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7903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word精编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

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隋朝国家统一。

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积极:

经济上:

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政治上: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消极:

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背景: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

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二)文学方面(诗歌)代表人物生活时期代表著作诗歌特点人称李白盛唐时期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诗仙”杜甫由盛转衰“三吏”、“三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诗圣”白居易唐朝中期秦中吟新乐府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类别代表人物著作特点成就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浑敦厚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方折峻丽,笔力险劲楷书四大家之一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笔力刚健,形神兼备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风格奔放,立体感强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石窟艺术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思考:

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1含义: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1原因:

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

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1时间:

贞观初年。

2过程:

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

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

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背景: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4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含义: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评价: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

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生活区域:

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

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

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

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

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夏向宋称臣。

同:

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概况:

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

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

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4措施: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1灭辽:

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1建立:

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抗金:

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议和:

(1)原因: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2)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

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

因此,岳飞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