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6512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29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 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PPT.pptx

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市场经济,就其运行状况或调节方式而言,是一种“市场+政府”的“混合经济”。

即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或立足点;另一方面,必须发挥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控和干预作用,即由政府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

在社会公共事业领域中,政府的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有目的的介入市场活动,以确保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并扮演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运行与发展所需资源的主导者、最终调节者和校正者的角色。

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第一节外部经济理论与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第二节信息不对称与公共事业的提供与管理第三节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公共事业制度,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第一节外部性理论与公共事业的资源配置外部性理论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的关系十分密切。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外部性及其普遍性;

(2)外部性下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差;(3)外部性与政府的提供与管理;(4)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一、人类活动的外部性及其普遍性所谓的外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由于影响产生方向不同,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种行为给旁观者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负外部性则是指一种行为给旁观者带来消极的影响,使他人增加成本,减少收益。

这种外部性或者称为外部效应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

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一、人类活动的外部性及其普遍性外部性的实质在于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离。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额外成本当额外成本为正值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存在着负外部性,即私人的行为给社会造成额外的成本;当额外成本为负值时,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存在着正外部性,即私人的行为不仅没有给社会造成额外的成本,反而给社会带来某种额外的利益。

PD,SD,SMC,PMC,价格,数量,Q1,Q2,正外部效应曲线图,SD,PD,PMC,SMC,价格,数量,Q2,Q1,负外部效应曲线图,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准公共产品与服务作为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一面,主要是它可以由个别消费者占有,独享其使用价值,在占有和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作为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一面,它在效应上具有正外部性。

二、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正外部性,市场通常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但对于公共事业领域则可能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在市场竞争中,私人经济主体的优胜劣汰,企业关停并转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现象,但是,若以此作为公共事业机构活动的一般准则,就可能给它所服务的居民带来许多不便,甚至给整个社会活动效率造成损害。

个别消费者对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很难量化,因而提供者不可能直接向个别消费者收取合理的费用。

因此,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外部效应的市场化提供是不可能的。

因此,政府的介入不可避免。

在外部效应存在时,政府的干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单一的直接干预方式正在被逐渐多样化的混合模式取代。

三、外部性与政府提供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企业的排污权也能买卖?

2002年6月,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环保分局与区物价局、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秀州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管理试行办法。

这是浙江省内首次推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至今秀州区内已经有50多家企业购买了排污权,合同成交额达到了700万元,这些钱将用来建设环保基础设施。

案例讨论:

评析排污权买卖与直接干预有何不同,案例二:

教育正外部性矫正中政府的作为,教育券制度教育凭证制度是通过改变教育经费的拨付方式来改变教育服务供给、增加受教育者个人选择权的一种方法。

具体作法是:

政府不再直接开办学校或给学校拨款,而是把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生均教育经费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发放到家庭,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子女就读的学校,用教育凭证充抵部分学费,学校再到政府有关部门将教育凭证兑换成现金。

教育凭证制度的具体做法简单明了,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却是丰富而且有变革意义的。

案例二:

教育正外部性矫正中政府的作为,特许学校美国20世纪9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公立学校。

学校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才能建立,经费来源和传统公立学校一样,由公共财政支持。

由政府与教育管理人员、教师、社区组织或企业集团签订合同、互相承诺。

特许学校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免受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更重规章制度的限制。

这种自主权体现在经费使用、教师聘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评估、入学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

自主权的获得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前提的,特许学校一旦不能完成与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合同,学校将被关闭。

案例二:

教育正外部性矫正中政府的作为,案例:

美国的教育公司成立于1973年的美国阿波罗集团是纳斯达克市场上著名的教育公司,主营业务是成年人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该公司实力雄厚,19992000年年度财政收入为6.09亿美元。

下属主要机构有凤凰城大学、职业发展学院、金融计划发展学院、西方国际大学、阿波罗学习集团等,在全美35个州设有54个校园和96个学习中心。

2000年8月底在校学生为10.09万人。

诺贝尔教育集团是美国最大的基础教育上市公司之一,199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使公司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截至2000年9月,该公司在全美管理163所学校,包括收购10多所改制的公立学校,在校学生2.7万人。

第二节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与管理概念:

关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产生原因信息经济学问题:

信息不对称在公共事业领域引发的种种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事业领域的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事业领域的逆向选择“委托代理”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和特征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

因为信息实质上是传递过程中的一种知识差,所以,信息不对称实质上是在市场交易中一方掌握的知识多于另一方的情况。

信息不对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交易者在掌握有关交易的信息方面存有巨大的差别,常常是交易一方比另一方占据较多的相关信息,即一方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由于参与人获得不同的信息所致,而获取不同的信息又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关,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以人们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对称为基础的。

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多种社会因素相关,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别,劳动者掌握的本行业信息要多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也同样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专业化使个人在专业领域比其他人具有更多的知识。

信息经济学当代经济分析的成果表明,市场结构的不完全、外部性和其他经济问题的产生,都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存在联系。

信息不仅是经济生活中某一特定侧面的问题,而且是市场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形态运行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因此,围绕信息问题进行的经济学研究被称为信息经济学。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低效率拥有信息优势一方对信息的垄断为了在交易活动中占据主动,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产生垄断某些重要信息是其合理的动机与行为,甚至故意发出一些错误的信息,以误导对方的判断,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在许多交易活动中所难以避免的。

公共事业领域中也并不鲜见。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事业领域的低效率信息的收集成本从理论上说,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交易者可以通过大量的收集活动,取得比较完全或完全的信息。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需要成本。

这种成本的承担程度是以个人所能调动的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决定的。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事业领域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什么逆向选择指的是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而导致的劣质产品泛滥的一种市场机制。

为什么会发生逆向选择逆向选择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事业领域的逆向选择阿克罗夫“旧车市场模型”旧车市场的特点信息不对称买方无法象卖方那样准确地知道旧车的质量状况。

旧车市场运行的结果因为买主无法判断旧车的质量,价格代替质量成为重要的取舍标准。

这样会出现逆向选择效应:

旧车卖主的构成随着车价的下降而出现“逆向”变化,即卖主出的价格越低,质量较高的车的卖主就越少。

最终结果是,在旧车市场上,低质量的旧车成交,可以说,低质量的产品最终淘汰了高质量的产品。

它反映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会形成“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而导致劣质产品泛滥的市场机制。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事业领域的逆向选择公共事业领域的逆向选择有何表现像教育、医疗等这些领域,产品与服务的成效常常不是即时性的,而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因此,对那些只关注价格的消费者来说,既然无法辨别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就会将价格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在公共事业领域,由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逆向选择,不单在因消费者相对生产者而言处于信息劣势时发生,它也会发生在因信息的不完全而引发的消费者行为,导致对生产者的“逆向选择”。

总之,公共事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会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质量的下滑。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事业领域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思路应对逆向选择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市场信号机制作用,也就是市场上卖方向买方发出信号,以令人信赖的方式显示产品或其他交易对象质量,从而减少和消除信息不对称影响。

二手商品买卖中的特殊声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学校的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委托代理”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委托代理”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存在及其表现“委托代理”是什么?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就是研究社会契约及其效率以及改进或限制其经济作用的方法。

当甲为乙工作,而甲工作的成果同时取决于甲投入的努力和不由他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而且两种因素对乙来说无法区分时,甲可能会偷懒、偷工减料,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经济学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

“委托代理”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委托代理”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存在及其表现“委托代理”在公共事业领域的表现在公共事业领域中,国家向居民提供的大多数公共服务是通过各种公营或公私混营的机构进行的。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存在着两个决策主体,政府及主管部门代行所有者的权利,它们是公共事业所需资源的提供者,并不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直接向居民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是各类公共事业机构,公共服务的机构及其管理者(学校校长、医院院长等)是代理者。

作为代理者的这些机构,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有一定的偏离。

无论受到政策、制度怎样约束,都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集中表现了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政策与反映公共事业机构自身利益行为之间的冲突。

委托代理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上发生道德风险是什么?

在市场交易中,因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在知情情况下采取的未控制行为而受到的损害,也称“败德”行为。

从社会伦理角度讲它是不道德的,却无法从法律上追究其责任,也无法由法律对行为者实施强制性的约束。

道德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委托代理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在公共事业的各个层面上发生道德风险在公共事业领域的表现公共事业领域广泛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因此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政府层面:

有些地方政府把教育看作“摇钱树”。

学校层面:

乱办班、乱收费、乱发文凭,为了创收不顾教育质量。

个人层面:

教师的第二职业遍地开花。

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公共事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委托代理”发生的基本条件一是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二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公共事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思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寻找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协调委托方与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尽可能使双方利益得到兼顾。

(2)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

第三节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与公共事业制度什么是制度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了对制度的定义:

制度是一种管束人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或政府来分配资源的规则。

第三节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与公共事业制度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制度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分类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公共事业制度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提供中的公平与效率为实现相对公平的公共事业制度安排兼顾公平与效率对公共事业制度的完善,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分类以教科文卫领域而言,义务教育;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公共图书馆、文物博物事业、群众文化事业;卫生预防保健等等,均属于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事业。

准公益性事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同时有益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增加。

其中,有些较多地满足公共利益;有些则以提供私人收益为重,并在客观上满足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的一定要求。

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纯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对于纯公共产品与服务,国家通过建立基本的公共事业制度予以保证。

以公共财政资源为基础,由政府强力干预,实行多种形式的管制和预算拨款手段,提供能被社会公众无差别享用的产品与服务,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提供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提供对于准公共产品与服务,则以调动社会资源为基础,通过政府政策(包括价格管制、成本补偿和财政补贴等)干预下的市场配置方式,提供为部分居民和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一定范围的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

政府的政策干预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审批、收费标准制定,直到成本补偿的限额确定,以实行“价格”管制,规定开办事业机构的资质、条件等,以实行行业“准入”管制等。

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供给中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涵义所谓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它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为了解决人类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必须追求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使用,尽可能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即高效率地配置资源。

所谓“公平”,指社会成员广义收入的均等化,是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评价。

公平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相适应的,是一个历史范畴。

公平观的历史演进以不平等为平等机会均等结果均等:

形式上的结果均等实质上的结果均等相应的社会制度是非颠倒的古代社会机会均等的市场机制劫富济贫的福利国家各取所需的混合机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经济,必然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越起作用,收入差距相应拉得越大,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作用越小,政府干预的力度越大,收入分配越平均,经济效率也就越低。

如果仅就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而言,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一种此长彼消的替代关系。

为了达到收入的均等化,就必须牺牲效率;要提高效率,就势必牺牲公平。

社会各阶级和阶层在收入分配上的悬殊,是市场经济体制所无法克服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发展,必须由政府组织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这种再分配的特点不是政府直接干预生产、市场和价格,而是通过税收手段和福利支出手段,即用高额累进税把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以税收形式集中到政府手中;然后再用举办公共事业,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等形式,给社会其他阶层共同享用,以缩小不同阶层之间因收入原因对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享有程度的差距。

个人收入分配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公共事业制度涉及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因为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建立在个人累进税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基础上。

居民个人对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享用,无论是义务教育的获得,还是公共保健措施的享受,实际上拓展了社会财富分配的领域,延伸了他们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公共事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范围越大,水平越高,个人收入分配的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

公共事业制度以促进社会公平为自己的主要目的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市场经济成熟的程度不同,各国向居民提供的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差别,纳入社会福利制度的教育、卫生保健等的供给各不相同。

但从总体上说,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兼顾,是超越时空和国别界限的共同愿望。

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市场机制主要解决效率问题,而政府行为则要侧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如果说前者是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后者则是社会运行的基本问题。

瑞典模式,在社会民主党领导下的瑞典社会主义取向的改革中,劳动人民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得到60%以上份额,全面的社会保障,官员公正廉洁,劳资共存共荣,贫富差距很小。

分析瑞典政府的预算,可以发现用于社会福利、教育、科研和外交国防的钱加在一起,跟总税收差不多。

他们税收虽然很重,却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瑞典模式,表面上看,瑞典的资本家和他们的公司还在,但有了高度的社会民主,市场经济不再由少数人控制。

强大的工会改变了生产中的权力关系。

工资分配和劳动条件不再由资本家单独说了算,而是经过劳资平等谈判,不断提升和改善。

通过立法,对企业运行制定了详细的过则,生产虽然还是由资本家说了算,但要听取工会意见,服从国家调节指导。

瑞典模式,贵族像个老农民作者曾经参观瑞典的一个现代化农场。

农场主原来是贵族,有一千公顷土地、两千公顷森林。

但他手上全是老茧,为什么一个贵族像个老农民?

原来,过去他家里雇了很多长工仆人。

社会民主党上台实行改革后,他要为工人们支付高工资,还要交社会保险,而且每年谈判还可能增加,他承受不了,只好把大部分工人都解雇了,只留下两个工人,忙时自己一起干活。

宫殿一样的大房子,就靠他夫人打理,忙不过来时才请小时工。

兼顾公平与效率对公共事业制度的完善过度追求平等的公共事业制度产生的弊端首先,福利制度“养懒汉”,市场经济的效率受到损失。

个人收入分配社会化,非工资的福利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工作收入失去激励功能。

其次,公共财政难以为继。

政府债台高筑,通胀现象严重,大大削弱了国家调节经济的力量。

再次,过于追求均等化的政策措施,导致社会弊端丛生。

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普遍性,不可避免地使富人也搭了穷人的便车,追求公平的措施反而带来不公平的结果。

公共事业制度的创新尝试一是将私人经济部门中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共服务部门,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模式重塑公营机构的管理。

二是打破公营机构在公共服务上的垄断僵化模式,将部分提供社会服务机构转为私营;公营部门及机构之间也为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展开竞争,形成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以提高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效率。

三是针对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上的浪费和高成本、低效率现象,改变公营部门忽视社会公众的多样化要求。

公营部门自身组织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增强第一,对部门的激励。

在组织体系内部建立某种竞争结构,通过若干个服务与管理部门提出相互竞争的方案,模拟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选择。

第二,对个人的激励。

激励公营机构的主管人员像私人部门的经理那样行事,用“效率逻辑”取代“扩张逻辑”。

择校乱象及其背后的教育供求矛盾,1、择校费;以广州为例,择校费按照学校的省、市、区等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标准,如市一级的学校一般是3万元,省一级的学校一般是4万元。

久负盛名的名校,有的辖区就根据户籍情况有“6、7、8”的潜规则:

具有本区户籍的6万元,没有本区户籍但具有广州市户籍的7万元,广州市户籍之外的则高达8万元。

而另有研究者对武汉几所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学校的办学经费对借读择校费高度依赖。

借读择校费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最高位36%,最低为7.5%,平均为19.3%。

而借读择校费占学校非财政收入平均为55%,最高达75%。

11雷万鹏,谢瑶.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改革路径与政府责任.教育与经济.2010

(2):

1-6.,择校乱象及其背后的教育供求矛盾,2、学区房:

家庭户口挂靠,购买学区房,开发商想办法把房子划分到学区为了择校,一些家长把户口挂在著名学校的片区内,但实际居住地却不在那里,即所谓“挂户”。

北京某实验小学的老师做家访,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一条马路旁边的厕所。

更有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挤进名校不惜数次搬迁,成为“现代孟母”。

11众校长揭“择校”内幕“择校”背后的隐秘博弈.南方周末.2009-6-21.(10),择校乱象及其背后的教育供求矛盾,3、权力择校:

“条子生”“2009年4月,广州的某知名学校就已经收到400多个择校的条子,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的名校已经司空见惯”学校面对“条子生”实际上处于弱势,“钢琴弹不好等于什么事情都白费了”,有些学校干脆弄出一个内部规范与“条子”妥协。

“省领导给一个指标,市政府给一个、省委办公厅给一个,审计局给一个,教育厅给一个,教育局给一个”,这样名额均分,以免引起麻烦。

11众校长揭“择校”内幕“择校”背后的隐秘博弈.南方周末.2009-6-21.(10),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发生在20世纪最后20年,其基本取向是采取工商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提高服务质量。

它往往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模式,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评论,新公共管理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