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0940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PPT 页数:297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7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2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ppt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的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定义一:

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

(北大,洪子诚)定义二:

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50余年以及以后相当长历史期间发生、发展、消长、繁荣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学,作为完整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杭州大学,金汉),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1、三种对象:

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2、三个层面:

作品过程精神赏析文学史文化内涵及文学灵魂作品:

阅读分析理解过程:

文学发展嬗变过程精神:

文学的本质和灵魂3、我们学习当代文学史的要求阅读作品掌握过程领悟精神,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种分法1、十七年(1949-1966)2、文革十年(1966-1976)3、新时期(1976-至今)比较普遍的分法,第二种分法,1、1949-1976:

建国头27年2、1976-至今:

新时期,第三种分法,1、1949-1978:

战争文化心理下的文学创作2、1978-1989:

复苏五四新文化传统3、90年代以后:

从共名到无名的多元化时期复旦大学陈思和分法,当代文学概观,一、十七年文学概观二、文革文学概观三、新时期文学概观,第二章十七年文学事件与文艺思想的论争(1949年1966年,第一节第一次文代会与第二次文代会,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全称: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总报告: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3、中心议题:

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学风格:

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间大众意识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义作家文学风格:

悲凉、阴郁、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4、意义:

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二、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背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行为。

之交,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向2、意义:

把文艺工作必须以抓创作为主,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一、武训其人武训,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行乞兴学。

二、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1948年开拍,后中断;1950年再次开拍,同年12月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影制完成,在全国公映。

三、讨论的缘起1951年3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文章,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取的,因为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历史观是错误的。

由此展开了对武训传的论争。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的讨论,社论的要点()四、讨论的影响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颂的行为;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c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便其历史唯物论丧失了批判的能力。

第三节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

“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

有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之分。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1、导火线: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2、缘起: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表了关于及其他一文。

不久,文艺报转载。

嗣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

李希凡、蓝翎的观点()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内容链接)。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自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产生以来到1919年“五四”以前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

“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

一为评点派,一为索隐派。

其共同特点是煞费苦心地要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它是扶汉排满的。

“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林黛玉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事件跟历史上的事件对号。

索隐派至今影响还很大。

(),旧红学派,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把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使红楼梦研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红学派逐渐代替了旧红学派。

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新红学”。

“新红学”在红楼梦的研究上有很大的功劳:

破除了人们对“旧红学”的迷信,把红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有意识地对作者的家史、生平、交往作了考证,为更好地研究红楼梦作者打下了基础;肯定红楼梦前80回为曹雪芹的原著,后40回是高鄂续补的,并根据脂砚斋评语和其他材料,校勘出前80回的残缺情况,探索出80回以后的情节发展。

胡适新红学派的缺点在于把小说和曹雪芹自传等同起来,把曹家跟贾家,贾宝玉和曹雪芹机械地类比,把“红学”变成曹家一家的私事,降低了红楼梦光辉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这是“新红学”的不足之处。

(),新红学派,李希凡、蓝翎的观点,根据现实主义的原则来评价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认为俞平伯违背了这个原则,从主观唯心论出发,以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因袭旧红学家们所采取的脱离社会和作者身世的形式主义考证方法,将小说内容归结为“色”、“空”观念,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方法,“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否认红楼梦所反映的是典型的社会的人的悲剧,进而肯定红楼梦是个别家庭和个别的人的悲剧,把红楼梦歪曲成为一部自然主义的写生的作品。

”(),三、批评俞平伯的观点,批评俞平伯的主观主义是非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有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看不到宝玉、黛玉、宝钗的社会意义;“钗黛合一论”否定了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

批评俞平伯的趣味主义的审美观点,从鉴赏和观照的角度,而不从具体的社会分析进入,不从思想上分析,才会得出“二美合一论”,使作品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

批评俞平伯以考据代替研究,用考证代替了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

显然,俞平伯强调的是身世,是“色”、“空”,是从命运、哲学的角度对红提出问题;而李、蓝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解读文本。

其实二者并不矛盾。

四、红楼梦里的三重世界,a.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

“十二支歌”暗示命运。

命定的世界b.荣宁二府以贾政等为代表的男权世界、男人世界。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一个个像乌眼鸡,充满了尔虞我诈。

封建社会的写照。

现实的世界c大观园充满“水作的骨肉”,却是挽留不住的破灭。

太虚幻境的延续。

理想的世界五、批判运动的影响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到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问题;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形成了十七年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敌我对立的“战争思维”。

(),第四节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胡风其人,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

30-40年代创办七月希望杂志。

发表大量文艺批评和理论文章。

他的文艺思想和周扬以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很多分歧,是革命阵营中与毛泽东思想持不同意见的最具代表的思想。

(二)、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过程,1、1952年5月舒芜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话,6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编者按,提出了“胡风小集团”的说法。

2、12月,文艺界部分人士召开座谈会批评他的文艺思想,53年初林默涵、何其芳发表文章,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3、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提出长达30万字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称为“三十万言书”4、1955年1月,这个作协将胡风的白高印成专册随文艺报附发,2月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全面的彻底的批判。

5、1955年5-6月,将舒芜交出和抄家收缴到的胡风等人的信件整理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公布。

由毛泽东亲自定名并叫编者按。

从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演变成了政治的对敌斗争。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6、78人被定为胡风分子,其中61人被撤消职务、劳动教养、下放劳动。

胡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坐了20年的牢。

(三)“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共四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集中反驳林、何的文章。

在结尾处说:

“在这个顽强的宗派主义地盘上面,仅仅通过林默涵、何其芳同志对我批评所看到的,在读者和作家头上就放了五把理论刀子”所谓五把“刀子”指林、何文章中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等五个理论问题。

胡风说“问题不在这五把刀子,而是在那个随心所欲地操纵这五把刀子的宗派主义”。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严重后果,(四)、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严重后果1、开了以专政手段解决思想分歧的先例,使文艺进一步丧失了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否定了许多合理的文艺思想,比如“写真实”削弱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和精神,使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泯灭个性等弊病更加严重。

第五节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国际国内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

1、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化2、“干预生活”的文学思的潮出现3、“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5、2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国际背景:

苏联赫鲁晓夫1954、12月,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修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写真实国内背景:

国内矛盾发生变化需要正确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干预生活文学潮流的出现: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

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批评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阐述对现实主义的再认识批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定义的缺点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将现实主义的认识引向深化,干预生活的文学潮流,从苏联引进干预社会、揭露矛盾的文学思潮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话剧布谷鸟又叫了电影洞箫横吹,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第六节反右扩大化与大跃进时期的文学,反右扩大化57年整风鸣放阳谋引蛇出洞将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化为右派,扼杀了文艺界的生机助长了左倾思潮的泛滥,严重的窒息了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大跃进时期的文学,大跃进大办钢铁粮食放卫星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战天斗地的豪情浮夸风共产风两结合方针58年5月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第七节60年代文艺政策的挑战和极左文艺思潮回潮,党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文艺政策的调整新乔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文艺界出现生机,极左文艺思潮回潮,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为纲小说刘志丹冤案写“十三年”毛泽东的两个批示再批判:

1有鬼无害论2、中间人物论3、时代精神汇合论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文化大规模的序幕,极左文艺思潮回潮,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为纲小说刘志丹冤案写“十三年”毛泽东的两个批示再批判:

1有鬼无害论2、中间人物论3、时代精神汇合论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概述诗人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1949-1957第二,1958-1966,第一阶段(49-57)诗歌创作特点,1、颂歌、赞歌是其主旋律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王老九想起了毛主席强烈的自豪感欢快的情感2、建设题材诗歌大量出现李季玉门诗抄邵燕祥到远方去,3、政治抒情诗的出现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4、表现抗美援朝的诗作大量出现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未央驶过燃烧的村庄,49-57年诗歌创作的缺陷,一、颂歌作为单一的诗歌美学规范,得到空前发展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根本的变异、诗的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小我被大我代替三、诗歌形式逐渐单一,58-66年的诗歌创作,新民歌运动:

长篇叙事诗: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步曲李季杨高传政治抒情诗:

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58-66年诗歌创作的特点,一、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二、诗的主题从劳动、建设的歌颂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三、诗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

红日、红旗、青松、井冈山、天安门、革命航船成为最主要的象征符号,第二节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1、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的演绎的形态3、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效应,政治抒情诗出现的原因,1、政治环境2、具有政治观念和战争文化思维的诗人成为创作主体3、艺术渊源与左联的革命诗歌和抗战时期的鼓动性诗有联系,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家,郭小川贺敬之,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主要作品分为两类1、抒情短诗:

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2、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贺敬之诗歌的主要特点,1、重视诗歌的时代性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2、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放声歌唱,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创作的三个阶段:

1、50年代2、60年代3、文革时期,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倾向性2、富有深邃的哲理3、艺术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手法,甘蔗林-青纱帐的创作特色,咏物诗将北方的青纱帐与南方的甘蔗林联系起来赋予自然对象以丰富深厚的象征内涵芬芳的甘蔗林暗示今天的美好生活,北方遥远的青纱帐则象征着昨天艰苦的斗争岁月运用新辞赋体在自由体中溶进楚词汉赋的某些优点,行与行对称,对仗和韵律比较严格抒情方式上,采用铺陈渲染、反复咏叹的手法。

第三节叙事诗的发展,以李季、闻捷为代表在对生活场景与事件具体描摹的基础上,表现新生活风貌和诗人的境界增加写实的成分对生活现象加以“诗化”,由感性向哲理升华,叙事诗大量出现的原因,现实主义的强调使得诗歌注重写实解放区写实风格和叙事诗热潮在当代的延伸和继续,李季的诗歌创作,1922-1980原名李震鹏53年菊花石生活之歌玉门诗抄杨高传第一部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长诗生活之歌石油诗人,杨高传,五月端阳当共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杨高是王贵形象的继续,闻捷诗歌创作,赵文节1923-1971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天山牧歌的特色,反映新疆各少数民族新生活的赞歌用牧歌形式表达颂歌内容诗作表现了爱情题材但爱情是政治的附属物爱情成为政治观点、阶级立场和劳动态度的一种表现形态长于叙事,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表现诗情善于提炼情节事件使之简化、单纯化叙事简洁清晰,毛泽东诗词,共67首博大精深、奇情壮采、气象万千,表现伟人风范气势豪迈伟大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从水调歌头.游泳和蝶恋花.分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构思和想象超越时空二、以主观情思融化客观对象三、把产生客观的、现实的感情升华到理想的超现实的空间,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先鸣,沁圆春.长沙沁圆春.雪两首词的非凡气势,豪情万丈、高远开阔的胸襟前无古人的气概和长江大河式的艺术风格,第四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概述作家队伍(三部分构成)两个发展阶段,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主要作家队伍,一、来自延安和解放区的作家,丁玲、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二、来自国统区的作家:

茅盾、巴金、路翎等三、新成长的作家:

他们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部分来自革命队伍比如梁斌、杨沫、曲波、刘知侠、吴强、李英儒、王愿坚、茹志鹃等,二是和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作家,比如王蒙、刘绍棠、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等,十七年小说的发展阶段,一、1949-1956二、1957-1966,1949-1956年的小说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比例最大成就最高长篇: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陈登科活人塘孙犁风云初记马加开不败的鲜花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史诗性作品”中短篇:

刘白羽火光在前新中国第一部中篇小说杨沫苇塘纪事王愿坚党费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抗美援朝小说,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重逢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农村题材小说,一、通过婚姻恋爱和家庭关系反映建国初农民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和幸福爱情的强烈要求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马烽结婚高晓声解约二、反映合作化运动的作品李准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三里湾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孙犁铁木前传,三、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草明火车头萧军五月的矿山四、双百方针发表后的小说1、“干预生活”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2、描写爱情的作品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五、少数民族生活作品玛拉沁夫(蒙古族)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茫茫的草原扎拉嘎胡(蒙古族)春到草原李乔(彝族)欢笑的金沙江,1957-1966的小说,一、新中国第一个长篇小说热潮:

革命斗争历史小说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且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是革命斗争历史的和军旅生活的作品红旗谱红日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小城春秋清江壮歌平原烈火苦菜花战斗的青春,原因:

1、长期的积累、思考和沉淀的结果2、和当时的政治和文艺思潮保持着一定的距离3、作者经过了战争,有着难以抑制的激情,胜利后拿起笔来为那些英勇献身的战友树碑立传,为伟大的历史作证,他们有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具有高度历史真实性,记录下近半个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缺陷,二、反映合作化运动的小说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锻炼锻炼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三、工业题材小说艾芜夜归百炼成钢杜鹏程工地之夜在和平的日子里草明乘风破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是继矛盾的子夜又一部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长篇力作,少数民族题材小说李乔完成的欢笑的金沙江的第二部早来的春天和第三部呼啸的山风壮族作家陆地美丽的南方蒙古族作家扎拉嘎胡红路少数民族小说集新生活的光辉,第二节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1、界定,也叫“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从广义来说:

泛指一切描写革命斗争的小说,狭义是指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生活与战争的小说。

2、从主题话语来划分可以分为:

第一:

现代民族国家叙事即描写中华民族如何走出近代历史苦难,赢得民族解放,成为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第二:

新型意识形态的建构通过描写历史以论证革命革命政权的的历史合法性,通过塑造革命英雄人物以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

第三:

民族无意识的积淀如忠意精神和狭义精神(新英雄传奇),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取得的成绩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下近半个世纪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进程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英雄形象作家们致力与文学的民族风格、大众风格的追求和探索,使作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革命历史小说存在的局限:

强烈的意识形态使命,使它们大多采用单一的政治视角,放弃了个人化、感性化的历史经验,片面追求文学的政治四才和宣谕功能,因而表现出相同的价值取向和鲜明、强烈、单一的时代特色,后在文革中沦为政治结论的传声筒和枯燥历史道德的说教形成狭隘、封闭、单一的审美观念,艺术手法单出、直露甚至粗糙。

缺乏对现代小说技巧的借鉴,英雄人物神化,人物形象共性大于个性,出现单一化、类型化的弊端,二、梁斌与红旗谱,1、梁斌生平及创作见教材2、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红旗谱,1、以1927-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时期背景,冀中平原两家三代农民(朱、严)与两代地主尖锐的阶级矛盾,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自觉)反抗的历史进程,将家族复仇的故事转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阶级(被压迫阶级)与地主阶级(压迫阶级)的生死大搏斗。

朱老巩护钟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二师学潮,2、朱老忠形象第一、中国农民英雄的典型:

不畏强暴,勇于反抗,过人的胆识,”出水才看两腿泥”长远的目光第二、中国农民阶级觉醒的典型:

自发到自觉第三、具有侠义精神:

为朋友两肋插刀中国农民的文化精神的体现第四、理想化的描述:

过于完美化理想化,十七年英雄人物塑造的通病,3、严志和的形象见教材122,4、艺术风格:

民族化特色第一:

阶级斗争与民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题材的民族性:

中国北方最富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斗争故事燕沼风骨人物塑造的民族性朱老忠与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相同之处,第二、注重北方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的描写,冀中平原的地方特色第三、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技巧上:

结构如梁斌所说,是比古典小说线条粗一点,比西洋小说细一点,改造章回小说,每一章故事完整,相对独立,描写人物多注重运用人物动作性和戏剧性来表现,三、杨沫与青春之歌,生平及创作见教材124作品的自传性质成长小说将个人成长经历、自我的人生经验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组织到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宏大叙事中。

将最具个人化特质的爱情叙事与政治叙事、革命叙事巧妙的结合起来,是知识分子女性的林道静的爱情经历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统一起来,其中包含三种种主题叙事:

一是知识分子的革命人生道路,与工农相结合。

投身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二是知识分子的成长,现代民族国家成长叙事的隐喻。

以知识分子为主角,逸出了主流文化的规范.三是女性叙事。

以女性为主角和视角,以女性的爱情经历贯穿始终,虽然具有强烈革命叙事的特点,将女性特点和叙事淹没在革命叙事中,但还具有较明显的女性特点。

关于林道静的爱情描写是小说中比较精彩深刻,富有魅力同时又最大争议的部分。

这里的爱情描写逃离了早期革命文学“革命+恋爱”的公式化故事,也超越了现代文学史上奉行个性解放的“时代新女性”。

林道静的人生追求中,纯真的爱情是和独立的人格、自身的价值,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结合在一起的。

林卢之爱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一个转折,也是最美好的,最理想,可惜也是最让人遗憾的。

而由此,正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只有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不断的追求下去,而完美无缺的理想是要不断实现不断探索的,林道静形象的分析,三个成长阶段见教材125-126第一阶段反抗封建家庭个性解放追求自我价值与余永泽(张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