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7450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湖南娄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16~2020年)

 

湖南省娄底市人民政府

二○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总则1

一、现状与形势2

(一)矿产资源概况2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3

(三)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估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7

(五)面临的形势与要求8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规划原则11

(三)规划目标12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15

(一)公益性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15

(二)矿产资源勘查总体布局16

(三)勘查规划分区17

(四)探矿权设置区划20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23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23

(二)开发利用规划分区25

(三)开采规划区块设置28

(四)矿产资源集约有序开发30

(五)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31

(六)新建矿山开采准入条件32

(七)矿产资源保护34

五、矿业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35

(一)矿业经济分区35

(二)矿业产值目标和园区建设36

(三)采矿权数量调控37

(四)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37

(五)矿山企业规模的结构调整38

(六)矿业产业结构调整38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41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41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42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分区44

(四)新建、改建和扩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45

(五)已建(生产)和闭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46

(六)绿色矿业发展48

七、重点工程49

(一)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项目49

(二)矿产资源勘查重点项目50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工程50

(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51

(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项目52

(六)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52

(七)地质资料信息集成与社会化服务工程53

八、规划实施管理54

(一)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54

(二)健全完善规划审查制度54

(三)健全完善规划实施评估调整机制54

(四)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54

(五)提高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55

附则56

附图及附表目录

一、附图(比例尺1:

20万)

1.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分布图(2015年)

2.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2015年)

3.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总体布局图(2016~2020年)

4.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图(2016~2020年)

5.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图(2016~2020年)

6.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2016~2020年)

7.湖南省娄底市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规划图(2016~2020年)

二、附表

附表1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

附表2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区(床)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

附表3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

附表4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

附表5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产探矿权现状表

附表6截至2015年底娄底市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

附表7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规划表

附表8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

附表9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产资源探矿权设置区划表

附表10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

附表11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产资源采矿权设置区划表

附表12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重大项目规划表

附表13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

附表14湖南省娄底市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和“三率”规划表

附表15湖南省娄底市矿山环境及矿区损毁土地重点治理区规划表

总则

为满足娄底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保护,引导矿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本市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矿产资源特点、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形势等相关因素,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了《湖南省娄底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娄底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涉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相关规划,应与本《规划》做好衔接。

《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至2025年。

《规划》适用于娄底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

 

一、现状与形势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土地总面积8109.5938km2。

全市辖2县2市(县级市)1区(新化县、双峰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

截至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47.70万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1.38亿元,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1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63.1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39.06亿元,增长11.9%。

按常居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436元。

工业增加值593.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95%。

第一、二、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43.7%,50.7%。

全年实现矿业总产值905.17亿元,矿业增加值203.06亿元,主要产品煤、锑产量呈负增长状态,水泥用灰岩呈现增长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市矿业经济形势。

(一)矿产资源概况

娄底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能源之乡”、“世界锑都”之美誉。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56种(65亚种),探明储量的28种(35亚种),特色和优势矿种锑、煤保有储量分别为锑:

21.45万吨(金属量)、煤:

1071368.64千吨(矿石量),保有资源储量居全省首位;水泥用灰岩、石墨、水泥配料用砂岩居全省第二位;硫铁矿、石膏、熔剂用灰岩、饰面大理石居全省第三位;耐火粘土居全省第四位。

全市矿产资源具有贫矿多,富矿少,能源矿产煤和非金属矿产较多,金属矿产除锑外,其它金属矿产少,矿产分布相对集中,区域性特征明显的特点。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1、基础地质调查与评价:

全市已系统完成了1∶50万区域地质调查、1∶50万区域重力、1∶50万航磁测量;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沅陵、溆浦、安化、涟源、韶山、衡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20万重力测量、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0万区域化探、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上基础调查工作均覆盖娄底市全域范围;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21个图幅(烟溪、江东、水车、金石桥、炉观、罗洪、鸡叫岩、新化县、禾青、田坪、涟源、巷子口、七星街、娄底、杨家滩、壶天、棋梓桥、太平寺、双峰县、虞塘、蒋市街),域内面积为6122.32km2,覆盖率76%,1∶5万区域矿产调查完成13个图幅(江东、水车、金石桥、炉观、罗洪、鸡叫岩、新化县、田坪、涟源、七星街、娄底、虞塘、蒋市街),域内面积4313.72km2,覆盖率53%。

已完成1∶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1∶5万地质灾害详查及娄星区第一轮城市地质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2、矿产地质勘查现状:

截至2015年底,已发现各类矿床(点)513处,其中大型13处,中型20处,小型363处,矿点147处;上表矿区136个,其中勘探矿区53个、详查矿区49个、普查矿区34个;全市有242处矿产地已开展矿产地质勘查,其中勘探53处,详查49处,普查、预查140处。

全市共有已设探矿权72个,其中详查15个、普查48个、预查9个,涉及煤、石煤、锑、金、铜、铅、锌、钨、铷、铁、锰、钒、石膏等13个矿种;矿产资源勘查主要集中在煤、锑、金、铜、铅、锌、锰等矿种,其余矿种勘查程度较低。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开发利用矿种24种(27亚种),已探明储量的136个上表矿区正在开发利用的有79处,未利用的52处,停采5处。

现有矿山409个,其中部级发证1个,省级发证140个,市级发证24个,县级发证244个,矿山规模以小型为主,其中大型生产矿山5家,大型在建矿山1家,中型生产矿山11家,大中型矿山比例4.15%,矿山从业人员40947人,年产固体矿石总量3321.47万吨。

据娄底市2015年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基础表,全市煤矿开采回采率为85%;锑矿开采回采率为85%,选矿回收率90%,综合利用率85%;铅锌矿开采回采率为85%,选矿回收率86%,综合利用率75%;锰矿开采回采率为75%,选矿回收率73%,综合利用率54.8%;非金属矿产的开采回采率为95%;矿山“三率”水平达标率为100%。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现状:

全市矿业活动引发矿山地质灾害318处,其中地面塌陷179处,滑坡12处,崩塌11处,泥石流4处,地面不均匀沉陷71处,地裂缝25处,矿坑突水9处,其它灾害7处,影响面积1465.04公顷。

矿业开发破坏土地面积2254.8公顷,矿业废渣年排放总量为313.72万吨,累计积存废渣7095.15万吨,废石年处理量155.39万吨,年综合利用率49.53%。

年产废水10784.7万立方米,年循环利用量2580.76万吨,年治理量4458.59万吨,年经处理后排放量9501.97万吨,年综合利用率88%。

矿业开发对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土石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亟待治理恢复。

截至2015年,矿山土地复垦面积632公顷,土地复垦率28%;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面积586公顷,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率达40%;矿山土地复绿面积179.62公顷,还绿率7.97%;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115公顷,治理恢复率为25%。

5、矿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水平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矿业及工业企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388.6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93.38亿元,增加204.76亿元,年均增长13.10%,据2016娄底统计年鉴:

2015年全市矿业总产值(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05.16亿元,矿业增加值(含采矿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203.06亿元。

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矿业经济整体形势严峻,主要矿产品呈负增长态势。

(三)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估

第二轮规划基期为2007年,规划期为2008年-2015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矿政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成果。

全市页岩气调查取得一定进展,桥头河、坪烟等矿区页岩气调查获得找矿进展;主要矿种资源储量均有一定的增加,其中煤新增资源量3993千吨、远景资源量222840千吨;锑矿新增远景资源量1707吨,金新增资源量245千克,铅锌新增资源量3600吨,远景资源量8500吨,钨新增远景资源量2300吨。

铷新增远景资源量(矿石量)49.9吨。

石膏新增远景资源量787100千吨,水泥用灰岩新增资源储量69400千吨,钒新增资源储量75056吨。

锰矿新增远景资源量(矿石量)540万吨。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小幅提高,勘查目标基本实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取得新成效。

通过实施多轮矿业秩序整顿整合,全市矿业秩序明显好转,关闭落后小煤矿134家,矿山总数409家,较上轮规划基期2007年的710家减少了301家,完成了规划507家以内的预期目标。

开发利用布局明显优化,大中型矿山比例由2.1%提高到4.1%,优势矿产煤、锑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稳步推进煤、锑、石膏、水泥用灰岩等矿业开发基地建设,开发利用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初见成效。

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建成了市、县(区)、矿山企业矿山地质灾害三级监测体系;全面启动全市矿山复绿行动,完成59个矿山复绿工作,复绿率提高了2.78%,完成了3个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其中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公司锡矿山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累计财政投入5.03亿元启动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了冷水江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完成了双峰县坳头山磺矿(三期)、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二期)2个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消除各类地质灾害隐患70余处,全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和矿区土地复垦率分别提高了17%、22.8%。

矿政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审查、规划评估和规划调整机制;健全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管、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等制度;形成了完整的采矿权设立、审批、监管制度体系;建立了维护矿业秩序的联动机制和责任机制,非法采矿得到及时处置;进一步完善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资金管理,明确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产资源勘查后劲不足,资源潜力有待进一步查明。

勘查矿种主要集中在煤、锑,涉及其它矿种少;长期以来勘查投入低、勘查成果少,探明可供开采资源储量少,生产矿山后备资源不足;勘查行政监督力度不够,缺乏问责机制,探、采矿权管理方式趋向同质化,抑制了矿产资源勘查的积极性,加上探矿权的非理性炒作,加剧了“圈而不探”现象,地质勘查工作严重滞后;特色优势矿产锑矿资源储量保障程度低,仅够开采13年,铜、金等其它金属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更低,与市域内良好的找矿地质条件不匹配,亟需加大找矿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强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开展攻深找盲和开拓老矿山边深部找矿。

矿业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矿山企业规模小,综合开采、综合利用水平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力较弱,大中型矿山比例不足5%;矿山企业管理水平低,资源利用方式单一,重采矿、轻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亟需调整矿业结构,提高矿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难度大。

娄底市以往“多、小、散、乱”的矿业结构布局,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现象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闭坑和废弃矿山的地灾隐患、三废污染、水土流失等历史遗留问题长期累积,成为矿业发展的包袱;随着非金属矿产开发力度的加大,部分矿山乱采滥挖,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更趋严重;绝大部分矿山企业未按照“边开发、边治理”的原则进行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资金投入不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治理恢复难度增大。

科学的矿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规划的权威性、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勘查开发市场体系、宏观调控机制等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增速放缓,资源形势深刻变化,绿色发展对矿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矿产资源改革任务迫切,矿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矿业形势深刻变化助推矿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受世界经济低迷、需求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前期高强度投资所造成的产能集中释放,全球矿产资源总体供应过剩,矿产品价格急剧下迭,国内矿产品价格竟争力不强,矿业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矿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娄底市矿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娄底市已纳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城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的城市,国务院实施转型发展扶持政策资源枯竭型城市,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关于支持娄底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施意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随着政策落实,对接长株潭,3+5城市群的融入,矿业发展有望迎来新的机遇。

绿色发展理念对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绿色是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矿业是传统工业行业,面临着集约化规模程度不够,环境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矿业企业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型升级,重点以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为手段,提高矿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创造“稳产增效、减产增效、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快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当前矿业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矿业发展活力不足与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民生诉求多元等问题相互交织,矿产资源管理领域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资源配置政府干预仍然较多,矿业权市场规则不完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资源开发经济调节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必须加快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实现管理方式转变。

当前全市煤、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石膏等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高,能满足市场需求;锑、金、铜、铅、锌、锰、耐火粘土、饰面石材、方解石、石墨、矿泉水、地热等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资源形势严峻,市内不能完全供给,富铁、石油、天然气等完全需从市外调进,以维持企业生产所需。

在新形势下,应全面统筹谋划全市矿业经济布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布局及绿色矿山建设。

主动适应新常态和资源管理改革的总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资源勘查开发的方向和布局,在保障资源有效供应的同时,形成倒逼机制和退出机制,更好发挥矿产资源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补齐发展短板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对矿产资源储量以不动产进行登记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储备,确保矿产资源供给的持续性、及时性、安全稳定性以及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规划期内,稳定对重点调查评价与勘查区的地质勘查资金和商业性勘查投入,增大资源保证程度;鼓励开展煤层气、页岩气调查与评价,加大对矿山环境治理,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促进矿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细化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适度开发、服务民生、保障发展为目标,以煤炭、锑、铅锌、锰矿为重点,结合非金属市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为主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切实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统筹安排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等各项工作,明确矿业经济发展方向,切实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监管依据作用,保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划原则

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

全面统筹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落实上级规划部署,积极调整、优化资源勘查开发的方向和布局,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矿业基地、主要矿种、重点工程,强化规划分区管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矿业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原则。

紧密结合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矿业转型升级与协调发展,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引导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立足煤、锑等资源优势矿产,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发展工矿旅游,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统筹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调整矿业结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全面推进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创建绿色矿山,推动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绿色矿业的方向转变。

完善管理,健全机制的原则。

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的统一管理;实行政府和企业联动、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合理分工、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

(三)规划目标

1、规划目标(2020年)

(1)重点落实省级部署的资源环境及煤层气的调查评价项目,为矿产资源勘查优选靶区或矿产地。

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布局,加大锑、金、铜、煤等老矿山边深部矿产资源以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为全市矿产资源储备提供支撑。

(2)采矿权控制在457家以内,其中煤矿企业104家,非煤矿山353家。

大中型矿山比例达10%。

(3)通过优化矿业结构和布局,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力争矿业经济平稳低速增长,实现矿业产值878亿元,矿业增加值192亿元目标。

(4)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时治理新建、生产矿山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重点加强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实现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恢复面积230公顷、矿区土地复垦面积50公顷、土地还绿率40%、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率100%的目标。

(5)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矿业权有序流转制度,培养矿业管理人才与矿业科技人才,加强矿业科技合作。

2、远景规划目标(2025年)

展望至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与监测,旅游地质调查;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布局,资源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进一步减少采矿权数量,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显著优化,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建成多元、绿色、高效的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主要规划指标见专栏一。

专栏一娄底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主要指标体系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规划目标

属性

地质矿产勘查

探矿权数量

65个

预期性

新发现重要矿产地

2处

预期性

主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

煤/矿石量

[1000万吨]

预期性

锰/矿石量

[120万吨]

预期性

锑/金属量

[5万吨]

预期性

金/金属量

[6吨]

预期性

铜/金属量

[5万吨]

预期性

铅锌/金属量

[10万吨]

预期性

方解石/矿石量

[2000万吨]

预期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年开采总量

煤/矿石量

≤1000万吨

约束性

锑/矿石量/金属量

60/1.2万吨

预期性

锰/矿石量

20万吨

预期性

方解石/矿石量

60万吨

预期性

水泥用灰岩/矿石量

1140万吨

预期性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石量

2380万吨

预期性

矿泉水

5万立方米/年

预期性

白云岩/矿石量

46万吨

预期性

饰面用花岗岩/矿石量

19万立方米。

预期性

续专栏一娄底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主要指标体系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规划目标

属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省部级发证采矿权数

140个

预期性

市级发证采矿权数

33个

约束性

县级发证采矿权数

284个

约束性

大中型矿山比例

10%

预期性

矿山“三率”水平达标率

≥85%

约束性

重要矿产地储备数

1处

预期性

矿业经济

矿业总产值

878亿元

预期性

矿业增加值

192亿元

预期性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绿色矿业

绿色矿山数比例

30%

预期性

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

230公顷

约束性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测率

100%

预期性

矿区土地复垦面积

50公顷

约束性

土地还绿率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