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4384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15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pptx

第八章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经过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经济周期的长度。

第一节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繁荣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畅销,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存货减少,厂家利润大大提高,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就业率不断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工资和价格水平不断上涨;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经济开始收缩,投资减少,生产下降,失业增加,需求下降;销售减少,产品积压,价格水平下跌;危机阶段的主要特征:

生产继续下降,并达到最低点,大量失业、工厂倒闭;价格水平很低;复苏阶段的主要特征:

大量被磨损的机器设备开始更新,就业率、收入、消费支出开始上升;企业利润有所增加,经济开始上升。

二、经济周期的划分1、朱格拉周期:

910年。

2、基钦周期:

3.5年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50年4、熊彼特周期第一个长周期:

17801842,纺织机第二个长周期:

18421897,蒸汽机、钢铁业第三个长周期:

1897电力、化工、汽车5、库兹涅茨周期:

1520年,三、非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1、纯货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纯粹是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引起经济的波动。

霍特里认为,经济周期的上升是由于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利息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产量和就业增加,走向繁荣。

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和收缩成为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这是由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政策造成的。

2、投资过度理论该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过多,即资本品投资的波动。

投资过度理论可分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前者用货币因素来解释生产结构的失调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波动。

3、消费不足论该理论将经济周期和危机归结为人们消费的不足。

他们认为经济萧条或者危机是由于消费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生产的增长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所造成的富者储蓄过度。

解决的办法是实行收入分配均等的政策。

4、心理因素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巴吉霍特等人用人们心理因素的变化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人们心理上有一种“自生的周期”,造成人们的情绪总是在乐观和悲观之间的反复交替出现,人们很难控制自身的周而复始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

当人们心情乐观时,消费者要增加消费,生产者增加投资,使经济走向繁荣;反之亦反之。

5、创新理论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变化,把经济周期看作是各种发明和创造带来的。

在某一创新出现时,会有许多企业模仿,形成创新高潮,投资增加,信用扩张,经济扩张走向繁荣。

在创新普及后,盈利机会逐渐减少,投资下降,信用收缩,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

6、太阳黑点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75年提出。

7、政治周期理论该理论是用政府交替运用紧缩性和扩张性政策调节经济活动,而带来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理论。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1、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理论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的本质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周期变动。

2、卡尔多的经济周期模型模型中储蓄和投资是指事前储蓄和事前投资,即预计的储蓄和投资。

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都是非线性。

I,S,Y*,Y,IS,稳定均衡,S,I,IS,Y,Y*,不稳定均衡,非线性曲线,I,I,Y,S,S,Y,非线性的储蓄曲线的经济含义是:

在收入低时储蓄少,但是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较陡;正常收入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低,曲线较平坦;收入水平高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也较陡。

非线性投资曲线的经济含义是:

在低收入水平上,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因而投资较少,边际投资倾向低,曲线较平;在收入正常时,由于生产能力得到利用,投资增多,边际投资倾向高,曲线较陡;高收入时,由于成本提高和信贷困难,不易增加投资,曲线较平。

2、产出的均衡

(1)均衡的条件2)稳定均衡(3)不稳定均衡,I,S,IS,Y,Y1,Y2,Y3,3、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1)从繁荣到萧条,I,S,Y0,Y,S、I,B,C,A,繁荣情况,I,S,CB,A,Y1Y0,Y,S,I,繁荣走向萧条,

(2)从萧条到繁荣,Y0,Y,I,S,IS,萧条情况,Y1,Y2,I,S,IS,Y,萧条繁荣,五、乘数加速模型1、萨缪尔森模型

(1)模型:

Yt=Ct+It+GtCt=cYt-1It=a(Ct-Ct-1)Yt=cYt-1+ac(Yt-1-Yt-2)+Gt

(2)思想:

a、乘数和加速数不变b、波动的形态c、经济周期是经济体系内在机制作用的结果,第二节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1、各国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别很大。

2、不同国家人均产出增长率有很大不同。

3、经济增长具有累积效应。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中实际财富的增加,更具体地说,指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现象。

经济发展衡量的是一个国家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政治、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根源:

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业人口增长率其中:

劳动生产率是指1个工人每小时的劳动产出(实际GDP/N);就业人口增长率是指就业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投入物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管理的改善制度变革,三、哈罗德多马模型模型的假设前提: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S=sY;生产过程中只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哈罗德认为,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该社会的总产量或是即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一比例被称为资本-产出比,即a=随着社会资本的增长,该社会的产量也会增长,假设二者的增长量依次为K和Y。

二者之比被称为边际资本-产量比。

如果原有的资本-产出比等于边际的资本-产出比,那么就有K=aY。

K,Y,由于假设不存在折旧,资本存量的增量就全部来自于新的投资,也就是说K=I,因此,I=aY另一方面,S=sY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只有当I=S时,经济活动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哈罗德以凯恩斯提出的这个均衡条件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同样也只有实现了这一条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

根据I=aY和S=sY两式,可以得到:

aY=sY或者Y/Y=s/a该式即是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出比二者之比。

如果上述基本方程中的资本-产出比是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那么在一定的储蓄比率下,由此推导出的国民收入增长率被称为实际增长率,用GA表示。

则GA=s/a,哈罗德认为,要进行动态理论讨论,考虑企业家的预期和企业满意等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资本-产出比理解为企业家满意中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用ar表示,那么基本方程就可以表示为:

GW=s/ar这里的收入增长率是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相适应的收入增长率,它也是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

哈罗德把它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

于是GAa=s=GWar,上式表明,如果现实经济活动的实际增长率GA等于企业家感到满意的增长率,即有保证的增长率,那么实际资本-产出比久必严等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

或者说,如果国民收入按照GW比率增长,那么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增长相联系的实际资本增量就会等于企业家感到满意的资本增量。

由于积累或资本增量实际上取决于投资者的意愿,所以,只要国民收入按照GW这个增长率增长,就会使企业家保持愿意进一步实现类似增长的心理,从而国民收入就会年复一年的按照GW增长下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哈罗德才把GW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

这里的有保证是指由于资本家满意而得到保证的意思。

但是,哈罗德的经济增长模型遇到两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一是经济沿着均衡途径增长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或者说,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着一条像哈罗德所描述的均衡增长途径。

这个问题又被称为“存在性问题”。

由于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是许多各不相同的决策者的预期、决策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人们没有理由期望经济活动实际上一定会长期持久地按照“有保证的增长率”增长下去。

同时,还应该考虑就业水平这一因素,要说明的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与劳动力增长率二者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就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按照哈罗德的说法,首先,国民收入要实现均衡增长就必须等于GW。

其次,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就必须满足:

GA=GW=s/a=s/ar=n=GN这里,n为一国的人口增长率。

这一等式表明了一国经济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

哈罗德把符合上述条件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

显然,n=GN。

据说,这是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最适宜的增长率。

如果上面的式子所表明的条件得到满足,那么经济活动就会按照s/a=s/ar=n这一比率增长。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s/a=s/ar=nx这种情况毕竟是有可能出现的。

所以,哈罗德认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储蓄比例,实际资本-产出比和劳动力增长率分别是由各不相同的若干因素独立地决定的,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这种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是不会出现的。

于是,哈罗德认为,虽然GA=GW=GN这种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很难按照均衡增长途径增长。

第二个问题是,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是否能够自动地区与均衡增长途径。

这个问题被称为“稳定性问题”。

现在进一步考察一下GAa=s=GWar,可以看到,只有当实际的资本-产出比a等于合意的资本-产出比ar时,经济的实际增长率GA才会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W。

如果GA大于(或小于)GW,那么,a小于(或大于)ar。

也就是说,一旦实际增长率大于(或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就会少于(或多于)企业家所需要的数量。

这种情况促使企业家增加(或减少)订货,增加(或减少)投资,从而使实际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或降低),使实际增长率GA与有保证的增长率GW之间出现更大的缺口。

现有的实际经济增长就会在市场上的企业中产生相应地反应,使得GA进一步大于(或小于)GW,因此,哈罗德得出结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差,经济活动不仅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也有人将哈罗德模型的不稳定性说成“刃锋理论”)。

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难稳定在一个不变的发展速度上,不是连续上升,便是连续下降,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

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可以用两个方程加以表示:

Y=Af(K,N)Y/Y=(1-)(N/N)+(K/K)+A/A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包括:

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即N/N=n;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这里,暂时不考虑技术进步,即,令A/A=0。

索洛将经济中的生产函数表示为人均形式:

y=f(k)y为人均产量,k为人均资本(资本-劳动比率)。

k,y,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每个人拥有的资本量的上升,即k值的增加,每个工人的产量也增加,但由于报酬递减规律,人均产量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

根据经济增长率分解式,在前提假定2和不考虑技术进步条件下,产出增长率就唯一地有资本增长率来解释。

具体考察一下资本与产量的关系。

一般的,资本增长量大小由投资量决定,投资量又由储蓄(或投资)量决定,或者说,受储蓄(或投资)量大小的限制;而储蓄量又依赖于收入量,收入或产量又要受资本大小的影响。

于是,资本、产量和储蓄(投资)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相互依赖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资本对产出的影响可由人均生产函数y=f(k)来描述。

投资量变化对资本总存量的影响是明显和直观的,无需进一步说明。

产出对储蓄的影响可以用储蓄函数来描述。

因此,在该体系中,需着重说明的是储蓄对资本存量变化的影响。

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在一个只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简单经济中,经济的均衡条件为:

S=I,即投资或资本存量的总增加量等于储蓄量。

资本存量的变化等于投资减去折旧。

当资本存量为K时,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K的一个固定比率K(01),则资本存量的变化K为:

K=I-K,根据I=S=sY,故K=sYK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劳动数量N,可得K/N=syk,另一方面,注意到k=K/N,于是k的增长率可写为:

k/k=K/K-N/N=K/K-nK/K=k/k+n最后一个等式用到了N/N=n。

于是,就有:

K=(k/k)K+nK再对等式两边同除以N,可得:

K/N=k+nk将K/N=sy-k式和上式合并,消去K/N,则可以得到:

k=sy-(n+)k这就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模型。

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k项。

(n+)k项可以这样来理解:

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k。

总计为(n+)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人均储蓄超过(n+)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3、稳态分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是指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达到稳定状态。

因此,在稳定之下,k和y达到一个持久地水平。

根据上述的定义,要实现稳态,即k=0,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

即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条件是:

sy=(n+)k,需要注意,稳态虽然意味着y和k的值固定,但总产量和资本存量都在增长。

实际上,在稳态中,总产量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均为n。

理解这一点,只须注意到劳动人口以速度n增长,因此,由于k=K/N固定,所以总资本存量K必须与劳动力按同比率n增长。

又由于y=Y/N,且在稳定时y亦固定,因此,总产量Y也必须按比率n增长。

总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内,稳态意味着:

Y/Y=N/N=K/K=n,经济增长的稳态,k,y,sf(k),f(k),(n+)k,A,kA,yA,yB,k,Y,sf(k),sf(k),(n+)k,C,k0,C,k,储蓄率的增加,储蓄率增加的影响,人均产出和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轨迹,t,t,y,y0,t0,t1,t0,t1,G,人口增长的影响,y,sf(k),(n+)k,A,k,A,k,(n+)k,资本增长的黄金分割律,k,y,nk,y=f(k),T,M,T,X,X,M,k,k,k,+,k,*,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实施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如何选择人均资本量?

菲尔普斯的结论被称为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是:

为达到社会上人均消费量的最大化,就要使人均资本存量的选择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应该使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

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增加劳动投入鼓励增加储蓄和投资支持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制度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