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示范高中复评自评报告.doc
《湖北省示范高中复评自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示范高中复评自评报告.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示范中学复评
自评报告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江夏一中前身为武昌县勤思中学,后更名为纸坊中学,创办于1947年。
1979年改名为武昌县第一中学,1983年被确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和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1984年改为单设高中。
1997年武昌县撤县建区,学校更名为江夏区第一中学。
2001年学校整体搬迁至纸坊街风景秀丽的花山脚下新校区。
2002年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2003年,学校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
学校校园面积316亩,生均5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3541平方米,生均17.1平方米;绿化面积117066平方米,生均32.3平方米,绿化率百分之百,绿化覆盖率51%。
现有69个教学班,学生3713人,教职工343人,专任教师291人。
学校建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园广播台、图书馆和学术报告中心,建设有设施完善的大中型运动场各一处,装备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微机室、艺术功能室和多媒体教室。
实验设备达到国家Ι类标准,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电子书籍24余万册,报刊近200种,所有办公室、计算机教室和校内教职工家庭都实现了网络互联。
2004年被授予省级示范学校称号后,学校获得的荣誉称号有:
湖北省绿色学校
湖北省平安校园
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
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
武汉市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市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
武汉市诚信收费单位
武汉市文明平安校园
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武汉市先进团委
市教育系统“双创先进单位”
武汉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
武汉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示范学校
武汉市园林学校
江夏区“十佳基层党组织”
江夏区红旗单位。
第二部分 自评过程及评估结果
2004年被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授牌命名为省级示范学校后,我校趁势而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师生和谐发展”为目标,紧密依靠全体教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努力谋求学校内涵发展,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规范了办学行为,提升了办学水准,使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喜人态势。
一、加强领导,学习方案。
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复评工作的通知后,2009年3月,我校召开了党政扩大会,成立了校长、书记为组长,其他校级干部为副组长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了《江夏一中省级示范学校复评工作方案》。
为了全员发动,我们先后通过召开教职工大会、暑期集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反复学习《湖北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方案》(以下简称《评估方案》),全校上下形成了“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的良好迎评氛围。
二、分工负责,落实整改。
为了做好教师磨课、校园文化、资料建设等工作,我校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督导小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开展了紧张的准备。
同时,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通过邀请省市区督学来校视导和赴多个兄弟学校参观考察等方式,来促进自查、反思与整改。
三、认真自评,促进发展。
学校首先对照评估方案,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广泛收集了学校近四年来的各种资料,并认真分析、评价。
全体师生员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评估方案》的要求,开展自上而下的自评工作,并进行了认真的全面的整改。
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评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研究,形成了自评报告。
第三部分 六年来的主要发展变化
2003年评估时,专家组在肯定我校办学成绩的同时,着重提出了如下几条督导意见:
一是着力加强校本培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师观念,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二是全面执行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三是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根据督学们的意见,近几年来,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整改:
一是通过加强校本培训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特别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端正办学思想,进一步端正了办学行为;三是相继启动高三楼、图书楼和体育场改造等系列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通过近几年有针对性的工作,学校各方面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校本培养,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我校注重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构建学习型学校,加大校本培养的力度,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是鼓励教师开展在职进修。
长短结合,自主申请和学校定向推荐相结合,专项研修和高层次学历进修相结合。
研究生课程班报名不限名额,学校一律按规定报销相关费用。
此项措施激励之下,我校已有62位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还有18人在读。
取得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在读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4%。
假期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全员培训和骨干班主任培训等,只要获取相应学分或证书,所有费用全部由学校买单。
选送省名师程良焱赴美国和台湾岛考察,选送英语教师刘红英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选送副校长谭东林赴上海建平中学挂职锻炼,选送语文教师熊贤友和生物教师谭东林参与省级名师工作室研究,选送数学教师袁辉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选送化学教师黄治春参加市备课组长培训,等等,这些措施都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应。
二是开展经常性读书活动。
学校每学期为每位教师推荐、购置一部教育教学的新著。
由教师自主选择读本,学校每年为每位教师征订3种专业报刊。
通过定期检查教师读书笔记,开展常态读书交流,以读促教,丰富教师的专业涵养。
三是定期开展成果表彰。
教师完成研究课题或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论文,学校及时兑付相应的奖金,并予以全校公示。
近年,我校一大批名优教师脱颖而出,并起到带头作用。
有一名教师获得了省级名师称号,有一名教师被评为武汉市市管专家,有4名教师获得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称号,有5名教师被评为江夏区名师,有9位教师被评为江夏区首席教师。
2009年,我校获得武汉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称号,校长谢受贵被评为“武汉市校本培训工作先进个人”。
二、加强依法治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我校牢记“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的宗旨,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入学招生行为、规范收费行为、规范师德行为”这四个重点入手,努力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我们认真执行上级领导部门《关于执行学年度课程计划的通知》的规定,除了开足开齐高考学科以外,还开设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法定课程,积极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规范入学招生行为。
严格执行招收“三限生”政策,“三限生”计划比例一直控制在招生总计划的30%以下,并坚持实行“阳光招生”。
规范收费行为。
我们利用创建湖北省规范收费示范区的东风,自我加压,自我约束,自觉杜绝违规收费行为,主动打造“规范收费”的金字招牌。
过硬的管理,使我们获得了“武汉市规范收费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2008年,我校成为湖北省教育规范收费示范校。
今年接受“回头看”检查,再次获得省市领导的好评。
规范师德行为。
我们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严禁体罚、歧视学生,提倡教师把爱的阳光奉献给每一位学生。
学校获得了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谭东林老师获得省优秀教师称号,屈桃花老师获得武汉市优秀教师称号,黄洪山、高金香等一批教师获得了“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教师”的光荣称号。
同时,我们严格执行《江夏区教育系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进一步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校党委先后获得江夏区“十佳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党委书记张中兴获得武汉市教育系统优秀书记的光荣称号。
三、加大财力投入,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近五年来,我校利用武汉市建设优质高中的大好机遇,先后投资三千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
投资500余万元兴建图书楼,建筑面积3026平方米,添置电脑152台,装备电子图书24万余册。
投资650余万元兴建集教学、办公等功能于一身的高三综合楼,建筑面积6560平方米,还设置多媒体教室五间。
在老教学楼装备多媒体教室9间,装备音乐、美术等功能室5间。
将大小运动场和风雨操场全部改造成了塑胶场地,添置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育运动设施。
在校园道路的刷黑和环境的绿化美化等方面,我们也是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
总之,通过全校上下的艰苦奋斗,我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通过自查,我们认为学校被授予省级示范学校称号五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依法治校、依规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整改有成效,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学校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第四部分 主要工作与体会
一、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完善发展模式
“示范学校”示范什么?
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简而言之,是“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
仔细掂量,挑战重重: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营造富有生命力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铸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构建科学化的管理机制,探索教育教学的创新之路,因地制宜地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让学生在发展的天空自主飞翔,依托并凝聚自身力量获得更大的内涵发展……一切的一切,都是示范学校“示范性”的题中之义。
在创建示范学校过程中,随着对教育的本质、学校的责任和使命认识的深入,我们首先提出了“两个一切”的办学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铺垫学生的未来”。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端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学校的一切工作和一切工作人员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双方共同构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相长。
“一切铺垫学生的未来”则是强调教育的前瞻性,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都要考虑到身心发展、升学准备、社会服务乃至终身学习。
毕竟让学生获得健康而且长远的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受课程改革总体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民族的复兴”的启发,我们对“两个一切”的办学思想进行了充实和补充,提出了“三个一切”的主张,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铺垫学生的未来,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强调“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要提醒教职工牢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振兴中华,赶上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也是教育学生,要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毕生事业追求的根本。
在“三个一切”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借助“新基础教育”理论,即“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的思想,我们进一步确立并完善了“自主发展”的教育模式。
“自主发展”模式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由的、主动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并形成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在发展的天空自主飞翔”。
这里,“发展”要落实在两个层面,一是即时性发展,学生在校所接受的一切教育,所参与的一切活动,都要落实到发展素质上;二是终身性发展,学生要获得持久发展的能力。
“自主”也有两个层面,一是自由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能自由地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选择方向、发展特长、规划人生;二是主动发展,即让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不竭追求。
既要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开掘潜能,不断进步,实现价值,又要使不同特点的学生扬长补短,得到最佳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摆正了心目中学生的位置:
“主人、主体、主角”,是有尊严、有价值的生命个体。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和责任:
道德示范者,学习组织者,潜能开发者,研究者,生活指导者,行为矫正者,心灵抚慰者。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教师做发展的主人”。
学校既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教师发展的沃土。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倡师生共同成长。
为此,我们将“自主发展”的外延作了进一步拓展,将“让学生在发展的天空自主飞翔”的办学口号演化为“让我们在发展的天空自主飞翔”,开始着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引导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改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着力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方面,在建设学习型学校方面,都作了大量有益有效的探究。
总之,在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完善中,我们着力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铺垫学生的未来,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让我们在发展的天空自主飞翔。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奋斗的方向。
办学目标:
坚持“三个面向”,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为指导,实践自主发展,把学校建设成管理高水平,教师高素质,设备高标准,环境高规格,教育高质量的全省一流示范性学校,使学校成为绿色的校园、数字的校园、书香的校园和和谐的校园。
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创造性学习能力强,人格健全,体魄健壮,具有终身自主发展能力的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
教育模式: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简称“三自我”)
教学模式:
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简称“三主动”)
校风:
求真、向善、启智、臻美
在“三个一切”办学思想及“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学校各项工作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思想品德素质。
全校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迅速成长,思想端正,品德良好,操行评定优良率达到91﹪。
团员比例达到90%以上。
全校每年有一百多人递交入党志愿书,近几年有胡志诚、谢畅、徐子雄、董吉祥、刘超等优秀学生干部光荣入党。
学生在校没有一个人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离校以后没有一个人触犯刑律。
四川发生大地震后,高二(20)班的同学利用周末时间来到江夏区体育馆广场进行爱心义卖,筹得善款3370元;高三
(2)班学生通过申请后开展街头募捐活动,筹得善款4534元;高三(18)班“希望工程”资助对象董吉祥同学在自身生活需要外人资助的情况下主动捐款100元;高三(20)班何梦婷同学和高三(22)班安萌同学征得家人支持,各捐出个人积蓄1000元;全体学生共捐款138397.7元。
学校先后收到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寄来的嘉奖我校毕业生的喜报。
很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都富有责任感,能自主发展,建功立业,造福一方。
我校毕业生殷磊、雷振、彭冲等人成立了大学生联盟义工队,开展天骄助学行动,他们以“取‘材’江夏,回报江夏”为口号,义务为江夏贫寒家庭子女提供免费家教服务,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文化科学素质。
“三主动”课堂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学生课堂用语一律使用普通话,书写一律使用规范字。
各学科合格率99﹪,优秀率38﹪以上,学生毕业率达100﹪,高考大专以上升学率达98.9﹪。
十年以来,每年都有毕业生进入清华、北大。
近五年,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人次,黄鸣、赵勇、赵成和田甜等同学先后获取全国物理、化学竞赛及国际楚才作文竞赛一等奖。
———体艺素质和创新素质。
我们强化了体艺教育,成立了体、音、美、书等兴趣小组。
全校学生身体素质日趋良好,艺术兴趣爱好更加广泛,体育达标率97.9﹪,眼睛近视率低于40﹪,每年向高等学校输送体育、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近40名。
2、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近年来,我校着力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班主任和备课组长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以备课组长队伍建设为例,通过精心挑选、定向培养骨干备课组长,通过定期开展主讲式、讨论式、观摩式集体备课,通过统一协调教学行为,通过集体编制教案和教学资料等方法,通过组织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教科研活动,老师们深受触动、启发和锻炼,整体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2006年语文备课组被武汉市教科院评为优秀备课组,学校被确定为武汉市语文学科建设基地。
2008年度,历史、生物教研组也成为武汉市先进教研组。
语文教师胡卉获得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二等奖,艾荣兰、陈琪、李颖玉、孙惠、程菊香、汤晓青等十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得益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在生源进口质量偏低的背景下,我校的高考质量连年获得稳步提升。
按从进口看出口的标准评价,我校的教学质量在武汉市同类学校中居于上游水平。
我校其它方方面面的工作也都获得了健康长足的发展,市教育系统“双创先进单位”、江夏区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就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我们自主教育的丰硕成果。
3、班级自主管理特色鲜明
在自主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校逐渐形成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特色――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班级自主管理是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借鉴社会化管理经验,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规章约束管理相结合,形成的一套操作性很强的管理模式。
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以下五个“自主”:
1、班纪班规学生自主订立。
2、班委会和团支部等机构由学生自主推举产生。
3、班级和年级值日由学生自主负责。
4、班级活动由学生自主组织。
5、班级事务由学生自主决定。
自主管理模式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主体性。
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管理的主人,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考管理班级事务,处理班内问题。
二是民主性。
小到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大到班级风气的优化,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参与其中。
三是规范性。
学生的言行,班级的管理,一切依规章办事,减少了人为因素和感情用事。
四是实效性。
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进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规范自我管理,两种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两种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为他们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打下了基础。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建构和实施,使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敢于参与、乐于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批评蔚成风气。
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2008年,武汉市市委、市政府广泛动员和发动全市上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学校。
同学们充分利用广播台、黑板报等宣传媒体,从宣传创建“文明城区”的意义入手,开展“我为创建做什么”的讨论,分析自身行为与文明城市市民的差距。
从开展卫生大扫除、拒绝白色污染入校园等活动切入,以实际行动响应“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赞扬。
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中,团总支自我规划开展了“七个一”(一幅对联,一篇诗文、一幅书法作品,一幅画作,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首歌曲)征集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每年暑期的武汉市“新苗杯”足球大赛,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我校学生都能自主组队参与,并且连年获得优异成绩。
学生的后续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毕业生谭小玉、侯爱玲分别考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后,积极参加年级学生会主席竞选,双双一举夺魁,这一切,充分展现了学生们自主发展的精神风貌。
4、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学校通过对62年办学历史的总结、反思和对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的探索、实践,端正了办学思想,明确了办学宗旨,确立了办学目标,形成了办学特色,总结并提升了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了一座规模宏大、各种功能用房齐全、环境优雅的校园,添置了一整套现代化的教学装备;同时,管理不断优化,科研兴校、校本研究深入人心,蔚成风气。
这一切,都为我们进一步完善自主发展办学模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出了学校发展中长远规划,扎实建设学习型组织,着力完善建设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和和谐校园的构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是顺利推行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可靠保证。
(一)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专业化团队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29人,本科学历21人,研究生学历8人,平均年龄42岁。
其中校级干部8人,老中青结合,文理科兼顾。
我们建设干部队伍的主要做法是:
强化定期培训。
对于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我校坚持“一学二讲三提供”。
“一学”是学教育理论,学管理知识,学现代教学与管理手段。
“二讲”是定期召开会议,让领导干部讲学习心得,讲实践情况。
“三提供”是提供图书资料,提供电脑,提供外出学习机会,使他们快速进步。
其中,校级干部定期参加由上级领导部门组织的任职和提高培训,全部都持有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和提高培训合格证书。
校长谢受贵参加武汉市教育局党校组织的校长培训,后被选送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导师制校长培训,并走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讲坛,为大学师生介绍学校管理经验,受到热烈欢迎。
坚持民主选拔。
近几年我们的领导班子更替速度较快,在物色对象、民主评议、审批任用的过程中,我们严格程序。
首先是把握标准,即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工作能力、过硬的教学水平。
其二坚持一线起步,锻炼能力,积累经验,逐级提升。
现任校长谢受贵,副校长夏光才、胡开华、谭东林都是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岗位上逐步提升为教研组长和中层干部,后又走上校级领导岗位的。
第三是实行“公推”“公示”制度,真正做到民主、公开、公正。
2008年,我校高二年级主任一职出现空缺,有多位优秀教师符合任用条件,学校把最终的决定权交还给年级全体教师,最终经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年级主任,数学教师黄洪山同志光荣当选。
由于重业绩,重贡献,讲民主,一批作风正派的骨干教师顺利走上领导岗位。
这些行家里手走上领导岗位,不仅都能胜任本职工作,凝聚力强,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教师们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着力于强化专业化发展,学校呈现出了“龙腾虎跃”的喜人局面。
发挥能动作用。
学校工作方方面面各有其特点,我们在安排干部岗位时,既认真琢磨各处室的内在需求,同时综合考量领导干部的能力优势,使每个处室领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同时充分发挥了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从上年度民主测评的数据看,教职工满意率达到95%。
加强思想建设。
学校党委制定了《江夏一中干部管理条例》,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近阶段重点组织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一系列重要文献。
通过学习大家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加强作风建设。
我们通过“实干”来优化干部的工作作风。
一是建立校级领导蹲组制度,由副校级领导挂点年级组,引入目标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校级领导和处室主任蹲点高三班级制度,各位领导要对具体蹲点班级的全面发展负责。
三是坚持领导任课制度。
中层干部和副校级领导必须坚持任课。
让领导干部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一让领导力下沉,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能优化工作作风,接受教学洗礼和质量监督。
同时,我们还坚持干部述职制度。
在每年度坚持对学校干部进行分层次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校长和副校长向全体教职工述职,中层干部向分管副校长和校长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陈述职责履行情况。
加强廉政建设。
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领导成员提出了“五不”要求:
“手不伸,嘴不馋、眼不瞎、耳不偏、脚不懒”,坚持廉政谈话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坚持引入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等阳光工程,建立权力监督的长效机制,增强了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加强青年干部培养。
近几年,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30岁以下专任教师68人,31至45岁专任教师达189人。
为了强化年级组的管理力量,同时做好干部储备,我们设立了年级教务员、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