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3939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pptx

第七讲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分工表现为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分工既包括部门间、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即区域分工。

分工深化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发展的源泉。

区域分工的性质:

区域分工是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分工是经济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区域专业化部门。

另一方面,区域分工必须通过区际之间的贸易,从而实现其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

区域专业化生产发展具备的条件:

1、专业化的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的需求量。

2、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量,应该大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这是根本的前提条件。

3、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存在。

区域分工的特征:

1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区域分工发展的原动力。

2地区间密切地联系是区域分工得以深化的前提。

3区域分工具有层次性,包括国际分工地各种形式,也包括国内分工的各个层次。

4、区域分工普遍存在各种社会形态之中。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

1、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区域分工的经济性是建立在对分工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的。

分工经济指的是分工所带来的益处。

按照亚当斯密和阿林扬格的观点,分工以专业化为基础。

分工经济性的主要表现:

1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使复杂的劳动分解为简单的甚至机械式的劳动,使得劳动者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变得较为简单,无形中也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3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

分工的不经济性:

分工使人局限于少数的操作,因而丧失了全面发展自己智慧的机会。

区域分工经济性的特点:

1它使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的福利。

2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3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范围经济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主要指的时由于分工演进推动着区域内新产业的衍生,以及区域内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的区域生产率的增长。

2、区域分工的外部性它指区域分工体系中,区域间形成的不由单个区域考虑或承担的其他区域所造成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1)区域分工可以带来整体功能效应

(2)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围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

(3)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的自由流动,(4)在区域分工中,由于每个区域选择行为策略的一句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可能导致区域与社会整体的无效率。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内生因素:

不依赖于分工的外生因素和分工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内生因素。

外生因素:

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历史的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

它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如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或作为历史知识载体的文化。

内生因素:

是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够决定的变量。

内生因素决定了区域的内生的比较优势。

内生比较优势:

是在分工演进中,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的决策者造成的事后区域生产率的差别。

内生因素包括:

专业化水平、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生产集中度、市场化程度、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等,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区域利益的特点:

1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原因也是区域分工的结果2区域利益是集合的概念3区域经济利益具有二重性,即自主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国民经济在国内外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实力的强弱程度,是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市场占有率、区域形象影响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包括:

1、有形指标、无形指标2、初级因素和高级因素3、硬性因素和软性指标,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最终要的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决定的区位优势2、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决定的制度供给优势3、企业和相关产业集群决定的集聚优势4、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决定的产业结构优势以及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优势(2、3为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绝对成本优势2比较优势理论3要素禀赋理论(比较利益陷阱),一、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各国资源就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国民财富,社会分工就是这样形成的。

斯密:

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至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按此理论,一个无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

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比率与国外同种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即不同国家的产品成本比率或机会成本的比较。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这就是李嘉图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三、赫克谢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地域分工、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各地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不是古典学派认为而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产生的。

其基本观点如下:

1、每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相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2、地域分工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不同,它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产品中较多利用低价生产要素,产品成本就会低一些。

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分工理论经历了从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到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再到要素禀赋学说的转变。

二战后,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对要素禀赋理论提出质疑,要素禀赋理论的权威性因此而被动摇。

至此,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和分工理论都忽视了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抽离了地理空间概念,无法真正解释经济空间现象的典型特征。

区域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4相似偏好理论,林德(瑞典)5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小岛清(日本)6相似条件下的地域分工理论,克鲁格曼(美国)7新兴古典专业化区域分工理论,杨小凯(澳大利亚),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1、比较优势的成因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具有同样消费者偏好、技术、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均衡价格比率出现,因而就不会有国际贸易的动力。

三者之中有一项不同,就会产生价格差异,使比较利益拉开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1、比较优势的成因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具有同样消费者偏好、技术、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均衡价格比率出现,因而就不会有国际贸易的动力。

三者之中有一项不同,就会产生价格差异,使比较利益拉开差距。

2、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区位商区位商的第一种表示形式:

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

区位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

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之比。

比较优势的分类从来源上看,可以分为三类:

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