本学〕

2.寫本:

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创造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3.刻本:

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

4.手稿本:

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表达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5.稿本:

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表达作品原貌。

6.抄本:

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

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

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

7.善本:

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8.孤本:

举世无双的本子。

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

9.活字本:

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10.影印本:

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本钱低、价格相对廉价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

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

11.卷軸裝:

又叫卷子装。

〔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

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

12.旋風裝:

又称"龙鳞装〞。

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

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

13.梵夾裝:

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

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

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

14.經折裝:

一名折子装。

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

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

〔中国古籍版本学〕

15.蝴蝶裝:

由经折装演变而来。

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翻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16.包背裝:

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良。

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反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

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

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拟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结实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

17.線裝:

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良。

其根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18.版面界欄:

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

19.行款:

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20.版心:

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

〔中国古籍版本学〕

21.魚尾:

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

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

〔中国古籍版本学〕

22.牌記:

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页。

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

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

23.書衣:

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纸,这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

明末毛晋汲古阁的书衣多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清初钱曾述古堂的书衣多用自造五色笺纸。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

1、校勘:

古又称校雠或雠校。

雠(chóu仇),"正字通":

言相雠对也。

"韵会":

犹校也。

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

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

2、讹、脱、衍、倒:

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成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对校:

对校就是将*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展比照,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拟,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P154〕

4、本校:

将*种文献的上下文进展比照,找出其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分为据一样词句、一样句式、对文、文义校勘。

〔P156〕

5、他校:

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一文献称他校。

垣指出:

"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等校法,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P157〕

6、理校:

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确实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7、底本: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为主的本子,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本子进展校勘处理,这个本子就是校勘用的底本。

一般情况下也可叫"工作本〞。

选择底本要尽量选用善本。

8、校本:

凡经校勘的书称校本。

校本是保存校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

校本有两个优点:

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些版本及有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常能在校本中觅得。

二是凡勤于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他们的校勘成果当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P146〕

9、定本:

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

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

〔P165〕

10、校勘记:

记录校勘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名"异文〞、"考异〞或"辨证〞、"辨误〞。

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则备列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

撰写校勘记,是校勘工作中的重要一步。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

1、句读: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2、标点:

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舜微先生认为:

"当时所谓的"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

‘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

有了这种符号,书中的要义,便可一望而知。

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

3、胡适:

4、顾颉刚:

5、古书句读释例:

6、标点符号使用法: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同年十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

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了再版,主要用于横行文稿。

〔P232〕

7、古籍点校通例: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标点局部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颇适用于古籍标点工作。

〔P232〕

8、标点致误原因:

一、不明古汉语词汇1.不明古音通假2.不明典故3.不明方言俗语;二、不明专有名词1.不明人名2.不明地名3.不明官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1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2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3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五、不明语法1.不明词类2.不明句式3.不明句子的成分和构造;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

9、标点方法:

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结果,三、要勤于查考,四、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释

1、训诂:

"训〞是讲解,"诂〞是古言。

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

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词、句的解释,后来其围逐渐扩大,但凡对古书的注释都可以叫做"训诂〞。

(P253)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批注的音。

(P264)

3、串讲:

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

(P253)

4、通释:

即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

(P254)

5、义疏:

起源于南北朝。

其体例与"集解〞大致一样,只是更为详尽。

义疏有许多别称,如疏义、义记、义章、义宗、传义、章疏、讲疏等等,开唐疏先河。

(P262)

6、注疏: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和称注疏:

"十三经注疏"。

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经、解、学等名目,今通谓之注。

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今通谓之疏。

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场有合刊本,合称注疏。

(P263)

7、直解:

全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

(P263)

8、传:

是转述的意思,是说明经义的。

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易传",又称十翼。

9、注:

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

以注名篇的注释,容很广,注音、释义、阐述语法、说明表现方法或者修辞手段、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

(P260)

10、笺:

就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

笺的体例是从汉玄开场的,实际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

(P261)

11、章句:

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

它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拟简明而章句则较为繁琐。

(P262)

12、集解:

有两种情况,名同异实。

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如何晏的"论语集解"。

13、疏不破注: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围即属不破注。

(P263)

14、如字:

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

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

(P265)

15、声训:

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

这种注释方法,称为声训或者音训。

(P266)

16、*,*也:

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释其义。

这种格式,注释的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

(P269)

17、以训诂代经文:

18、信、雅、达:

信、雅、达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

所谓"信〞,是真实,即孔子"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

"修辞立其诚〞。

指译文要忠实于原著,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旨,不能任意发挥。

在语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译文与原文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等值。

译文脱离原文,违背"信〞,其实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所谓"达〞,是通达。

要求译文要通达,通畅,通顺,明白,文从字顺。

仅仅做到了"信〞,字字对应,句句对译,但生吞活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规,读起来不通顺,还是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所谓"雅〞,则是要求译文要典雅优美,有文采。

古人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说明好的文章是优美的,有文采的。

如果信、雅、达三者兼及,必是译文中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很难。

在三者中,"信〞是根底,如果失去"信〞,译文如果不忠实原文,就是再明白畅达,再优美,再富有文采,也是缺乏取的。

所以古典文献的今译,应当在"信〞的根底上,求"达〞、求"雅〞。

〔P275)

19、直译:

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逐字逐句对应地翻译。

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构造,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

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根本的方法。

它能够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拟容易反映原文的句型构造和语言风格,方便读者借助译文去理解原文。

20、意译:

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原著文意的前提下,可以调整原文的语法构造,调整原文的词序,也可以增减一些词语和句子,以到达使译文更符合原意,且更明确完善,更通顺自然。

要注意的是在意译的时候,这些调整和增减绝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任意滥用。

〔P275)

21、八备:

隋沙门彦宗撰"辨证论"曾有译才须具"八备〞之说。

他谈的是翻译佛经的人才,但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以及"要识梵言,乃闲正译〞,"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是从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讲述的,以之要求从事古典文献的翻译者,亦为不刊之言。

只有具备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学风,又有熟悉、掌握古今汉语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

〔P276)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