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5239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20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x

1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讲人:

许淑嫦,内容,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乘数论国际收支吸收论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理论发展历程,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所阐述的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式,是各国货币当局用以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和调节国际收支行为的理论依据。

早在15-16世纪,重商主义就着重研究贸易收支问题。

最早对国际收支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752年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但国际贸易理论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以后。

在面对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结局时,各国的经济学家才对国际收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

相继出现了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1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理论背景:

金本位制度。

该理论揭示了金本位下的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矫正作用,成为西方各国制定自由放任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的核心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可以自动达到均衡。

基本思想,在金本位制度下,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将会引起本国黄金的净流出。

黄金外流会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就会下降,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下跌。

物价下跌将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顺差带来黄金的净流入,将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会相应上升,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上涨。

物价上涨将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该国国际收支顺差便会减少直至消除。

因此,在金本位制下,无论国际收支逆差还是顺差,只要允许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自动发挥调节作用,那么无须政府干预,国家收支失衡的现象就可以自动得到矫正,国际收支均衡就可以自动恢复。

图示,评价,该理论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为国际收支研究确定了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成为后来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渊源。

在理论上,否定了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多出口,少进口不断积累货币财富的观点。

其政策意义:

为使调节过程行之有效,政府不能采取“抵消”性的货币政策,例如逆差国政府不能增加货币供给。

该理论把外汇理论和一般经济理论联系在一起,为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性,该理论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要真正发挥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该理论依赖于国际金本位制这一基础前提条件,要求各国必须自觉遵守金本位制下的货币纪律。

2)要求具有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3)要求经济中不存在大量的失业,否则货币供应量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不一定会导致物价水平的相应变动。

4)要求顺差国和逆差国的进出口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进出口数量应该能够对价格的变动做出迅速和有效的反应。

5)要求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不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实行冲销政策,施加反向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逆差国必须紧缩信用而顺差国必须放松信用以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均衡,而各国都将失去自行选择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2弹性分析法,产生的背景:

金本位制时期,国际收支能自动平衡,政府根本无须调节。

20世纪30年代,随着金本位制走向崩溃,各国国际收支极度失衡,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但效果却不同。

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英国罗宾逊和美国勒纳进一步发展而成。

研究的内容:

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由失衡状态调整到均衡状态的作用。

核心:

研究货币贬值、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后,进出口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要使贸易差额得到改善,需要满足何种条件。

关于弹性的基本概念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M),其公式为:

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M=,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X),其公式为X=(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M),其公式为M=(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X),其公式为X=,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假定条件,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几乎为无穷大;不考虑资本流动,国际收入等于贸易收支;假定收入、偏好等其他条件不变,只探讨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内容,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动,进而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因此,汇率变动是影响国际收支因素。

影响因素: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国际收支余额:

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外汇汇率、X为以本币表示的出口额,M为以外币表示的出口额,B为以外币表示的经常账户差额。

对外汇汇率求导:

本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dB/dE的符号。

如果,则有dB/dE0,本币贬值能改善该国贸易收支状况;如果,则有dB/dE0,本币贬值将使该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若该国贸易收支在本币贬值前处于均衡状态,即ME=X,则若,则有dB/dE0,贸易收支会因本币贬值而得到改善;若,则有dB/dE=0,贸易收支状况保持不变;若,则有dB/dE0,贸易收支会因本币贬值趋于恶化。

结论,本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将最终取决于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大小。

如果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弹性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足够大(两者之和大于1),则该国贸易收支状况会因本币贬值而得到改善。

马歇尔勒纳条件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为无穷大,着重考察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适用于非充分就业的情况。

若,本币贬值可以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并使总的出口收入大于进口支出,国际收支改善。

若,本币贬值会使进出口数量发生变化,但进出口总金额不变,因此,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没有影响。

若,本币贬值导致出口收入和进口支出都下降,但出口收入下降的幅度大于进口支出,国际收支恶化。

引申的结论,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梅茨勒放弃了供给无穷大的假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他不仅分析了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还考察了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J曲线效应,本币贬值后的一段时间内,贸易收支不仅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入才会增加,贸易收支逐步得到改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J曲线效应。

t0实行本币贬值,贬值并没有马上引起该国贸易收支状况的该少,从时点t0到t1贸易收支状况反而恶化,只有在经过时点t1之后,贸易收支才会逐步得到改善,到时点t2该国贸易收支实现平衡,并从此点以后由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

贸易差额B,顺差,逆差,t0,t1,t2,实证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存在着时滞效应(TimeLag),一般地长期弹性(两年以上)比短期弹性(06个月)要大出近一倍,短期弹性之和达不到1,而长期弹性之和经常大于1。

一般地,在贬值初期,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立即上涨,进口数量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减少,而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较慢,出口数量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增加,这样,在贬值初期,出口值会小于进口值,导致经常项目收支恶化,然而经过一段时滞(半年左右),出口额开始增加而进口额开始减少,经常项目下收支开始扭转,最终会转为顺差。

J曲线效应的原因,认识时滞:

货币贬值后,新的价格信息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掌握;决策时滞:

供求双方都需要时间来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以便做出决策,定购新的商品和出口要获得资金、劳动力等资源,需要有一个过程;生产时滞:

面对出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国内生产商扩大生产和出口要获得资金、劳动力等资源,需要有一个过程;取代时滞:

在定购新商品之前需要一段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

评价,弹性分析法基于当时的经济现实,从分析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入手,揭示了贬值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纠正了贬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的片面看法,成为现代国际收支研究的基础理论。

弹性分析法考察了货币贬值的价格效应,强调汇率在平衡贸易、改善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直接关注政府面对严重国际收支逆差时采取的经济政策,在许多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直到今天,在实行严格资本管制的国家,货币贬值的价格效应仍然是其改善国际收支所遵循的政策依据。

缺陷,这一理论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并不符合国际收支的实际情况。

弹性分析理论忽视了贬值过程中供给条件的变化,做出了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假定。

“就业条件”不符现实。

弹性分析侧重静态分析,忽略了汇率变化的时滞效应,事实上贬值对贸易的影响是存在J曲线效应的,这一点没有看到。

3国际收支乘数论,该理论分析的是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乘数论认为:

进口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任何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都会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变动,进而影响进出口和国际收支状况。

假定条件,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进出口的变动和收入不会改变价格水平。

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收支等于国际收支。

假定汇率、价格、工资、利率等变量保持不变,只考虑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开放经济下的乘数效应,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若本国出口增加X,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1/(1-c+m)称为对外贸易乘数,也是国内支出增加对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

1/(1-c+m)1/(1-c),开放经济下的乘数作用小于封闭经济下的乘数作用。

因为,在开放经济下,尽管国内支出的增加也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增加的收入并没有全部用于购买本国商品,而有一部分用于进口。

由于进口替代了国内生产,形成国民收入流量的漏出,从而使开放经济下的乘数效应比封闭经济下的小。

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乘数论认为,一国出口的增加会对国民收入的增长有倍数的影响作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国际收支。

当一国出口增加,由于乘数的作用会导致该国国民收入成倍数的增长,而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包括进出口的增加,从而间接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国民收入的变动会引起进出口的变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国民收入来调节国际收支。

(1)当一国出口增加时:

出口增加可以改善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但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增加会通过外贸乘数的作用,提高该国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间接导致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

出口增加一方面会产生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恶化国际收支状况的间接效果。

当一国出口增加时,其国际收支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但改善的程度要比出口增加的程度小。

反之,当一国出口减少时,虽然其国际收支状况将会恶化,但由于出口的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并导致进口的下降,所以该国国际收支的恶化程度也比出口程度的幅度小。

(2)当一国国内支出增加:

如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或者两者同时增加,可通过乘数作用促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而国民收入提高又会引致该国进口增加,从而造成该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的间接效果。

所以,虽然国内支出的自主性增加会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趋于恶化,但恶化的程度将小于国内支出的增加额。

反之,当一国国内支出减少时,可通过乘数作用促使该国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而国民收入下降又会引致该国进口减少,从而间接地促使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但同样,该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程度,也肯定小于国内支出的减少幅度。

评价,国际收支乘数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之上,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了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内在规律,揭示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这更接近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现实状况,比弹性论更具有实践意义。

局限性:

(1)假定存在闲置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

(2)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而它关于国民收入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也是不全面的。

吸收分析理论,全称为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它是继弹性分析理论后,于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和西德尼亚历山大提出来的。

吸收论认为弹性分析法只强调贬值的相对价格效应,而忽视贬值的收入效应,且弹性既非固定又非可测,因此主张舍弃弹性分析法,采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国际收支吸收论,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Y=C+I+G+X-MX-M=Y-(C+T+G)贸易差额B=X-M=Y-(C+I+G)以A表示国内支出总额,即A=C+I+G(“吸收”);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最终都要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来进行调节。

4.1基本理论框架,政策含义,吸收理论认为国际收支调节属于政策调节,主张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通过增加国民收入Y的支出转换政策或者减少支出A的支出变更政策,或者兼及二者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支出转换政策主要是指汇率政策;支出变更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第16章会详细阐述),4.2货币贬值效应分析,B=Y-A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只可能通过两种方式:

1)货币贬值导致该国生产的变化,从而使贸易收支差额被收入变化和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两者的差额多改变。

2)货币贬值可改变与任一既定实际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实际吸收量。

货币贬值对收入有直接效应Y,而对支出的效应则可分为两部分,即作为收入变动的结果(cY)和收入以外的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变动(Ad)。

B=(1-c)Y-Ad,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实际效果将取决于三个因素:

贬值对实际收入所产生的直接效应;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1)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资源配置效应。

闲置资源效应货币贬值对收入的基本影响表现为,对出口和进口替代的需求增加将会产生明显的使收入增加的效应。

但只有一国经济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增加收入。

贸易条件效应,贸易条件是指单位进出口价格指数之比,反映一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进口商品的数量。

贸易条件改善是指,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更多数量的商品。

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贬值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并可能带来国际收支的恶化。

因为,一国的出口商品一般比进口商品更加专业化,受贬值的影响要比进口商品大。

货币贬值导致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的下降,将大于以外币计算的进口价格的下降,其结果是实际收入趋于下降。

资源配置效应,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虽然贬值会恶化贸易条件,但会影响资源配置。

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贸易条件的恶化,结果是提高了实际收入。

特别是在汇率高估和外贸管制下,微观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贬值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会更明显。

(2)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货币贬值对吸收A的直接效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的结果。

由于一般物价水平在贬值后会上升,这就减少了本国商品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

如果国内价格继续上涨,直到本国产品可以替代进口的倾向和出口更多的倾向消失为止。

则贸易顺差作为货币贬值的结果将又回归到原来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但另一方面,本币贬值也倾向于减少吸收,本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被认为有抑制价格上涨对贸易收支产生消极影响的作用。

实际现金余额效应,现金余额是指人们以实际货币形式持有的固定比例的实际收入。

如果现金余额因为价格上涨而受损失,人们就会减少实际收入下的支出以及出售资产或证券,以维持相对固定的现金余额水平。

在货币贬值而引发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实际现金余额效应使得人们减少消费或卖出金融资产。

减少支出意味着支出相对于收入的减少,人们卖出证券将间接提高利率,抑制了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

收入再分配效应,在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使得收入从较高边际支出的经济单位向较低边际收入的经济单位转移。

也就是从工资收入阶层向利润收入阶层的再分配。

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前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降低总支出。

货币错觉效应,是指人们较多重视货币价格而较少重视货币收入的心理现象。

当贬值带来价格上涨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人们仍然选择较少消费。

从而,贬值会带来支出的减少。

评价,将国际收支纳入宏观经济模型中,从总收入和总支出的相对关系出发考察国际收支问题。

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在采取本币贬值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到充分就业,应注意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这样可以实现内外经济的共同平衡。

局限性:

忽视收入、吸收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双向关系;贬值是出口唯一的原因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顺畅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忽略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5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蒙代尔和哈里约翰逊等人使起源于芝加哥学派的国内货币主义向国际金融领域延伸和扩展,形成了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货币论摒弃了之前国际收支理论的研究方法,不针对国际收支的某个具体项目,而是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线下项目为研究对象,把国际收支的研究范围从经常项目扩展到资本项目,这使得该理论更接近当前国际经济的现实。

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失衡。

基本假定,一国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等变量的稳定函数;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基本理论,Md=kPYP为价格水平,Y为国民收入,k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的预期比率。

该式是货币需求方程。

Ms=m(D+F)D为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F为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以国际储备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

该式是货币供给方程。

Ms=Md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最初状态。

Ms=Md,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一国名义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MsMd),则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将超过他们意愿持有的水平,人们必然会增加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相反,若由于某种原因(国民收入增加),造成名义货币需求量上升,超过名义货币供给量(MdMs),则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将小于他们意愿持有的数量,人们必然会减少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结论:

当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当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顺差。

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D增加、Md不变MsMdBP逆差F减少Ms减少Ms=Md、BP平衡D减少、Md不变MsMdBP顺差F增加Ms增加Ms=Md、BP平衡在固定汇率制下,在长期一国无法控制其货币供给。

也就是说,一国的货币供给规模在长期与其均衡的国际收支余额是一致的,货币政策只会改变一国国际储备资产,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最终都是徒劳。

因此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

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立即由汇率的自动变化得到纠正。

当一国国际收支由于货币的过度供给出现逆差时,该国货币会自动贬值,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下降,于是减少支出,重建实际货币余额,名义货币需求将上升直到将过度的货币供给完全吸收,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

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调节正好与之相反。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由汇率的自发变动加以纠正,不发生国际储备的流出流入,一国货币当局可以保持对货币供给和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权。

政策主张,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原因,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解决。

货币政策即货币供给政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货币贬值、进口限额等,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对货币论的评价,货币论假定货币需求是收入与利率的稳定函数,如果不稳定则国际收支不能从货币论中得出。

此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量产出与收入没有影响,不切合实际对贬值效应的评价弹性论认为,进出口弹性大于1,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支出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具有扩张性影响货币论认为贬值仅仅具有紧缩性影响,紧缩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下降。

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将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政策含义的评价货币论认为国家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导致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的下降。

习题,马歇尔勒纳条件对外贸易乘数,试述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试述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

简述J曲线效应及其形成的原因。

推导马歇尔勒纳条件。

简述开放经济下的乘数效应。

试用乘数论分析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用吸收论分析货币贬值的效应。

简述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用货币分析法分析两种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二者有何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