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76730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docx

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

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试验大纲

本试验大纲主要参照以下标准:

GB/T9478-2005谷物条播机试验方法

NY/T996-2006小麦精少量播种机作业质量

农业机械试验方法汇编

、性能指标

、播种作业通过性能:

在满足残茬覆盖率不小于40%,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不小于85%,残茬覆盖量0.3kg/m2-0.6kg/m2(秸秆含水率不大于25%)的条件下,能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作业速度作业,不允许发生重度堵塞。

、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的排种性能在规定的排种量150kg/hm2(约10kg/亩),排肥性能在颗粒状化肥含水率不大于12%,小结晶粉末状化肥含水率不大于2%,排肥量150kg/hm2-180kg/hm2(10-12kg/亩)的条件下其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小麦免耕施播机作业时,播种深度合格率不小于70%(以当地农艺要求播种深度为h,h±1cm为合格)

、小麦免耕施播机在施肥作业时,种肥间距合格率不小于90%(种肥间距大于3cm为合格)。

、小麦免耕施播机使用可靠性(有效度)不小于90%。

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

与大于15kw拖拉机配套的小麦免耕施播机不小于25hm2/m。

表1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性能指标

序号

项目

性能指标

1

各行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

≤3.9

2

总排种量稳定性变异系数%

≤1.3

3

种子破损率%

≤0.5

4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

≤45

5

排肥性能

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

≤13.0

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

≤7.8

表2小麦精少量播种机作业质量指标

序号

项目

指标

1

播种深度合格率,%

≥80

2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

≤45

3

断条率,%

≤3

4

播种量误差

±Q4%

5

种肥间距合格率,%

≥98

6

衔接行距合格率,%

≥90

7

播种后地表质量

无亮种、堆种和漏肥、堆肥现象,地表平坦

8

播种行镇压质量

镇压连续

、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

小麦少量免耕施肥播种机组整机状态

主要技术参数测定

试验前对样机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测定,按附表逐项测定填写。

将样机置于水平混凝土或坚实平坦的地面,调整至水平状态进行测定。

2试验条件及准备

2.1试验用种子

采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种子进行性能试验,种子的千粒重、含水率、原始破损率按GB/T5262的规定进行。

2.2试验地

根据免耕施播机机型和当地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当地的作物种植情况,前茬作物种类、地表情况等),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为试验用地。

试验地长度不小于50m,两端预备区不小于10m,宽度应满足机具4个往返程。

按GB/T5262的规定对试验地状况进行调查测定,调查测定的内容为:

地形、土壤类型、土壤含水率、土壤坚实度、前茬作物、小麦、玉米秸秆含水率、残茬覆盖率、残茬覆盖量、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等。

2.2.1土壤绝对含水率:

在测区内对角线上取5点,每点按。

0-5,5-10,10-15,15-20cm分层测定,每层取样量不少于30g(去掉石块和植物残体等杂质)装入铝盒后称重在105℃恒温下,约烘6h,到质量不变为止。

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常温称重,并分别算出分层和全层平均值;

2.2.2土壤坚实度:

测点与土壤绝对含水率的测点相对应,测试后分别算出各层和全层平均值。

2.2.3残茬的测定方法

2.2.3.1残茬覆盖率的测定

用100m长的绳子沿地块对角线拉开,每隔20cm做记号,统计记号下有残茬的点数D2,再除以总记号数(测定点数)D1,每个地块测定5次取平均值。

残茬覆盖率按公式

(1)计算。

(1)

式中:

F———残茬覆盖率,%;

D1———测定点数;

D2———测定有残茬的点数。

2.2.3.2植被覆盖量的测定

在测试的地块,按照对角线选10点,每点用1m×1m的测试框取样;捡出测试框内的全部植被(不包括埋在土下面的根茬);将植被烘干至含水率不大于25%,称重后求平均值。

植被覆盖量按公式

(2)计算。

(2)

式中:

W————测区残茬覆盖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

W1———每个测点残茬覆盖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

2.2.3.3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

在测试的地块,按照对角线法选5点,每点用1m×1m的测试框取样,分别测出每测点秸秆的总质量和粉碎长度合格的秸秆质量(玉米秆不大于10cm)按公式(3)计算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并求其平均值。

(3)

式中:

F———测点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

M1———测点秸秆粉碎长度合格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2———测点全部秸秆质量,单位为千克(kg)。

3性能试验

3.1性能试验目的

评定样机作业质量能否满足当地农业技术要求及与拖拉机的配套合理性,并考核样机是否达到设计指标。

3.2测定项目

小麦免耕施播机的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总排种量稳定性变异系数、种子破损率、排肥性能、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播种深度合格率、种肥间距合格率、使用可靠性等项目的测定按GB/T9478的规定,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按JB/T6274.1-2001附录的规定测定。

断条率按NY/T996-2006的规定测定。

3.3检测方法

3.3.1抽样方法

沿地块长宽方向的中点连十字线,将地块分成4块,随机选取对角的2块作为检测样本。

3.3.2测区的确定

采用5点法测定(不包括播种深度测定)。

在随机选取的样本地块中,从四个地角开始沿对角线交叉点算起,在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对角线长的范围内选定一个教值,以此数值为长度,确定四个测区,再加上对角线的交叉点。

3.4作业性能测定

3.4.1排种、排肥能力的测定

对同一排种器(排肥器)可排几种作物(肥料)时,应对每一种作物(肥料)进行最大和最小排种(肥)量的测定。

试验时种(肥)箱内的种子(肥料)应不少于箱容积的四分之一。

室内试验时,将播种机架起,使镇压轮轮缘离开地面,机架应基本处于水平状态,按相当于常用作业速度的转速旋转地轮,其回转圈数相当于行进长度50m折算而定(取整圈数),分别接取各排种(肥)器排出的种子(肥料),称其重量。

称量精度0.5g。

重复五次,求平均数。

每亩播量按下式计算。

Q=q/1.5πDnam(4)

式中:

Q——亩播量,kg/亩;

q——各次总排量的平均数,g;

D——镇压轮直径,m;

n——镇压轮转圈数;

a——平均行距,m;

m——试验排种(肥)器个数。

当考虑种子用价和播种机的滑移率时,实际排种能力按下式计算:

Q实=Q/1+δ移(5)

式中:

Q——实际亩播量,kg/亩;

Y——种子用价,%;

δ移——滑移率,%。

3.4.2总排量稳定性及各行一致性的测定

按农业技术要求的排量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和排种(肥)能力测定相同。

重复5次,测定后进行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的计算,并将结果记入附表。

种子破损率的测定,可与总排量稳定性同时进行。

从各个排种器排出的种子中取出5份种子样本,每份重约100g(小粒种50g),选出其中破碎损伤的种子并称得重量,称量精度不低于0.1克,计算破碎损伤种子重占样本总重的百分数,再减去试验前测定的种子原始破损率。

重复5次,将结果记入附表。

3.4.3播种深度合格率测定

播种深度合格率是指覆土深度在(h±1)mm范围内的点占总测定点的百分数。

沿对角线等距离取5个测区,测区宽度为1个工作幅度,长度为5,每个测区内随机取10测点,测定种于至地表的距离。

覆土深度也可在出苗整齐后进行测定。

播种深度在当地农艺要求范围内为合格,按式(6)计算播种深度合格率。

(6)

式中:

——播种深度合格率,单位率为百分率,%;

——播种深度合格点数;

——测定总点数;

3.4.4播种均匀性测定

按照4.1和4.2确定5个别区,随机取3个测区,以10cm为分段,每行连续等分10段,测定每段的种子粒数。

测定6行(少于6行的机型全测)。

检测时先去掉覆盏在种子上面的大部分覆士,在接近种子深度时,连同种子和土壤一起取出,放在孔隙小于种子的筛子内,压碎土块,筛去粉状土壤,捡出种子,数其粒数,做好记录。

按式(7)、(8)、(9)计算平均值

、标准差S,变异系数V

(7)

(8)

(9)

式中:

S——标准差,单位为粒;

——变异系数,单位为百分率,%

——各段内种子粒数,单位为粒;

——测定段数,单位为段;

——种子平均粒数,单位为粒。

3.4.5种子破损率的测定

种子破损率的测定可与总排量稳定性同时进行。

从各个排种器排出的种子中取出5份种子样本,每份重约100g(小粒种50g),选出其中破碎损伤的种子并称得重量,称量精度不低于0.1克,计算破碎损伤种子重占样本总重的百分数,再减去试验前测定的种子原始破损率。

重复5次,记录结果。

3.4.6断条率测定

随机抽取单行检测长度lm,分10段检测,查看断条数。

按式(10)计算每一测区的断条率β,5个测区的平均值即为最终断条率

(10)

式中:

——每一测区断条率。

单位为百分率,%;

——1m长度内的累计断条长度,单位为米,m;

——每一测区的检测长度,单位为米,m。

3.4.7种肥间距合格率测定

测区同4.2,测定6行(少于6行的机型全测)。

取种子、肥料播行的横断面,测量种子行与肥料行之间的空间距离,种肥间距3cm一4cm为合格,按式(11)计算,5个测区的平均值即为最终种肥间距合格率。

(11)

式中:

——种肥间距合格率,单位为百分率,%;

——种肥间距合格数;

——种肥间距总数

3.4.8衔接行距合格率测定

测区同4.2,在测点取衔接相邻行长度3m,均匀取3处,侧量其衔接行距,若在行距±20%之内为合格,按式(12)计算衔接行距合格率,各测点平均值即为最终衔接行距合格率

(12)

式中:

——幅间行距合格率,单位为百分率,%

——幅间行距合格率;

——幅间行距总数。

3.4.9播种量误差

3.4.9.1实际作业播种量

在测定播种均匀性时,收集所有检测段内的小麦种子,通过烘干使其含水率与播种时小麦种子的含水率相同,并称其重量,假设为w。

检测段总长为Ll。

在播种作业后的田块中随机选取100m2,测量其播种行总长度为L,按式(13)计算实际作业播种量

(13)

式中:

——实际作业播种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

——检测段内小麦烘干后重量,单位为千克,kg

——检测段总长,单位为米,m

——100㎡播种作业田块的播种行长度,单位为米,m。

3.4.9.2播种量误差计算

播种量误差为实际播种量与农艺要求播种量之差。

3.4.10滑移(转)率及镇压轮下陷深度测定

播种机滑移率采用定圈数测距离的方法测定,播种机镇压轮(传动轮)转动圈数不少于15圈,往返行程各测两次,随机选择10个点测定各轮子下陷深度,取其平均值与滑移率等测定结果记入试验报告。

播种机在田间作业中,传动轮运转时,相对于地面的滑移程度,按公式(14)计算;

(14)

δ1—滑移率,单位为百分率(%);

S—镇压轮走过的实际距离,单位m;

R—镇压刚性轮测轮子的外缘,不计轮缘外凸出物;橡胶轮测量轮胎承载后的静半径)单位m;

n—镇压轮在路程S内的转数。

3.5生产查定

播种作业通过性的测定

免耕施播机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作业速度进行作业,测区长度不小于60m,往返一个行程,观察机具在作业过程中是否能连续正常作业,残茬对机具的堵塞程度,是否影响播种质量。

入土性能测定

在中等壤土、平坐条件、土壤含水率10%~25%的条件下,免耕施播机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作业速度进行作业,观察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开沟器能否顺利入土、连续正常作业。

附:

试验用的主要仪器和工具

、磅秤(500-1000kg)

、台秤(30kg)

、天平(200-500g,感量0.1g;1000g,感量0.5g)

、皮尺(50-100m)5、钢卷尺及小钢板尺

、直尺

、水平尺、量角器

、游标卡尺及内、外卡

、断面测绘仪

、土壤盒及容重器

、土壤坚实度仪

、烘干箱

、千斤顶

、秒表

、标杆17、照相机18、机务工具

 

机具主要技术特征

机具名称及型号:

提供单位:

试验地点:

测定日期:

序号

项目

单位

设计值

实测值

1

外形尺寸(长×宽×高)

mm

2

重量:

结构重量

使用重量

kg

kg

3

工作行数

4

行距

mm

5

工作幅宽

m

6

排种器

形式

数量

排量调节方法

7

排肥器

形式

数量

排量调节方法

8

种子箱容积

L

9

肥料箱容积

L

10

输种管形式

11

输肥管形式

12

撒种施肥器

形式

数量

深度调节范围

cm

13

镇压器形式

14

传动机构

形式

排种速比

排肥速比

15

限深轮

形式

直径

cm

轮缘宽度

cm

16

配套动力

kw

17

机具重心位置(距拖拉机驱动轮轴心线的水平距离)

无种肥

mm

装满种肥

mm

18

悬挂机组纵向稳定性:

储备利用系数X

19

机组最小转弯半径

m

20

其他

检验人:

记录人:

校核人:

试验地特征调查测定记录

检验地点:

检验时间:

测定项目

测定值

试验地长度和宽度(长×宽)m

试验地前茬作物(绿肥种类)名称

田面情况

土壤类型

()壤土()轻粘土()其他

试验地前二、三年内轮作情况

试验地前二、三年耕作情况

环境温度℃

环境湿度%

取样点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第四点

第五点

植被覆盖量g/m2

点密度

平均密度

土壤含水率

土层

cm

0至10

10至20

0至10

10至20

0至10

10至20

0至10

10至20

0至10

10至20

含水率%

点平均%

平均

土壤坚实度

层坚实度

点平均值kPa

平均

检验人:

记录人:

校核人:

秸秆情况测定

作业前

作业后

植被覆盖量

秸秆粉碎情况

苗带内秸秆含量

(地表及旋松土壤内)

kg/0.1m2

kg/1m2

kg/亩

长度>10cm

秸秆含量(kg/0.1m2)

长度>10cm

秸秆所占比重(%)

kg/0.1m2

(26cm长的苗带)

kg/1m2

kg/亩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玉米秸秆含水率统计

序号

1

2

3

4

5

平均含水率

(%)

秸秆含水率(%)

残茬覆盖率

序号

1

2

3

4

5

残茬覆盖率

(%)

残茬个数

(个/100m)

注:

称重时,不包括测试框内埋在土下面的根茬,将残茬烘干至含水率不大于25%。

 

种子特性

机具名称及型号:

提供单位:

试验地点:

测定日期:

测定次数

1

2

3

4

5

平均

名称及品种

容重(g/L)

千粒重(g/千粒)

休止角(度)

湿度(%)

净度(%)

破损率(%)

发芽率(%)

外形尺寸:

长(mm)

宽(mm)

厚(mm)

 检验人:

记录人:

校核人:

   

 

总排种量稳定性、各行排种量一致性统计

机具名称及型号:

提供单位:

试验地点:

种子品种:

排种器形式:

排种器工作长度或开度(外):

传动速比:

镇压轮转数:

镇压纶滑移率:

行距:

行数:

播种量:

测定日期:

测定次数

行次

1

2

3

4

5

每行各次

总排量(g)

每行各次

平均排量(g)

1

2

3

4

5

6

7

8

每次总排量(g)

每次平均排量(g)

每亩排量(计算值)(kg)

各行排量一致性

标准差S(g)

变异

系数V(%)

总排量稳定性

标准差S(g)

变异

系数V(%)

种子破损率(%)

1

2

3

4

5

平均

测定人:

记录人:

校验人:

总排肥量稳定性、各行排肥量一致性统计

肥料品名:

排肥器形式:

排肥器工作长度或开度:

施肥量:

测定次数

行次

1

2

3

4

5

每行各次总排量(g)

每行各次平均排量(g)

1

2

3

4

5

6

7

8

每次总排量(g)

每次平均排量(g)

每亩排量(计算值)(kg)

各行排量一致性

标准差S(克)

变异系数V(%)

总排量稳定性

标准差S(克)

变异系数V(%)

测定人:

记录人:

校验人:

排种均匀性统计

机具名称及型号:

提供单位:

试验地点:

种子品名:

土壤类型:

开沟器形式:

作业速度:

测定日期:

亩播量:

滑移率:

次数

1

2

3

4

测定段数

每段平均粒数X(粒)

标准差S(粒)

变异系数V%)

空段数占总段数百分数(%)

断条率ε(%)

 

播种行距一致性测定统计

试验面积:

要求播种行距:

测定日期:

行次

测定行距

(cm)

平均行距

X_(cm)

标准差

S(cm)

变异系数

V(%)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2--3

3--4

4--5

5—6

苗幅宽度测定统计

行列次序

苗幅宽度(mm)

平均苗幅宽度

(mm)

备注

测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播种深度合格率统计

位列次序

覆土深度(cm)

平均覆土

深度(cm)

覆土深度合格率(%)

测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种肥间距合格率测定统计

测区

种肥间距

1

2

3

4

5

6

测区一

测区二

测区三

测区四

测区五

种肥间距合格率(%)

断条率

测区

各行断条率

1

2

3

4

5

6

测区一

测区二

测区三

测区四

测区五

断条率(%)

测定人:

记录人:

性能试验记录

检验地点:

检验时间:

配套拖拉机:

配套动力:

KW

作业档次:

挡动力输出转速:

r/min

检验项目

1

2

3

平均

测区长度m

通过时间s

作业速度m/s

作业速度Km/h

工作幅宽m

纯小时生产率hm²/h

地轮转动圈数(圈)

地轮转动距离m

地轮滑移率%

晾籽长度m

晾籽率

堵塞程度

播种深度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