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02848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docx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教学团队

咸宁学院

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

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类别:

A

项目负责人:

阮若林

所在单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8112419

申请日期:

咸宁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制

项目名称

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类别

A

A、理科,B、工科,C、农科,D、医药,E、文科(文、史、哲),F、外语,G、财经,H、政法,J、艺术,K、体育,L思想政治教育,M、民族,N、教学管理

研究起始时间

完成时间

项目负责人简况

姓名

阮若林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行政职务

最终学位

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

院内工作部门

电信学院

现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

项目负责人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

计算机导论

03计本

72

信息工程学院

程序设计

03计本

108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

02计本

72

信息工程学院

程序设计

03教技

72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导论

04计教

72

信息工程学院

教育技术学

02数本

36

信息工程学院

数据库及应用

03教技

72

信息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

02计本

54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基础

05教技

72

信息工程学院

C程序设计

03教技

72

信息工程学院

数据库设计

全校选修

36

信息工程学院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06教技

54

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设计

05教技

54

信息工程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

06数本、化本、物本、地科

36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主要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简历

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颁发单位

2004-2006主持

基于多Agent的远程虚拟协同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完成

咸宁学院重点项目

2006-2008主持

一种新型智能协作教学平台的研究

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高校教研项目

2008-2010主持

可伸缩视频编码及其码率控制研究

在研

教育厅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

2005-2007参与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

完成

咸宁学院科研项目

2005-2007参与

基于信道建模自适应的实时无线视频传输研究

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8-2010参与

基于轮廓关注度和多域可伸缩的感兴趣区视频编码研究

在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研究成员职称、学历情况

总人数

5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2

中级职称

3

初级职称

博士

1

硕士

4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含项目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职务

工作单位

现任课程

项目组分工

签章

阮国龙

38

副教授

教办主任

电信学院

计算机网络

培养计划制定

沈静

30

实验师

实验室主任

电信学院

动画制作

实践计划实施

倪浩

28

讲师

电信学院

教学设计

实践计划制定

刘芳华

27

讲师

电信学院

教育技术

理论计划制定

立项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将成为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作为培养21世纪新一代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探索出一条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国外发达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标准。

在美国,早在1998年就推出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随后,在2000年推出了《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标准阐述了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本行为;英国也制定了包括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方法以及教师的能力、知识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澳大利亚在2002年也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共12项,描述了教师为个别学生和全体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经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其中1项涉及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改善教与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它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不仅引发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引发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革。

要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使命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教师。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已日益成为教师职业的一项重要素质和能力,也一直是师范生学习和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中明确指出:

教学人员要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电化教育》课程,随后陆续改名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但由于师范院校办学规模较大,全面开展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师资力量、设备配置、设备用房等)难于充分实现,因而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一直存在一定的难度,面向全体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至今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仅仅局限于枯燥的理论学习模式,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不能尽如人意。

目前,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其教学情况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院校教学条件限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只能实行限额选修,由高年级师范生自愿报名,教育技术系或电教中心根据现有教学条件,设置一定的数额,然后根据报名情况组班教学。

这种形式只能为部分师范生提供教育技术技能培训。

二是在部分系科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规定选修课,这种形式多在一些相近专业开设,如教育系、物理系等。

三是少部分学校集中全力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这种形式由于教学实验设施的限制,主要教学内容是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验教学基本难以开展,多数情况下只能力所能及的进行一些见习和观摩。

20多年来这门课程一直成为师范院校培养学生教育技术的主渠道。

但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快步走向信息时代,反映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形式、内容、思想、方法、手段等发生根本变化。

丰富的社会化学习资源,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快捷的教学信息传递手段促进传统的师生角色的改变,学生会主动地从除教师之外的计算机网络、电视系统、光盘信息库及书本等信息资源汲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信息的咨询者、课程的开发者、学术的顾问、团队的合作者。

这就要求未来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常识,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如何才能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教师?

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如何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

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已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本课题旨在对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途径、方法等进行研究。

本课题的实施对建立科学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促进师范院校重视和科学地安排信息类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种状况下,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整体能力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要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强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核心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切实提高新一代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一条能适应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要求的有效教学途径,是师范院校的当务之急。

2、本课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建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将其应用到提高师范生学科教学法课程和师范技能训练中去,提高师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其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教育技术素养。

地方院校师范生是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力军,培养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全面推进和实施,迫切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要求教师有能力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去改革教学方式,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同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基础。

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内容

教育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未来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常识,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信息的咨询者、课程的开发者、学术的顾问、团队的合作者。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途径、方法等进行研究,努力建立科学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

按照教学设计的思想,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从社会需求出发,首先研究当前社会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的要求,并以超前观点分析相关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次从教学对象(师范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科学的培养方案,为此本课题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以信息科学发展的现状及近期发展趋势为依据,研究制定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改革精神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针,改革师范院校学生现有课程结构,合理地设置教育技术和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系;以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标准,研究探索师范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体系。

(1)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体系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研究并实施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教育技术能力。

围绕这一主题,在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在校学习,师范生们又应当具备那些教育技术能力,与这些能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是那些,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此就应该研究地方院校师范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目标体系,合理制定培养方案。

(2)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构建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研究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系

构建信息化资源和环境,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模块化实验教学环境,开发相关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构建了良好的教学平台;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单一课程教学体系为“理论+实践+教师技能实训”的课程体系,研究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专门开设了师范生职业技能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如《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门公共选修课程,同时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项目让师范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贯穿进来,构建比较完善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师范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技术素养。

(3)研究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本研究所建立的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本研究制定的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的培养,是否已经达到了本研究教学目标体系的要求,需要科学的评价的检验,因此有必要研究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4)研究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材和课程体系

根据地方院校师范生去向的特点,调研相应中小学的教育技术基础设施,重新规划建设相应教材和课程,并结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组织编写相应课程教材。

二、研究目标

(1)以咸宁学院为例,制定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2)打破教育技术传统的单一课程教学模式,制定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完整课程体系。

(3)构建人本主义信息化的资源和环境,制定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4)做到两个结合,“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的结合,“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结合。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地方院校如何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来确定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

(2)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如何协作共同提高师范生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3)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将《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4)如何根据地方院校现有条件构建人本主义的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师范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技术素养。

2、课题预期的成果和效益(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与受益范围等)

多数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与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分属不同的部门,尽管各自对相关的课程应如何开设有一定范围的研究,但均未能从信息技术的全局考虑问题,两类课程互有交叉。

本应紧密联系,却互不相关,造成开设课程在内容上互相重复,时间上衔接不够,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

本课题将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教学设计,综合现有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两类课程的内容,组成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培养质量,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本课题研究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学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作为开创性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预期研究成果如下:

(1)咸宁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报告(发表论文)

(2)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

(3)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目标(发表论文)

(4)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培养体系(制定教学大纲)

(5)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发表论文)

(6)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实践训练教程(条件成熟时出版教材)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教育技术专业教师、计算机课教师、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和师范生,研究成果首先将在咸宁学院师范生中得到应用,学生将体验完全不通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培养质量,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根据几年的试用不断调整培养体系,最终形成完成的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并推广到相关兄弟院校试用。

3、实施计划(含不少于两年时间的年度进展情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正式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收集资料,访问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提出咸宁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体系。

2、,提出咸宁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方案,重组各类相关课程,并按新课程方案组织教学,初步建立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系。

3、,通过收集资料、访问专家、问卷调查等方法的研究,提出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4、,在咸宁学院师范生中实施新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撰写结题报告,准备课题的结题验收。

4、本课题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地方院校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结合师范生就业去向来制定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

(2)提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教师技能实训”的课程体系。

(3)提出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的两结合:

“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的结合,“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结合。

(4)制定基于人本主义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课题综合现有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两类课程的内容,组成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培养质量,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本课题研究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学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作为开创性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首先将在咸宁学院师范生中得到应用,学生将体验完全不通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培养质量,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根据几年的试用不断调整培养体系,最终形成完成的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并推广到相关兄弟院校试用。

5、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研法、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基础

1、课题组成员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概述(包括自选课题、校级以上课题、学位论文、学术论著论文及获奖等)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教育技术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着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近年来,主持相关科教研项目4项,发表相关教研论文20余篇,具体如下:

一、相关立项项目:

(1)2008年度咸宁学院科研重点项目:

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关键实现技术研究(编号:

KL0847,时间:

2008-2010)

(2)2006年度湖北省高校省级教研项目:

一种新型智能协作教学平台的研究(编号:

,时间:

2006-2008)

(3)2005年度咸宁学院科研重点项目: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编号:

KL0530,时间:

2005-2007)

(4)2004年度咸宁学院科研重点项目:

基于多Agent的远程虚拟协同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编号:

KL0412,时间:

2004-2006)

二、相关学术论文:

(1)一种基于MAD加权模型的码率控制算法,计算机科学,.

(2)利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咸宁学院学报,.

(3)基于移动学习的PBL环境设计,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4)拟人化在小学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

(5)CSS在DIV网页排版中的实用技巧,电脑学习,.

(6)音频信号的感知编码技术研究,咸宁学院学报,

(7)StudyofaNovelIntelligentizedCollaborativeTeachingPlatformBasedonMulti-AgentonInternet,ICCSE2007,(ISTP)

(8)ApplicationandResearchofInterlaceVideoCodingICCSE2007,(ISTP)

(9)StudyonInterlaceVideoCodingTechnique,DCABES2007,(ISTP)

(10)基于多Agent的网络智能教学环境研究,GCCCE2006,

(11)多媒体课件开发-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教育技术导刊,2006.

(12)对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2006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13)Internet上基于多Agent的智能学习过程研究,咸宁学院学报,

(14)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咸宁学院学报,

(15)基于建构主义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初探,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16)基于素材的网络课程管理模式的探讨,咸宁学院学报,2004.

2、已具备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础和环境,学院对课题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支持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咸宁学院是2002年有原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专合并组建而成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以医学、师范和其他应用型学科组成的一所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师范专业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80年代末到现在,我校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主要经历了《现代教育技术》(早期叫《电化教育》)选修课、部分师范专业限定选修课到现在的所有师范专业公共基础课理论教学的发展过程,所以我院现行的教育技术课程模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实践环境,并且我校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育技术系现存有大量相关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基础,同时,我院将在今年开展师范生整体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行“1+2+1”,该模式的推行也为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证,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同时,本项目组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团队,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也很突出,项目组成员在近5年来主持和参加了科教研项目10项,其中一项省级教研项目获咸宁学院2009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参编教材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5篇被EI/ISTP收录,一篇论文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5年教育技术管理征文二等奖。

我院拥用一批高档的微机和性能良好的校园网,可为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但本课题组教师研究工作条件有限,缺乏高性能微机、配件及相关应用开发软件,且课题组其它成员与外界联系较少。

我们拟申请学校给予资助,改善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条件并加强兄弟院校的进一步联系,共同探讨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项目经费

总经费万元

申请经费

万元

配套经费

学院万元

本部门

万元

其他

万元

项目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金额(万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科研业务费

国内调研费4×=

国际学术会议费2×=

论文发表费6×=

打印复印费

成果评审费

实验材料费

图书资料费

软件开发资料费

仪器设备费

微机配件耗材

所在教学单位意见

本课题主要针对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结合我校多年来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一系列创新研究及其实践研究,将推进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培养模式体系的改革,对地方院校师范生师范技能特别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立项研究。

负责人签章:

部门盖章二00年月日

院内主管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章:

高等教育研究室盖章二00年月日

学院意见

主管院长签字:

二00年月日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